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地挖出一銅罐,農民400塊賣掉,總理下令找回,現成國之瑰寶

2020-12-06 稗史候說

一段青銅國寶的故事,一個經典不朽的傳奇。

1938年4月,朔風撲面,沐雨生溫,家住長沙市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姜景舒、姜景橋兄弟,扛著鋤頭來到了村外的轉耳侖山腰上。

轉耳侖山是一座小土山,山腰處有姜家一畝地。這一畝地是今年新開墾出來的,姜家兄弟準備翻土種上紅薯,冬天時就可以收穫紅薯了。老大姜景舒揮舞鋤頭在前面挖地,老二姜景橋在後面放切成小段的紅薯藤。

「哐啷!」一聲清脆的聲音傳來,老大姜景舒突然刨出了一個怪東西。姜景舒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裹著泥巴的銅罐子。

「這是什麼玩意兒?」姜家兄弟頗為好奇。當時老大姜景舒才17歲,老二姜景橋15歲,老二見這東西挺好玩,於是用小鋤頭連續敲打銅罐,但由於用力過猛,一塊巴掌大的銅塊被砸掉下來。

這個銅罐子造型精美,呈四方形立體狀,四邊有四個羊頭非常雄健。銅罐被帶回姜家後,姜家人經常拿到村口玩,姜家兄弟挖到銅罐的消息很快傳遍村子。

「400塊大洋,值這個價!」黃材鎮萬利山貨鋪的老闆伸出4根手指頭,在姜家人面前喊道。當時的姜家相當貧困,全家10多口人吃了上頓沒下頓,姜家人自然樂於出賣。

然而,一聽到罐子值錢,村裡的保長、甲長紛紛前來幹涉。最後,這400塊大洋經過層層盤剝,僅有248塊到了姜家人手裡。山貨鋪老闆將罐子抱走時,姜景舒偷偷藏下了當初被砸下來的那一塊作為紀念。

一個星期後,銅罐被老闆賣到了長沙,據說當時賣得了大洋3000塊。當時的文物專家根據其形狀,將其命名為「四羊方尊」。

轉手幾次之後,四羊方尊身價暴漲,一外國商人出價10萬大洋欲將此物購到海外。而就在此時,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傳遍長沙,當局下令追查。於是這件方尊被保留了下來,沒被賣出海外。

轉眼數月過去,日寇大舉入侵長沙。為了避免寶貝落入日寇之手,四羊方尊和當時的湖南省銀行一起遷往沅陵。

1939年初,四羊方尊在裝箱運往沅陵的途中遭到日機轟炸。慌亂之中,護衛人員來不及轉移,方尊當場被炸成20多塊,底座支離破碎。

日機離開之後,護衛人員用一條毯子將碎片包在一起放入箱子,將其帶到了沅陵。從此以後,方尊的碎片就被丟在銀行的倉庫裡長達16年,無人問津。

「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要將方尊找回!」1952年,周總理親自問起四羊方尊下落,管理文物的人一問三不知,周總理當即怒道,並親自做出批示。

文化部派出人力四處找尋方尊下落,最後終於在堆滿了灰塵與雜物的倉庫裡找到了四羊方尊的殘片。

為讓國寶恢復原貌,展現千年風採。1954年4月,文物修復大師張欣如奉命到湖南修復四羊方尊,張欣如常常一天工作10個小時加班修復,終於在兩個多月後將方尊修復完畢。

1959年國慶十周年時,方尊被調往國家博物館參展,從此方尊再也沒有返回湖南,一直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方尊雖然修復,但有一塊巴掌大的銅塊丟失無法復原。1963年,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高至喜得知丟失的銅塊還在姜家兄弟手裡時,趕到姜家願意以15塊錢買下此物。

「銅塊是姜家之物,多少錢都不賣。」姜家兄弟不願意出賣此物,高至喜無法只得一直做姜家兄弟的工作。1976年,整整13年後,在高至喜的反覆勸說之下,姜家兄弟無償將銅塊上交了國家博物館。

「傳世國寶,終於圓滿了!」銅塊很快被專家修復到四羊方尊之上,傳承了3000多年的四羊方尊終於圓滿合體,這是國寶之幸,也是國家之幸。

如今,四羊方尊已經被定為國家一級國寶,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被國家列為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四羊方尊是中華燦爛文明的見證,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那些為它付出鮮血與汗水的人,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參考文獻:喻立新《長沙四羊方尊大事編年(1937—2016)》

相關焦點

  • 老宅挖出古井一口,拿出兩個銅罐,如今價值30億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扶溝村,一位叫孫立本的農民正要建房子,他在工程開始前首先挖掘了一個大坑當裝石灰用。剛把鏟子挖下去這次他挖到一個堅硬的物體,他仔細看了看好像是以前的一口古井。就是這樣一口古井孫本立後來在這裡發現了驚天的秘密。到底這口古井裡還隱藏著什麼價值連城的東西呢?
  • 農村古井挖出兩銅罐,現價值30億,專家:一人50,把證書收好了!
    農村古井挖出兩銅罐,現價值30億,專家:一人50,把證書收好了!1974年7月,農民孫本立拿著一把鏟子,來到家中老房子的地基上。孫本立是扶溝縣古城村的一名村民,這段時間家裡正張羅著蓋一棟新房子,所以他今天得挖一個大石灰坑。幾分鐘後,孫本利滿頭大汗累得不行,此時鄰居趙根旺趕忙過來幫忙,趙根旺拿起鐵鍬埋頭苦幹的時候,突然聽到「當」的一聲,鏟子遇到了一個堅硬的物體。
  • 河南一農民在自家老宅挖出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今價值30億
    河南一農民在自家老宅挖出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今價值30億在1974年的夏天,河南的一個農民也就是孫本立,他在自己家裡的老宅,打地基。而同一個村裡的村民也就是趙根旺就來幫忙,而在打地基的時候,這就用鐵楸給挖出來了一個硬物。
  • 陝西農民挖到一個銅罐,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快停止!這是國寶
    陝西是渭河和涇河的流經地,在這裡,孕育出燦爛的古老文明。朝代更迭,歷史變遷,很多歷史文物不斷湧現出人們的視線;同樣,還有一些文物因為個人原因而未被發掘,甚至說被大材小用,埋沒了價值。陝西有位農民就是如此,他在挖溝渠的時候挖到了一個西周文物,可他不識貨,認為這個東西不過是一個「銅罐」,甚至把他當成了夜壺,一用就是20年。
  • 老漢挖淤泥撿到「銅罐」,被當作夜壺20多年,專家:這是頂級文物
    陝西有位農民就是如此,在挖地時無意挖出了一件寶貝,因不識貨致使這珍寶命運曲折,甚至還被當成了夜壺。說白了,就是老農沒「眼力」啊!圖片:撿到珍貴的寶貝劇照一、意外挖到寶陝西扶風縣有位姓劉的農民,家裡貧困,他本人也沒什麼文化,只得以種地為生。
  • 施工隊挖出金光銅棺,掛著人臉面具十分恐怖,最後被上級下令熔毀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獨特之美,每個少數民族政權的發現,都會給考古界帶來巨大的收穫。這不,在上世紀60年代的廣西西林縣就曾發現這樣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上世紀60年代末,廣西西林縣的施工隊偶然挖出了一個閃著金光的銅棺。在挖出來後,人們顯得十分驚訝。不同於其他棺材的是,這個棺材的四面掛著人臉面具以及虎頭,看著就有點恐怖。
  • 農民挖出一口古井,發現兩個銅罐,專家100元收走,如今價值30億
    1974年7月,農民孫本立扛著把鐵鍬走到了老宅的地基裡。孫本立是扶溝縣古城村人,家裡準備建新房子,於是他必須在今天挖好一個裝石灰的大坑。幾分鐘後,孫本立累得汗流浹背。鄰居趙根旺見狀過來幫忙,趙根旺接過鐵鍬後使勁地刨了起來,突然「嗵」的一聲,鐵鍬碰到了一個硬物。
  • 河南村民蓋新房意外發現2個銅罐,專家:是文物,如今價值30億
    在河南,一個農民在清理自己家的古井時,偶然得到兩個銅罐。專業人士聞訊,花100塊錢買下了現在價值30億的銅罐。河南扶溝人孫本利。一九七四年夏天,他緊跟潮流,準備翻修房屋,使一家住得更舒適。儘管他的鄰居都來幫忙,但他每天還是要幹很多活。有一天,他照例在地基上幹活,打算挖個大坑,用來裝石灰。孫本利埋頭苦幹,汗水打溼了衣服他也不覺得累。
  • 被農民廣泛種植的紅薯,有哪些高產又好吃的品種?
    不少朋友都有過吃紅薯、吃芋頭的經歷,作為一種種植較廣的草本植物,紅薯具有非常好的適用性;蒸、烤、煮可作糧食,薯條、薯片和薯幹是很好的休閒食品,此外還能磨成紅薯澱粉,並且紅薯和紅薯苗也能作餵養牲口的飼料。
  • 銅罐飯,銅罐中的人生百味
    燒法是用本地人打制的銅罐,把大米和水按比例放在銅罐裡用炭火慢慢燒煮一氣呵成。永康打銅、打錫、打鐵的手藝工匠出門時一般都燒這種飯吃。因為燒這種飯不誤工時,又可利用作場炭火燒煮,十分便捷。 老手藝人隨身攜帶銅罐18日中午時分,芝英鎮練結村杜香球阿婆家,飄來濃鬱的飯香,這種香味是香球阿婆家特有的,因為用來煮飯的是一隻舊銅罐。
  • 專家仔細勘測未發現寶物,農民隨手挖出國寶,其價值無法估量
    專家仔細勘測未發現寶物,農民隨手挖出國寶,其價值無法估量。1966年的時候,河北省易縣的村民們十分的忙碌,但是他們十分的開心,因為他們正在修建新的房子。只是令農民們比較頭疼的是,他們修建新房是需要獲得專家批准的,專家勘探完成之後確認沒有影響才可以修建,即使在修建的時候也要十分的小心。翻修新房為什麼要經過專家們的勘測呢?因為專家們在這裡發現了一處極為古老的燕國遺址,專家們將其命名為燕下都遺址,這處遺址的面積非常大,在戰國遺址當中這是最大的一處了。
  • 種一片紅薯,專門為你開花
    一談到吃紅薯,我腦子裡立馬會浮現出以前鍋裡一半米飯、一半紅薯的情形,有時是一塊塊的紅薯,有時是曬乾的紅薯粒和大米混在一起。裝飯的時候,總是會想方設法地少裝些紅薯,多裝些米飯,在米飯的比較下,紅薯真的難以下咽。也許,正是這種味覺體驗讓我的身體產生了長久的抗拒和牴觸。
  • 陝西一農民上田耕地,挖出61顆石制「人頭」,揭開武則天墓謎團
    前言 在古時候,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基本上一生的命運都掌握在父母和丈夫手中,幾乎所有女子都不會讀書寫字,因為古人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一般在家裡是沒有話語權的,但是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卻仍然有幾個令人折服的女子,他們雖然是一介女流之輩,卻做出了許多男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 紅薯紫芋落瓊州
    甜薯,薯蕷科薯蕷屬纏繞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毛薯、黎洞薯、雞窩薯等,其莖塊為白色,肉質細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在浙江、江蘇有少量分布。  甜薯喜歡生長在溫暖的環境下,不耐寒,在海南種植由來已久。甜薯還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耐旱作物,易於成活,在海南的沙地和洋田中均可種植,每年可春種秋收。
  • 農村常見的雜草,被農民稱為「雞屎藤」,是農村地區的「瑰寶」
    農村常見的雜草,被農民稱為「雞屎藤」,是農村地區的」瑰寶「在農村有很多的植物,有很多植物都不被農民朋友們重視,在農村有一種常見的雜草,農民們叫它為雞屎藤,雞屎藤裡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氣味,在農村非常的突出,它經常都出現在農村的山溝裡,深山中,非常的多
  • 自製香烤蜜紅薯,外幹裡嫩超級香,讓你找回小時候的味道
    自製香烤蜜紅薯,外幹裡嫩超級香,讓你找回小時候的味道相信大家所在的城市都會有一些賣紅薯的小攤位,尤其是在冬日的街頭,一個大大的鐵箱子,裡面擺著烤好的紅薯,香甜又美味,也是這個原因,所以這種小攤位上面都會聚滿了人。
  • 人稱「酒壺花」,根長得像紅薯 「服之面如桃花,輕身不老」
    導讀:人稱「酒壺花」,根長得像紅薯 「服之面如桃花,輕身不老」在民間,對於有價值的根塊類植物都會往人參上靠,在名字裡冠以「參」字以此來說明其價值的珍貴,即使它不是真正的人參,也不是五加科植物,比如「四葉參」、「土人參
  • 重慶千年古鎮,被遺忘的銅罐驛,從銅罐驛鎮流入長江的大溪河
    這個古鎮其實很少有人聽過,最近在重慶旅遊,無意發現了這個古鎮,銅罐驛是一座千年古鎮,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大溪河峽谷風光優美,三峽十裡,畫廊十裡,河流從銅罐驛鎮匯入長江。其實,銅罐驛這個名字,很早就聽說過,就是還沒去過。心裡一直惦記著,什麼時候可以過去看看。
  • 紅薯的學名為何叫番薯,它有著怎樣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它嗎
    紅薯中國種植紅薯歷史悠久,《金薯傳習錄》中記載: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此外還有史實記載甘薯系是16世紀末葉從南陽引進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傳播。
  • 一農民拿出紅軍欠條,85年前資助400大洋,如今政府兌付多少?
    曾經有一個湖北省的農民,他拿著紅軍時期寫下的欠條找到政府人員,這是85年前寫下的東西,當時他們一家人借出400塊大洋,支援給革命組織進行戰鬥。如今政府部門應該兌付多少錢給這個農民呢?拿出這個欠條的農民名叫楊明榮,他的祖父名叫楊長銀,曾經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他在1930年的時候,為了資助紅軍隊伍,把家裡所有的大洋全部拿出來,而且還找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最後將400塊大洋全部借給紅軍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