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人接觸過小學應用題,對比中學、大學的數學題,難度係數算是比較簡單的,在大眾眼中也頂多算一道普普通通的題目而已,沒有什麼稀奇可言。
可是,有這樣一道小學應用題,卻偏偏不走尋常路,還入選了「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榮耀地肩負著195件(套)「禁出國」文物中唯一的「理科著作」。這消息一出,名震全國。
那這道小學應用題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區區一道小學應用題,又不是國家機密,卻禁止出國展覽,還名震全國,它究竟有何能耐可以享受如此殊榮呢?好奇的寶寶們,煩請繼續往下了解它的歷史淵源。
寶寶們先看看這道小學應用題的內容,其實是與織布有關:
「有婦三人,長者一日織五十尺,中者二日織五十尺,少者三日織五十尺,今威有功五十尺,問各受幾何?」
沒錯,以上就是此道小學應用題的原題,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哈哈,是不是夠挑戰寶寶們的綜合能力,要想正確解答這道題,不僅需要數學好,還要語文理解水平好,不然絞盡腦汁也算不出來。
用現代語言翻譯的大意就是:一戶人家中的3名女子擅長織布,其中姥姥一天可以織50尺,媽媽兩天能織50尺,妞妞三天可以完成50尺的織布量。現在三人需要共同完成織布50尺的任務,請問每個人分別要織多少尺?感興趣的寶寶可以動手算算的。
還是有疑惑吧?這道題為什麼會禁止出國呢?其實是因為,這道簡單的應用題不僅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題,而且還被寫在三枚樸素的竹簡上。
這樣的竹簡,實際上就是在紙發明且廣泛應用之前,成為古人最重要的知識載體之一,畢竟絲帛價格昂貴,自然使用範圍具有局限性。竹簡屬於細長形的,稱為「簡」,寬大形的則為「牘」,統稱「簡牘」,可以是書,可以是畫,可以是地圖,可以是信件信封,還可以是戶口簿,甚至是遺囑等等。
言歸正傳,在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的秦國和秦朝時期,竹木簡則是資料記載的主要手段,總稱「秦簡」,而剛剛那道文言文形式的小學應用題恰恰是出現在一本由200多枚竹簡組成的秦代數學書內,書名為《數》。
《數》是中國數學史上現存最早的文獻資料,比大眾熟知的漢代《九章算術》更為古老,同時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算法的最早例證,如「勾股」的概念,反映周秦時期的算數發展認知水平,對數學史的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
倘若寶寶們能讀到秦簡中《數》的應用題是幸運無比的,因為早期包括《數》在內的2000多枚簡牘被盜墓賊挖出,幾番波折流傳至北京、香港,終在2007年,被湖南大學丘麓書院以150萬元的巨資購回。

綜合以上種種情況,《數》價值無與倫比,紀念意義重大,加之出於擔心因展覽導致破損,即便不是國家機密,也是當之無愧入選「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啦。此外,即便可以展覽在博物館中的簡牘,也是缺乏觀賞性的,匆匆一瞥,極難一見鍾情,也沒多少時間去感受箇中奧秘及其豐富的內涵,倒不如將此份難得的美好銘記在心呢!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