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是古都,這裡不時有古董出土,就在陝西寶雞一個叫陳堆的人,因自家老屋沒法居住,就租借了鄰居家的兩間房子。兩個月後這裡下了一場大雨,陳堆偶然發現院子後面坍塌的土崖有閃閃亮光,於是他就用石頭連忙挖掘,刨鑿出了一個青銅器。次年,陳堆夫婦要回到固原,於是只能將這件不便攜帶的青銅器交給鄰居保管。這鄰居也不識貨,認為就是一個破銅爛鐵罷了,於是過兩年就把這玩意賣到了廢品站。
後來,寶雞市博物館的幹部在廢品站無意間看到了這件高約40釐米的青銅器,感覺這可能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便立即上報給館長。後來,他們趕到此地,便於30元的價格買走了這尊青銅器。這件青銅器就是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博物館的無價之寶。
該青銅器是西周早期一個姓何的貴族的祭器,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尊高38.8釐米,口徑為28.8釐米,重14.6千克,體側有四道扉稜,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獸面紋,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經過除鏽才在其內膽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還記錄著周成王的訓誡勉勵之文,此物也因十分珍貴。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有64件國寶從此不準出國展出,何尊也名列其中,這些都足以說明它的獨特價值。誰會想到,這件當時以30元錢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來的青銅器,居然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如果當時機緣不湊巧,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沒有從廢銅爛鐵中發現它,中國歷史上就會缺少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