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打魚撈出個銅罐,國家獎勵200元後徵收,如今已禁止出國展出

2020-12-06 陶陶愛歷史

龍虎尊,商代大型青銅盛酒器。侈口,束頸,折肩,鼓腹,高圈足。高50釐米,口徑45釐米,重26.1公斤。是中國最頂級的國寶之一,然而它的發現卻頗有傳奇性,是一個普通農民用漁網從河中撈了出來。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上午,阜南縣朱寨徐海孜村農民徐廷蘭手提魚網,身背魚簍,在其離家幾裡的小潤河撒魚。當他來到白莊附近潤河拐彎處,他撒下了自己的網。這個地方形似月牙,所以被當地人成為月牙河。徐廷蘭閒來無事,看著河風吹皺碧波,只見一個圓形口沿在水中若隱若現。

徐廷蘭十分具有好奇心,想看看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徐廷蘭原以為,那是個破瓦罐,但當他一模,卻發現那東西是用金屬做成的,用手提怎麼也提不動。他順著口沿向下摸,卻掏出了兩件像喇叭樣的東西(古代飲酒器觚)。他很高興,又使勁掏,泥太硬,掏不動。他便到白莊一戶人家借把鐵鍬,折回來後,挖了不長時間,就把大口沿的銅器挖出來了。

當時徐廷蘭還不知道,自己挖出了一件國寶,只是覺得這個青銅器很好看,於是就將其放在漁網中。隨後,徐廷蘭又陸續挖出七個青銅器,然後將所有器物用漁網一裹,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為了酬謝借他鐵鍬的鄉親,還送了他一個小青銅罐。

由於徐廷蘭挖出的青銅器太精美,所以許多村民都湧入他的房子觀看。其中最大的青銅器,也就是龍虎尊,特別受歡迎。此物高50釐米,口徑45釐米,重26.1公斤。其肩上飾三條蜿蜒的龍,龍首探出肩外成為高浮雕。腹部是三組相同的虎食人紋樣,虎口下蹲一個雙臂屈舉的人,神情悲懼,而龍虎尊也因此得名。這個青銅器,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徐廷蘭挖到青銅器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被阜陽市博物館原館長韓自強和阜南文管所所長馬樹廉所知,他們立即組織調查隊到徐廷蘭家,並對青銅器進行探查。雖然他們看不出這文物是啥時代,屬於什麼屬性的器物,但是直覺高速他們,這件寶貝非同小可。於是他們立即通知安徽省文化廳反映這件事,後文化廳又將此信轉呈安徽省博物館。省博物館急派葛介屏先生赴當地調查。

葛介屏先生看了後表示,這是商代的文物,是罕見的酒器。於是,葛介屏建議徐廷蘭將青銅器上交給國家。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徐廷蘭忍痛割愛,將龍虎尊交給了省博物館,並得到了200元的獎勵。在當時,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當龍虎尊在安徽省博物館展出後,在國內引起了轟動。郭沫若考證認為,龍虎尊的鑄造工序十分複雜,龍虎尊是用銅錫合金,使用內模外範鑄造的,塑之渾然一體,毫無痕跡。這充分說明遠在3000多年前,我國的冶金、鑄造技術水平已達空前的高度。

至於這個青銅器為何會出土於安徽,郭沫若認為:「龍虎尊應是商代虎方淮夷的器物,此物應該是在宴會以及祭祀中使用的。後來淮夷被商朝軍隊打敗,貴族們忙將自己的青銅器埋進土裡。之後由於地理和環境變化,原本的平地變成了小潤河,所以青銅器也在河中出土了!」

之後,龍虎尊被評為中國十大國寶之一,被稱為「國之重器,寶中之寶」,國家領導人曾多次欣賞這件青銅器。如今龍虎尊已經被列為禁止出國展出的絕世精品。

相關焦點

  • 農民發現7千多年前的文物,上交後轟動考古界,如今已被禁止展出
    河南有一農民,叫李建安,他雖說幹農業,但對於文物卻有著強烈的保護意識。他曾經發現了一件7千多年歷史的文物,這件文物名叫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由於這個陶器產於黃帝時期,因此意義之巨大,價值之珍貴可想而知。經過一番挖掘,果不其然,挖到了13個年代久遠的陶器,上面的花紋簡單,顏色也陳舊,應該埋在地底下很多年了,因此李建安將這些陶器帶回家中。清理一番後,當即上交給國家文物館,但還是被文物館擱置許久。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這些陶器被考古學家發現了,隨即引起考古界一次不小的轟動。
  • 河南一農民在自家老宅挖出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今價值30億
    河南一農民在自家老宅挖出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今價值30億在1974年的夏天,河南的一個農民也就是孫本立,他在自己家裡的老宅,打地基。而同一個村裡的村民也就是趙根旺就來幫忙,而在打地基的時候,這就用鐵楸給挖出來了一個硬物。
  • 陝西農民挖到一個銅罐,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快停止!這是國寶
    陝西是渭河和涇河的流經地,在這裡,孕育出燦爛的古老文明。朝代更迭,歷史變遷,很多歷史文物不斷湧現出人們的視線;同樣,還有一些文物因為個人原因而未被發掘,甚至說被大材小用,埋沒了價值。陝西有位農民就是如此,他在挖溝渠的時候挖到了一個西周文物,可他不識貨,認為這個東西不過是一個「銅罐」,甚至把他當成了夜壺,一用就是20年。
  • 紅薯地挖出一銅罐,農民400塊賣掉,總理下令找回,現成國之瑰寶
    一聲清脆的聲音傳來,老大姜景舒突然刨出了一個怪東西。姜景舒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裹著泥巴的銅罐子。「這是什麼玩意兒?」姜家兄弟頗為好奇。當時老大姜景舒才17歲,老二姜景橋15歲,老二見這東西挺好玩,於是用小鋤頭連續敲打銅罐,但由於用力過猛,一塊巴掌大的銅塊被砸掉下來。
  • 老宅挖出古井一口,拿出兩個銅罐,如今價值30億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扶溝村,一位叫孫立本的農民正要建房子,他在工程開始前首先挖掘了一個大坑當裝石灰用。剛把鏟子挖下去這次他挖到一個堅硬的物體,他仔細看了看好像是以前的一口古井。就是這樣一口古井孫本立後來在這裡發現了驚天的秘密。到底這口古井裡還隱藏著什麼價值連城的東西呢?
  • 煙臺會西街區片房屋徵收均價16300元/㎡ 徵收與補償方案面向社會...
    被徵收房屋貨幣補償額=房屋產權證載建築面積(「房困戶」按照45㎡計算)×房屋主體評估單價+搬遷費+獎勵費+3個月臨時安置費+附屬設施(包括燃氣、固定電話、有線電視等)及室內裝修等補償。房屋產權調換按照以下公式計算,等價值調換面積=按分戶評估報告確定的被徵收房屋主體補償金額÷選定的安置房屋樓層投資優惠單價。
  • 銅罐飯,銅罐中的人生百味
    燒法是用本地人打制的銅罐,把大米和水按比例放在銅罐裡用炭火慢慢燒煮一氣呵成。永康打銅、打錫、打鐵的手藝工匠出門時一般都燒這種飯吃。因為燒這種飯不誤工時,又可利用作場炭火燒煮,十分便捷。 如今86歲高齡的杜香球說,這隻舊銅罐用了四五十年。早前丈夫和兒子都曾到江西、福建一帶「討生計」。一根扁擔,前頭是打錫補銅壺的風箱,後頭是兩層的箬籠。銅罐和瓦爐都隨身放在箬籠裡面,以便隨時可以生火煮飯。不過,那時做飯需要的米、水和炭,都需要向附近人家討要。時光荏苒,銅罐飯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家中的小輩都已不知銅罐飯為何物了。
  • 老漢挖淤泥撿到「銅罐」,被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這是頂級文物
    圖片:挖出罐子劇照二、國寶的悲慘命運回到家後,劉老漢迫不及待的用清水洗淨罐子,泥土洗去之後,罐子上顯露出了綠鏽。劉老漢看著這罐子出神,不料他老婆突然出現在身後,並且破口大罵:「把這些夜壺帶回家幹嘛,趕緊扔掉」。
  • 因下雨發現的鎮國之寶,農民把它買到廢品站,現禁止其出國展覽!
    兩個月後這裡下了一場大雨,陳堆偶然發現院子後面坍塌的土崖有閃閃亮光,於是他就用石頭連忙挖掘,刨鑿出了一個青銅器。次年,陳堆夫婦要回到固原,於是只能將這件不便攜帶的青銅器交給鄰居保管。這鄰居也不識貨,認為就是一個破銅爛鐵罷了,於是過兩年就把這玩意賣到了廢品站。
  • 河南村民蓋新房意外發現2個銅罐,專家:是文物,如今價值30億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的青銅器,早在馬家窯文化時期就有,最精美的器物是在商周時期產生的。這時的青銅器,樣式繁多,圖案繁複華麗。直到春秋末期,由於冶煉技術的發展,鐵器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戰場上,銅製品逐漸減少。在秦漢時期,陶器和漆器出現,銅器種類減少,裝飾也變得簡單。青銅器價值極高,是我國五千多年青銅發展的縮影,也是古代工匠技藝精湛的象徵。在河南,一個農民在清理自己家的古井時,偶然得到兩個銅罐。
  • 農村古井挖出兩銅罐,現價值30億,專家:一人50,把證書收好了!
    1974年7月,農民孫本立拿著一把鏟子,來到家中老房子的地基上。孫本立是扶溝縣古城村的一名村民,這段時間家裡正張羅著蓋一棟新房子,所以他今天得挖一個大石灰坑。幾分鐘後,孫本利滿頭大汗累得不行,此時鄰居趙根旺趕忙過來幫忙,趙根旺拿起鐵鍬埋頭苦幹的時候,突然聽到「當」的一聲,鏟子遇到了一個堅硬的物體。
  • 農民挖出一口古井,發現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如今價值30億
    1974年7月,農民孫本立扛著把鐵鍬走到了老宅的地基裡。孫本立是扶溝縣古城村人,家裡準備建新房子,於是他必須在今天挖好一個裝石灰的大坑。幾分鐘後,孫本立累得汗流浹背。孫本立聽到後趕緊過來幫忙,一起將這個水壺抬了出來。挖出水壺後,孫本立又挖出了一個香爐一樣的銅罐子。隨後,孫本立端著「水壺」快速往家裡跑去,趙根旺抱著「香爐」緊跟在後。
  • 慢生活 |花4元坐綠皮火車,到銅罐驛老街捕捉舊日時光
    經過幾個月的全面修復,周貢植故居於今日正式試運行,從現在開始,你花4元錢買一張火車票到銅罐驛,能瞻仰革命先烈的故居,感受老街風貌,還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堂。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銅罐驛就迎來了許多「粉絲」,漫步銅罐驛,感受從前慢,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方式。
  •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科學家也無法給出解釋,如今禁止出國展覽
    1974年3月,對於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的農民而言,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在進行打井作業時,他們意外的發現了幾個破碎的與真人大小的陶俑。作為地處古都西安的人們,覺悟自然很高的他們將這一發現告知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也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舉動,為我們揭開了一個隱藏地下兩千多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
  • ...印發吉安市中心城區規劃區內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暫行辦法...
    第二十七條 實施房屋徵收應當先補償、後搬遷。在給予被徵收人補償後,被徵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對按期搬遷的被徵收人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十八條 按照補償協議已完成搬遷或者按照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已完成搬遷的房屋,房屋徵收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拆除。  承擔房屋拆除工程的企業應當具有相應施工企業資質等級,並對施工安全負責。
  • 區區一道關於織布的小學應用題,又不是國家機密,卻禁止出國展覽
    可是,有這樣一道小學應用題,卻偏偏不走尋常路,還入選了「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榮耀地肩負著195件(套)「禁出國」文物中唯一的「理科著作」。這消息一出,名震全國。那這道小學應用題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區區一道小學應用題,又不是國家機密,卻禁止出國展覽,還名震全國,它究竟有何能耐可以享受如此殊榮呢?
  • 江蘇漁民退捕轉產見聞:告別「水上漂」,打魚變護魚
    收繳處置船舶只是禁捕退捕的第一步,「上岸後人往哪裡去」成為保障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的「後半篇文章」。在洪澤湖打魚24年的唐真洲如今已經住進岸上的新家。「岸上居住環境好,敞亮,到泗洪縣城或者鎮裡辦事也方便多了。」他說。  泗洪縣臨淮鎮勝利村村民段廣玉打小就生活在水上,靠捕魚為生,和妻子劉銀結婚時,簡陋的船艙就是婚房。如今一家人上岸住新居,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 歷史上四大珍貴的國寶第二個曾遭日軍覬覦,被禁止出國展覽!
    歷史上四大珍貴的國寶:第二個曾遭日軍覬覦,被禁止出國展覽!之後,潘家後人捐給國家,如今,被禁止出國展覽。 三、賈湖骨笛。它吹口沒有那麼講究,是由是仙鶴的翅骨。
  • 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世代打魚,他們上岸後如何生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但是現在的長江「病」了,魚也越來越少了,有些魚種甚至滅絕,一些流域出現「無魚區」。保護長江,刻不容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根據中央部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從今年1月1日起實現全面禁捕,「一江兩湖七河」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行10年禁捕。
  • 重慶千年古鎮,被遺忘的銅罐驛,從銅罐驛鎮流入長江的大溪河
    千年銅罐驛,早年在此掘出一個古代銅罐而得名。連接成渝古道的重要驛站。明清重慶府巴縣在長江三個重要水驛站之一(木洞水驛站,魚洞水驛站)。解放後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修建通車從場口邊邊上經過,設銅罐驛車站(冬筍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