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國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就其中64件文物做了禁止出國(境)規定,由此可見,這64件文物在我國的意義之重大。而這64間文物中,大都是專家從各墓穴發掘出來的,但其中一個來歷堪稱戲劇性。
1963年6月寶雞居民陳堆,因出租房面積狹小,不夠居住,於是和妻子協商後,在隔壁又租了一間房間,老屋後面有個土崖,日子不緊不慢的來到兩個月後,8月的一天,大雨突至,陳堆無意間去了後院的土崖。看到被大雨衝刷過的土崖中有亮光。於是就用手刨開,發現了一件青銅器。
第二年,陳堆夫婦因事要從寶雞到固原,於是將銅器交給朋友保管,朋友當時覺得這東西在家礙事,於是拿去賣給了廢品站。
1965年,寶雞文物局幹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中無意看到這個廢品站,當時心中已經泛起嘀咕,但還不確定,於是讓主任一同前去,主任看後,心中也不是很確定,於是以30元價格將這件青銅器買了回去,交給專家深度分析。
這一分析,立刻讓眾人目瞪口呆,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及其稀有珍貴。
這尊青銅器是寶雞文物館第一件收藏的青銅古物,全身成口圓體方態,通體有四道鏤空大扉稜裝飾,頸部類似蠶紋,口下蕉葉文,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
這就是後來十分著名的何尊,底部刻有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更是自所有文物史料出土以後,首次出現「中國」二字,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銘文大意是周成王對後世的遺訓。
何尊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但是這個來歷卻讓人捏了一把冷汗,最後被寶雞文物局送到了國家文物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