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國家一級文物,首次出現「中國」二字,曾被農民賣給廢品站

2020-12-04 豬員外讀史

2002年,我國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就其中64件文物做了禁止出國(境)規定,由此可見,這64件文物在我國的意義之重大。而這64間文物中,大都是專家從各墓穴發掘出來的,但其中一個來歷堪稱戲劇性。

1963年6月寶雞居民陳堆,因出租房面積狹小,不夠居住,於是和妻子協商後,在隔壁又租了一間房間,老屋後面有個土崖,日子不緊不慢的來到兩個月後,8月的一天,大雨突至,陳堆無意間去了後院的土崖。看到被大雨衝刷過的土崖中有亮光。於是就用手刨開,發現了一件青銅器。

第二年,陳堆夫婦因事要從寶雞到固原,於是將銅器交給朋友保管,朋友當時覺得這東西在家礙事,於是拿去賣給了廢品站。

1965年,寶雞文物局幹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中無意看到這個廢品站,當時心中已經泛起嘀咕,但還不確定,於是讓主任一同前去,主任看後,心中也不是很確定,於是以30元價格將這件青銅器買了回去,交給專家深度分析。

這一分析,立刻讓眾人目瞪口呆,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及其稀有珍貴。

這尊青銅器是寶雞文物館第一件收藏的青銅古物,全身成口圓體方態,通體有四道鏤空大扉稜裝飾,頸部類似蠶紋,口下蕉葉文,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

這就是後來十分著名的何尊,底部刻有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更是自所有文物史料出土以後,首次出現「中國」二字,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銘文大意是周成王對後世的遺訓。

何尊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但是這個來歷卻讓人捏了一把冷汗,最後被寶雞文物局送到了國家文物館保存。

相關焦點

  • 這些國寶都曾遺落在民間……
    後來被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發現並回購回來,這才挽救了這件對中國意義非凡的國寶! 六、西周班簋 收藏在首都博物館的這座西周時期的班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並且上面還有198字的銘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絕對的國寶。
  • 河南工人取土挖出青銅器,20塊賣給廢品站,追回後價值20億成國寶
    河南工人取土挖出青銅器,20塊賣給廢品站,追回後價值20億成國寶我們都知道,很多著名的國寶級別文物,都是在無意之間出土的,這些文物都在某種意義上像是一串失落的項鍊,能給我們熟知的歷史增添很多新的東西,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記載的民族,在古代保存文獻當中,留下文字記載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是漢語
  • 因下雨發現的鎮國之寶,農民把它買到廢品站,現禁止其出國展覽!
    次年,陳堆夫婦要回到固原,於是只能將這件不便攜帶的青銅器交給鄰居保管。這鄰居也不識貨,認為就是一個破銅爛鐵罷了,於是過兩年就把這玩意賣到了廢品站。    後來,寶雞市博物館的幹部在廢品站無意間看到了這件高約40釐米的青銅器,感覺這可能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便立即上報給館長。
  • 這就是中國,探秘東方熱土的起源,從一尊青銅器開始
    當我們面向世界的時候,「中國」就是我們國人最自豪的名字。而且,世界只有一個「中國」,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集合了地域、政治、文化等多重含義的國家名稱。對於「中國」二字,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這二個字做一個追根溯源的了解。
  • 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20件文物也都是鎮國之寶
    現有藏品數量140餘萬件(套),涵蓋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圖書古籍善本、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一級文物就有近6000件(套),擁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人面魚紋陶盆、大盂鼎等超級「鎮國之寶」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歷史課本上出現的文物之一,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後,被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帶回北京,此後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翼方彝」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翼方彝」 2020-06-06 0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潤河月牙灣曾發現珍貴方鼎,因一個失誤,最終導致文物被融掉!
    可是知道內情的人都知道,早在1947年左右,當地一個姓張的農民,曾經在月牙灣處,發現了第一批青銅器,最珍貴的文物是重達400多公斤的方鼎。我們都知道,龍虎尊重26.2千克,而那個方鼎的重量是龍虎尊的30多倍,根據看到過方鼎的知情人士講,這個方鼎造型精美,絕對是遠超龍虎尊多少倍的精品文物。
  • 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來華展出
    原標題: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來華展出   鑲寶石鏡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正在上海博物館向觀眾講述安納託利亞的文明故事。它曾是《荷馬史詩》中特洛伊城的所在地,誕生於此的古代帝國西臺則依靠獨有的冶鐵技術一度成為東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此後的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也留下了豐富而精彩的文物與藝術品。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介紹,「安納託利亞文明」特展是2013中國「土耳其文化年」的重要內容。
  • 638萬件!北京可移動文物盤清家底兒
    昨日,市文物局首次發布「北京文物」的家底兒,208家單位首次被普查出藏著寶。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光緒大婚時的20萬件文物等首次被列入文物大帳。   珍貴文物數佔全國22.76%   2012年,本市啟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對全市15463家國有單位進行了調查,所有工作將在今年底完成。
  • 190餘件(套)中外文物讓你開眼界
    一件約公元前19世紀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它是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約距今5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它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文字之一,一般用削尖的蘆葦杆壓刻於潮溼的黏土板上書寫而成,大部分是契約書、財產清單和收據等,但這件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可不一般。
  • 歷史上不應該出現的5大文物,件件疑似穿越,網友:這不科學
    甚至是現代人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之中對於一些文物還是很難以解釋的。這就說明歷史與現代之間是有一定的界限的,現代人可能根據古代人的發明有所改造,但是如果古代人能夠做出一些超現代的物品,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非常難以想像的。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5件文物,件件都像現代穿越過去的物品,網友看到之後覺得這不科學,感嘆太神奇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5大文物吧!
  • 國家寶藏:100件文物講述中華文明史
    開時代之生面 「或許回望祖先們走過的歷程,留下的創造,揮灑的情感,堅守的風骨,更能讓我們體認,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伴隨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老師滿懷深情的「告白」,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於上個月正式開播。
  • 重慶男子竟然將消防車偷走拆解賣給廢品站,行為如何定性和處罰?
    王某隨後將消防車拆解,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得款16000元。目前王某因涉嫌盜竊罪被刑事拘留。【律師點評】話說這個王某也真的是財迷心竅,膽大包天啊,連消防車都敢偷!現在將要被依法追究盜竊罪的刑事責任,真的是既可憐又可悲。在本案中,王某是否真的構成盜竊罪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 重磅: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流失的國寶級文物清單一覽
    #68件流失英國文物追索回國#】國家文物局今天通報,經過持續25年的跨國追索,68件流失英國文物已成功歸國。1995年2月,英國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經多方努力,10月19日,68件文物回到祖國!這些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到清代。
  • 《中國保密在線》案例與法丨廢品裡的「國家秘密」
    《中國保密在線》案例與法丨廢品裡的「國家秘密」 2020-12-03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下鄉尋寶,卻5塊買走村婦家的「狗碗」,幾年後成了二級文物
    在幾十年前各地區博物館為了增加自家博物館內的文物數量,會經常性的下鄉去尋寶,現在看來覺得有點荒唐,畢竟農民手中怎麼可能有寶貝呢?其實在那個時候,許多的寶貝流失了出去,其中不少就在鄉下農民的手中,特別是陝西一帶,農民會經常性地挖出寶貝,卻不知道是文物,為此就砸壞,要麼就是當作廢鐵來賣,想一想都覺得令人心痛!
  •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計劃將其修復時,意外發現50000多件文物
    中國的近代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積貧積弱。在那段時間裡,曾遭到了以英法為代表的八國聯軍的入侵。當時腐敗的晚清政府面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者,不想著奮力抵抗,而是想著如何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 大英博物館百件文物今日開展 康侯簋等展品首次回國「省親」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國博開展。本報記者 吳鏑攝 從砍砸動物骨頭的石器,到產自中國的太陽能充電燈,100件大英博物館藏品今起在國家博物館為參觀者講述200萬年世界史。包括西周青銅重器康侯簋在內的9件中國展品首次回國「省親」,中國製造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則擊敗iPad,入選展品,以展示人類的創造力。
  • 孫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給故宮 後人稱是明智之舉
    他自奉甚儉卻有今人不能想像的慷慨——敞開自己所有收藏讓國家「看上什麼就挑什麼」,幾千件寶物捐贈故宮。工作人員到孫家為捐贈文物登記造冊就用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些文物在1956年就有25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