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這是一個自古以來都存在的行業,在歷史上有過多個巔峰時期,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設立的摸金校尉以及後世的朝代變更中,都是盜墓者大顯身手的最好時機。不過,這對於古人來說卻是一劫難。要知道,古人不怕死亡,但在死亡後希望「入土為安」,不會受到世俗的幹擾。在下葬時,會將其生前之物以及當時的稀世珍寶作為隨葬品,也正是因為古墓中的這些珍貴隨葬品,使得古墓被盜。
上個世紀80年代,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就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古墓,這座古墓足足有400多平方米,從古墓的規格來墓主人不是富甲一方就是高官貴族。可惜的是,古墓早已被盜,古墓封土上的盜洞非常之多,不僅有近代的,而且還有古代的。看到這盜洞的考古家心都涼了,但沒有辦法,最後在獲得批准後,還是對古墓進行了考古挖掘。剛開始考古挖掘時,考古家都在驚嘆古墓的豪華,僅墓道就長約21.3米,其後部有青石墓門,打開這墓門後就是主墓室。
不過,在打開墓門之前,考古家推測墓主人就是《太原縣誌》記載的「丞相斛律金墓在縣西南十五裡,光之父,封鹹陽王」 ,也就是斛律金墓。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打開主墓室後,考古家看到了古墓中的墓志銘,寫道「王諱睿,字口口,大安狄那汗殊裡武明皇太后兄子也。觀夫崇塘摩踱, 峭擬削成;遠葉長枝, 鬱同扶木。至乃世祿克昌之盛,締構積德之初,固已備諸圖篆,可得而略」,看到這裡,考古家就知道此墓並非之前推測的斛律金墓,而是北齊時期青州東安郡王婁睿之墓。
史書中記載婁睿是一個在任貪縱、聚斂無厭、專行非法、縱情財色之人;也就是說此人的墓穴中也必定會有非常珍貴的稀世珍寶。可惜的是,因為古墓在歷史上多次被盜,墓中珍貴文物,如金銀、玉器等東西早就被盜。不過,在考古家看來古墓中最珍貴的文物因為盜墓者不識貨而沒有被盜,一件文物是古墓中的壁畫,另外一件是「一頭牛」;考古家也表示這「文物價值連城」。
該墓中的壁畫氣勢磅礴、技藝精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平。壁畫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一部分描繪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墓門上有彩繪、浮雕,金碧輝煌;非常的豪華。但壁畫比不適合在古墓中,因此考古家將整座古墓中的壁畫都搬回了山西博物院,在2002年時,還被國家文物局規定為禁止出境展覽的稀世國寶;可以說,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64件文物都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的文物,包括后母戊鼎、曾侯乙編鐘等在內的文物都能屬於這一批文物。
另外「一頭牛」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件被盜墓者丟下的此物也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為國家一級文物,名為「紅陶牛」。對於盜墓者來說,這件文物不值錢,不能換錢,所以將其丟棄在古墓;但對於考古家來說這是一件研究北齊歷史的重要文物,從山西博物院可以看到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非常的霸氣威武,也極為的真實,反應了北齊時期工匠的高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