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文物乃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境展覽,發現者被獎勵五雙白手套

2021-01-20 格子說歷史

引言

正所謂「黃金久淹在泥沙,有日開藏世共挎。」有一些珍貴文物經過歷史千年的掩埋,見證了上古時期的歷史,使得人們不得不對這些先輩們的文化肅然起敬。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有的時候並不是以絢麗多彩的面目受到眾人的重視,而是經歷了千年的風雨和沉澱,古樸而看起來極為不起眼。這其中有一件文物乃是國寶中的國寶,嚴禁出國展覽。

這一件文物在剛開始出土之時,並沒有受到眾人的重視,發現者看到了它們的價值,經過了多方努力才將它安置在了文化館,而這一發現者也只是獲得了五雙白手套的酬勞。

到底是什麼樣的文物,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受人重視,最後卻成為國寶中的國寶呢?

一、李建安發現陶器

在多數人的眼裡,珍貴的歷史文物應當是非常美麗,絢爛多彩的,比如說色澤豔麗的青銅器,或者是非常璀璨的金銀珠寶等。陶瓷器具看起來非常的不起眼,看上去給人感覺非常的不值錢,可是這些陶瓷器具,有的時候反而是無價之寶中的無價之寶。

在1978年的年初,河南有一名叫李建安的村民去趕集之時,聽到了一則消息,這是關於紙坊鄉紙北村的某一地區挖掘出了很多的陶瓷器具的碎陶片。

李建安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他曾經參加過對中山寨大墓群的挖掘研究活動,一聽到關於附近區域的出土陶片,就覺得非常的蹊蹺,趕緊過去一探究竟。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華夏的中心區域,這些陶片有可能會和古時候人們的生活有關。來到這一片區域之後,他看眼前的破碎陶片,於是開始認真的審視起來,他試著根據散落一地的陶片拼出了一個紅陶尖底瓶。

後來出土的這些陶罐之中,又陸陸續續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樣式,可是在這些陶罐之中,有一個特別的陶罐,因為這一陶罐上面有彩色的繪畫。

不知道這一批陶罐之中,到底存在了多久,如果埋了幾千年的歷史,這些彩色的圖案還能夠如此的清晰辨認,那麼這對於考古挖掘是非常的有價值的。當他一眼瞧見這些陶罐是個寶貝之時,連忙就將這些寶物帶回家繼續研究。

二、帶回家繼續研究

這些陶罐都是特別大的,他在進一步的研究之後發現陶罐的底部和其他的陶罐用料不一樣,因為這泥土中混有人的骨頭和碎末。

他家裡人覺得非常的不詳,所以讓他將這些東西都全部丟掉,因為中國人對於死者的東西頗為看重。

古人死者為重,死者的東西應當尊重而不是佔為己有,如今李建安將這些挖掘的東西都帶回自己的家,家中人覺得他不應該如此。

可是李建安發現了這一不一樣的地方之時,卻更堅持了留下這些陶罐的目的,因為這些陶罐混有人骨恰恰證明了這些陶罐的不一般。

古時候一般用來裝水裝糧的陶罐不會混有人骨,混有人骨的陶罐只能證明這是用來進行翁棺葬的一器具。

這也恰恰證明了這些陶罐是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很有可能跟華夏文明的原始社會有關。因為翁棺葬是在原始社會中流行的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在當時人們在去世之後,放在一個大陶罐中,而不是像封建社會一樣,是放入一個棺材之中。

可是根據歷史來說,用來翁棺葬的陶罐是不會有繪畫和有鮮豔顏色的。但是這13個大罐之中,偏偏就有這麼一個陶罐是印有花紋的,而且還著了色彩,這恰恰證明了這一陶罐的主人分身地位不一般。

李建安經過仔細的辨認,它的花紋樣式是鶴魚石斧的花紋,鶴和魚應該是作為部落的圖騰所在,以此來證明這一墓葬主人是該氏族中人,那麼單單在這一陶罐之中著色和繪畫,證明這一主人很有可能就是這一部落氏族的首領。

在知道這些陶罐非常的有價值,但家中人實在不願意這些陶罐放在家裡邊,李建安只能將這些陶罐都帶回了他上班的所在地紙坊公社的辦公室裡。

三、上交國家成為國寶

在最初的那個年代,大家都不如如今對文物這麼的重視,如果是出土的金銀可能會受到人家的青睞,但是作為陶瓷器具,人們並不認為這是個值錢貨。所以李建安的這一行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非常的搞笑,認為搗鼓的這些陶瓷器具根本就沒有辦法給他帶來什麼經濟價值。

可是在李建安的心中,這些陶瓷和錢不錢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他認為這些都是國寶,並且為了將這些國寶珍藏,找到了當地的縣文化館,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見識不廣,對於這些陶罐也都不認識,所以沒有辦法判斷這些陶瓷對於中國文化有多重要,所以屢屢拒絕李建安的請求。

就這樣到了1980年,李建安的陶瓷陶罐在他手上已經待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李建安總是往文化館中跑,當時的文化館領導實在是推脫不了,也或許是被他如此堅毅的行為所打動,最終願意接受他上交的這13個陶罐,且為了表達對他的獎勵,送了五雙白線手套。

李建安雖然沒有能夠獲得什麼經濟上的豐厚報酬,但是因為能夠將這13個陶罐完整的交給國家好好的保存,心裡非常滿足。

1980年的10月份時,河南省成立歷史專項調查組,專家們來到了當地的縣文化館,針對當時挖到的這些器具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報告,確定李建安上交的這些陶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的。

這些陶罐都是來自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是中國的遠古時期,李建安所上交的這些陶罐對於研究此時期的文明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鶴魚石斧圖案的這一陶罐更是無價之寶,對於研究我國原始文化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形態提供了一定的猜測證據。

於是在意識到這一批陶瓷陶罐的重要性之後,河南省博物館立馬就招來了這一批陶瓷陶罐,後來經過一番研究之後,又將這一批陶罐送到了國家博物館。

其中彩繪鶴魚石斧圖案的陶罐被確立為中國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首。可以說這一圖案的陶罐是數一數二的國寶,珍貴到禁止出境展覽。

結語

中國是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的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財富,比如說李建安發現的這一鶴魚石斧圖案彩繪陶瓷,可以說對研究中國上古時期的原始文化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我們祖先所使用的一切器材都代表著我們的傳統和傳承,也代表著人類逐漸發展和進步的步伐,知歷史而明智慧,這些陶瓷給人類帶來了非常大的歷史意義,為研究人類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李建安慧眼識珠,別人都發現不了的寶貝被他發現了,但是他卻沒有據為己有,而是積極保護,為了上交國家作出不懈的努力,可以說行為令人讚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考古專家有一「神尿」,意外尿出史前國寶,卻被永久禁止出境展覽
    文/玉濁清考古專家有一「神尿」,意外尿出了史前國寶,卻被永久禁止出境展覽在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了很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同時這也是歷史留下來的痕跡,想必在眾多文化遺址當中,大家對紅山牛和梁遺址都不會陌生,而在挖掘的過程當中發現了很多價值連城的文物,考古專家對此也十分的重視!
  • 還有1000萬件國寶,何時可以回家?
    這是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除了赫赫有名的獸首銅像,我們流失海外的國寶還有多少?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統計,中國出境文物總量約164萬件,分布在47個國家的200餘家博物館。在價格上千萬之後,叫價速度加快,向別的競拍者施加更大的壓力。終於,5月2日,這件曾牽動了億萬人心神的稀世國寶,經過44次叫價後,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2094.7萬港幣拍回。
  • 湖南省博物館有11件頂級國寶,可惜《國家寶藏》只提到1件|圖集
    在我們國家上億件文物裡,只有極少數由於太過珍貴,或者太容易損壞,被評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永遠不得出國巡展。進入「禁出國」名單的文物都是國寶中的超級國寶,總共只有195件/套。三件國寶裡唯一的「禁出國」文物,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件頂級國寶:3.
  • 文物史上最珍貴的玉杯,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卻因此成為驚豔國寶
    中國考古史上很多著名的國寶擁有濃厚的傳奇意味,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在城建、農耕或者開山等作業中無意被發現的,比如小解今天介紹的這件稀世奇珍,就是在挖地基的時候驚豔問世的。1983年,廣東省某公寓樓在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塊平整的大石板下隱藏著一座地下建築,有經驗的工人便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
  • 這些國寶都曾遺落在民間……
    可能很多讀者還不知道,咱們國家很多文物,甚至是國寶,曾經都在民間被當做垃圾、廢品處理,機緣巧合中最終幸運的被識貨的人發現,這才能夠得以保全。
  • 一場暴雨衝出古墓群,引發村民瘋狂盜寶,5000件國寶文物流失海外
    一場暴雨衝出古墓群,引發村民瘋狂盜寶,5000件國寶文物流失海外所謂「國寶」,是指一國之寶。對於研究過去歷史文化充實我國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價值。若這些先民遺產流失國外,那麼對於華夏子孫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古人留給後人的共同財產。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歷史課本上出現的文物之一,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後,被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帶回北京,此後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 國寶檔案:此生無悔入華夏
    每一季九大博物館參展,每個博物館甄選出三件文物,通過一件件國寶感受歷史的厚度與溫度。國家寶藏欄目有如下特點,非同尋常:1.故事好每個文物都有一個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前世傳奇結合史實,合理虛構文物有關背景、人物,瞬間穿越到千百年前,感受大時代的風起雲湧,與歷史人物相見對唔,再現了文物背後的精神。
  • 歷史上四大珍貴的國寶第二個曾遭日軍覬覦,被禁止出國展覽!
    歷史上四大珍貴的國寶:第二個曾遭日軍覬覦,被禁止出國展覽!日軍侵華時,大盂鼎當時擁有者潘家人將寶物入藏地下。曾遭日軍覬覦,經過反覆的搜查並挖地三尺均無所見。之後,潘家後人捐給國家,如今,被禁止出國展覽。
  • 日本三件國寶曜變天目茶碗同期展出
    今年3月到6月間,這三件國寶曜變會分別先後在滋賀美秀美術館、東京靜嘉堂文庫、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展期有一個月(4月13日到5月19日)的重疊時間,這也是有史以來它們第一次同期對外公開展出,堪稱一生一次的邂逅。
  • 我國近代流失的1000萬件國寶在何方,這6個國家最多
    我國近代流失的1000萬件國寶在何方,這6個國家最多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化古國。從8000年前的石器時代,跨越了數十個朝代,中國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上長期領跑世界。中國古人創造了輝煌絢爛的中華文明。
  • 400平古墓被盜,盜墓者不識貨丟下此物,考古家:文物價值連城
    盜墓,這是一個自古以來都存在的行業,在歷史上有過多個巔峰時期,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以及後世的朝代變更中,都是盜墓者大顯身手的最好時機。不過,這對於古人來說卻是一劫難。要知道,古人不怕死亡,但在死亡後希望「入土為安」,不會受到世俗的幹擾。
  • 百件私藏國寶北京免費展出 唯一完整虎簋首展(圖)
    近百件私人收藏、未曾公開展示的稀世珍寶,下月將匯聚京師公益展出。  11月28日至12月1日,市民可到北京展覽館四、五、六、七號館以及琉璃廠,憑身份證免費換票,近距離欣賞這些國寶級的藝術精品。  海內外50位收藏家獻寶  此次展出的藏品,來自海內外50餘位著名收藏家。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等相關部門,歷時兩年多,走訪、聯繫收藏家,這才請出了這些大眾未曾謀面的國寶重器。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一定要看一看!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準出國展覽。
  • 山東茌平57件遠古文物「回家」,沉睡了4000年的「國寶」被喚醒
    2020年12月1日,聊通社小編從今日茌平獲悉,今天上午,聊城市茌平區在城區博物館南門廣場舉行教場鋪遺址出土文物入館儀式,首批57件距今4000多年的遠古時代文物將在茌平區煥發生機,供市民和遊客參觀、瀏覽。
  • 土耳其向中國移交文物 半個月內已有3件國寶回家
    土耳其向中國移交文物 半個月內已有3件國寶回家  黃琨 • 2019-11-26 19:52:13
  • 因下雨發現的鎮國之寶,農民把它買到廢品站,現禁止其出國展覽!
    兩個月後這裡下了一場大雨,陳堆偶然發現院子後面坍塌的土崖有閃閃亮光,於是他就用石頭連忙挖掘,刨鑿出了一個青銅器。次年,陳堆夫婦要回到固原,於是只能將這件不便攜帶的青銅器交給鄰居保管。這鄰居也不識貨,認為就是一個破銅爛鐵罷了,於是過兩年就把這玩意賣到了廢品站。
  • 中國永久禁止出境的64件國寶文物:角形玉杯
    它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杯腹中空可盛酒,杯口呈橢圓狀,由杯口至杯尾逐漸收攏,在杯尾捲曲處形成飛卷的浪花,看上去頗似一隻犀牛角。  來源:CCTV4國寶檔案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甘肅挖出100座古墓,一腐屍身上發現一張破紙,卻成為珍貴國寶
    引言《易經·繫辭》云:「古之墓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外,不封不樹。」這是出自《易經》中的一段話,講的是遠古時代簡單的殯葬儀式,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己的身後事也是越來越重視。漸漸地發展成為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