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起,「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亮相遼寧省博物館,這一跨年度大展被許多觀眾視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重磅展覽之一。
在多件國寶級展品中,有一件藝術價值極高的畫作,那就是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這幅被視為祥瑞之兆的作品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
罕見的宋徽宗御筆畫
1112年,北宋都城汴梁在元宵節前舉辦了五天五夜的盛大燈會。正月十六日清晨,街上的彩燈還未摘掉,剛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個喜訊。汴梁出現了一道奇觀:一群白鶴在宮殿上空久久盤旋,不肯離去,有兩隻仙鶴竟落在宮殿左右兩個高大的鴟吻之上。整個皇城內外的官員、百姓都爭相觀望。
鶴自古被視為延年益壽的標誌。古人用鶴來比喻品德高尚的賢能之士。在皇家,鶴更被視為祥瑞,在吉祥鳥中地位僅次於鳳凰。宋徽宗見到這一祥瑞之兆後,欣然提筆畫了一幅畫,還以其獨特的瘦金體書法記錄了創作此畫的來龍去脈,這幅畫就是《瑞鶴圖》。
這幅絹本設色畫縱51釐米,橫138.2釐米。宋徽宗用淡石青色渲染天色,18隻瑞鶴翱翔於天空,另有兩隻站於殿脊的鴟吻之上。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梁,掠奪了無數書畫珍玩。北宋滅亡後,《瑞鶴圖》散落民間,元末明初時輾轉到了名僧釋來復手中,他在畫上加蓋印章並題寫了跋文。此後,這幅名作被明代大收藏家項元卞收入府中,他如獲至寶,在畫上鈐上了「平生珍賞」印章。清朝乾隆年間,《瑞鶴圖》進入清宮。乾隆、嘉慶、宣統皇帝都在畫上鈐上了鑑賞璽印,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之中。清末,《瑞鶴圖》隨末代皇帝溥儀輾轉流亡。1950年,劫後餘生的《瑞鶴圖》被送入東北博物館即後來的遼寧省博物館,一直保存至今,被視為鎮館之寶。
宋徽宗趙佶的繪畫才能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鳥皆通。其傳世畫作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御筆畫」,另一種是「御題畫」。「御筆畫」就是宋徽宗的親筆,「御題畫」則是他人代筆,宋徽宗題字押款。《瑞鶴圖》是公認的、存世較少的宋徽宗工筆寫實花鳥畫真跡之一。
中國繪畫史上的特例
美術史論家徐建融教授認為,趙佶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兩點:追求生活的真實性與追求詩意的含蓄性。《瑞鶴圖》中的鶴群呈現出一種動與靜的美。它們有的顧盼,有的昂首,有的回望,有的矗立,有的展翅,有的收羽……如果沒有對禽鳥長期的觀察力和刻畫能力,是不可能有這樣生動的表現的。尤其是踞於屋頂左右對稱的兩隻仙鶴,一隻低蹲扇翅而回顧,另一隻高立收羽而仰望,幾乎是仙鶴寫生的造型範本。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振濂看來,《瑞鶴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一個特例。淡石青色的天空均勻地布滿畫面,這種平塗法在古代中國畫作中是很少見的。由於古人作畫所用的多是礦物質顏料,容易參差不勻。因此,《瑞鶴圖》應該是經過反覆慢染細抹,層層覆蓋,才有如此密不透風的效果。
雲是中國畫中最難畫好的物象之一。此畫建築上的雲彩前後遮襯,輕靈飄逸,氣韻生動,有種朦朧的雅致。雲彩的形狀全靠微染以見深淺厚薄。這種以虛襯實、以動襯靜的手法,極為老到。
傳統中國畫鮮有方構圖,宋徽宗卻偏偏以最不討巧、無勢可借的方形畫面與自己「為難」。《瑞鶴圖》的取景上下皆不靠,只截中景,並沒有採用傳統繪畫中的「三遠」法,即高遠、深遠、平遠的架構,而是一個罕見的具有現代審美的平面圖形。
陳振濂認為,宋徽宗這幅作品的最可貴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沿襲當時的「摹古主義」,模仿古人的題材,而是依據當下的經驗,是眼見為實的「寫生主義」。他沒有現成樣板,也不承傳某家某派,所觀所畫,全是獨創。這幅作品不襲前式,不落窠臼,是一種創新的表現。「歷代中國畫要論現代意義上的『創新』,《瑞鶴圖》當為首選。不但對於中國美術史上的各朝各代甚至同朝代的人,是無可置疑的唯一,就是對比宋徽宗自己的十幾件存世作品而言,也是貨真價實的唯一。」
淡而無為的美學家
宋徽宗作《瑞鶴圖》時,北宋朝廷正面臨內憂外患,身為皇帝的趙佶篤行道教,內心一直期盼祥瑞之兆預示國運昌盛,宮門上空突現群鶴盤旋,正是他內心期盼已久的吉兆。然而,所謂的吉兆也無法挽回日益衰敗的北宋國運。
後人常說,宋徽宗趙佶做皇帝不合格,當藝術家卻是一流。這位「文藝皇帝」不僅是一位書畫兼長的大家,還精通金石學、園藝庭院、鑑定收藏、編纂著錄,對於中國藝術史的貢獻頗多。
在書法上,趙佶初學黃庭堅,後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既有「天骨遒美,逸趣藹然」之感,又充滿個人特點,筆法張弛有度,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在繪畫方面,他是中國工筆畫的創始人。他學習崔白、吳元瑜的技法,又學習黃荃的用色,並力求兩者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
宋徽宗在位期間,宮廷畫院體製得到完善,他將全國各地優秀的繪畫人才都網羅到宮中,並親自指導、培養。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畫家,如《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千裡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等都是宋徽宗的宣和畫院所培養的,對後世書畫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徽宗愛美,稱得上是一位美學家。他的審美觀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北宋採取的是重文輕武的國策,頗具文化鑑賞能力的士大夫階層開始興起。至徽宗時代,北宋社會在經濟、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為一位愛美的帝王提供了大量的外部物質基礎。宋徽宗強調一種無功利的審美心態。無欲、忘心的美學觀,推動了他對淡而無為的極簡美學的熱愛。在種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宋徽宗在茶道、瓷器等諸多愛好上,也都形成了與詩詞、書畫一致的美學標準。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