市民走進汙水處理廠 記者許巍巍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20日訊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黃金波) 20日,長江日報市民觀察團走進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汙水處理廠——漢西汙水處理廠,揭開黑水變清水的奧秘。目前,漢西汙水處理廠正在進行提標升級,計劃明年尾水排放標準升級至一級A。這也是目前國家規定的汙水處理排放的最高標準。
嚴格排放標準減輕對府河流域的汙染
漢西汙水處理廠位於東西湖區李家墩,一期建設規模為40萬噸/日,二期規模為60萬噸/日,遠期規劃80萬噸/日,主要服務漢口西部地區,東至新華路,南臨漢江,西止吳家山臺商投資區,北到府河堤,服務面積為176.7平方公裡,服務人口遠期為150萬人。
走進汙水處理廠,觀察團成員驚喜發現,預料中的異味並沒有撲鼻而來,入眼處綠水、流水,鳥語花香,就像一座花園。
通過沙盤的展示,觀察團成員初步了解汙水處理的基本線路和流程。「這是粗、細格柵,會對進廠的汙水的垃圾進行攔截和打撈,過濾後再進行沉澱並進入化學處理程序」,針對觀察團成員的疑惑,汙水處理廠相關負責人一一作出解答。
「處理後的尾水會排向哪裡?會不會對附近的湖泊、河流造成傷害?」對於市民最為關心的尾水去向問題,負責人說,經過化學處理程序處理後,尾水還將一路通過高效沉澱池、濾布濾池、紫外線消毒間,經過加藥、混凝、過濾、殺菌消毒後,達到汙水處理排放國標,再經李家墩明渠排入府河。
微生物處理過程好似沸水一樣鼓泡泡
了解完汙水處理過程,觀察團又來到中控室、鼓風機房以及曝氣池等區域零距離觀看汙水處理工藝,感受黑水變清水的神奇。
在曝氣池,好像沸水一樣不斷翻騰著氣泡的渾濁水體讓大家感到好奇。
負責人解釋稱,這是在往池裡注入氧氣。因為靠微生物處理汙水,必須給細菌繁殖的條件。只有在有氧的環境中,微生物才能分解汙水裡的有機物,達到淨化的作用。
紫外線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當生物細胞吸收紫外光波後,DNA結構鍵會發生斷裂或發生光化學聚合反應,從而喪失複製繁殖能力。
參觀中,還有觀察團成員發現,廠區內有不少噴泉、微型瀑布等水景觀。負責人告訴大家,這些區域的用水實際上是尾水處理後成為中水再利用實現的,清澈的水流不僅成為廠區內的一大亮點,而且還可以養魚。
經過多次淨化和過濾,景觀水已十分清澈,有市民探鼻感受,已沒有刺鼻的氣味。
汙水處理的副產品也能變廢為寶
汙水處理後會留下大量汙泥,裡面濃縮了絕大部分汙染物和汞、鉻等多種重金屬。有市民問:「汙水得以淨化排放,汙泥怎麼辦?」
據介紹,以往處理汙泥,主要以填埋、焚燒、乾燥等方式,成本高且存在二次汙染的可能。在漢西汙水處理廠,就有專門處置汙泥的脫水車間。站在車間外,觀察團成員能聽到機器發出的低頻轟鳴聲。
據介紹,通過加入藥劑並攪拌汙泥,會促使汙泥發生斷鏈、破壁、絮凝等多種反應,進而固液分離。固液分離後的汙泥再經過擠壓、風乾,製成泥餅。這些泥餅可以再發酵製成營養土用作園林綠化,也可成為水泥的骨料。
「不看不知道,原來汙水處理是個這麼複雜的過程。」網友張先生在結束參觀後感觸頗深,「治理汙水不僅要有長遠的規劃眼光、建設高標準的專業處理廠,還需要大家從自身做起,自覺節約用水,減少排汙,有關部門也要對偷排汙水、廢水的現象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