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小學化的話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這幾年,關於「牛蛙」「雞娃」的話題也是屢屢見諸於眾多新聞和微信公眾號大咖的文章裡;那麼,國家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是不是真的就在孩子上學前讓孩子「放飛自我」什麼也不用管了?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先來看看國家對於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是如何規定的: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教育的管理、教學模式及內容偏重於小學階段,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沒有關注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直接向幼兒傳授小學階段才應該接受的具體教科書知識,它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遊戲中的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這種教育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看到了吧,被禁止的「小學化」是指禁止像學校一樣灌輸知識,讓幼兒園階段的孩子過早的接受功課教育,而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完全不管」
另外,關於禁止幼兒園小學化的通知裡面也明確提到了,幼兒園應該主要培養幼兒「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分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且要「潛移默化」的識字,那為啥既不讓小學化,還要識字和培養這麼多能力呢?
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幼兒期的孩子大腦飛速成長,3-6歲的孩子起碼能夠經歷語言的飛速發展期、詞爆期、數學邏輯的關鍵培養期等階段,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對孩子的這些方面進行培養,無疑白白浪費了寶貴的高速鍛鍊大腦的時機;
2、什麼是潛移默化的識字?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大量的閱讀;一個人如果能在學前養成閱讀的習慣,哪怕只是繪本等圖畫類圖書的閱讀,對於他以後的學習也是大有幫助的額,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專家都在大力提倡親子閱讀的原因;試想學校式的語文教學識字方法,對於3歲多的孩子未免太枯燥無味,但是如果能通過閱讀和日常生活讓孩子不知不覺間學到很多字的話,無論從興趣方面還是以後學習幫助上面都是非常得力的;
3、家有小學生的家長朋友們都有感觸,小學課本最開始部分確實是0基礎可以學會的,但隨著課程的深入和年級升高,學習的難度仿佛上了加速度快速的「變難了」,特別是四年級以後的教學,簡單的套用低年級的抄寫等機械化學習已經不管用了,不論數學應用題還是英語、語文的閱讀都偏向了孩子思考後的結果,這樣一來孩子思維能力的鍛鍊就越來越突出重要性;而思維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煉成的,趁著學前大腦高速發展期加入思維訓練,絕對是個好方法;
4、即便是小學一年級的考試,也是 採用了大量漢字作為題目來說明;如果一個孩子完全不識字,那讀題都困難,如何進行下一步學習?
所以,結合上述原因,建議家長對孩子學前教育要重視起來;倒不是要把小學東西提前教給孩子,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愛好選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的方式,同時及早開展親子閱讀,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爭取早日讓孩子獨立閱讀,這一點同時適用於中文和英文;
你對孩子的學前教育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歡迎關注我@倆娃老母親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