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軍擁有「數學帝」的名號並非浪得虛名,早在1990年,他帶領學生參加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這次比賽也是亞洲第一次參加。最終,他們以230分獲得此次比賽的第一名,創造了中國數學競賽史上的神話。
因為是奧數教練出身,他出題思路巧妙,常常撂倒一大片學生,所以但凡哪一年的數學題偏難,葛軍自然就成了「背鍋俠」。
高考數學江湖流傳這樣一個段子,「葛軍出徵,寸草不生」,並且還有板有眼地配了數據:
2003年,葛軍參與江蘇高考數學命題工作,當年江蘇數學平均分68分(滿分150分);
2010年,葛軍參與江蘇高考數學命題工作,當年江蘇數學平均分83.5分(總分160分);
2013年,葛軍參與安徽高考數學命題工作,當年理科平均分只有55分左右(滿分150分),以至於安徽省一本分數線較前一年年狂跌54分;
對於網友的評價,葛軍調侃道:「哪有什麼超綱,其實是你的綱還不夠大。」
談及數學差的孩子,葛軍說,這類孩子基本上有這3個特點:
一、自信心不夠
每年中高考,數學是不少學生的「心頭痛」。高考數學試卷的難易,更是牽動了無數考生的神經。
數學學不好的孩子,最害怕數學難題,對於數學難題,葛軍說,所謂的難題其實都是「偽難題」,你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來解答,不要因為沒見過這道題,就被嚇懵了。
也就是說,自信心是解題的基礎。
當然,自信心不僅在解題過程中很重要,對於學習數學也很重要。因為,數學的連貫性很強,前一個章節沒學好,接下來學習就會出現基礎不牢靠,比較難學懂的現象。慢慢地,孩子就會越學越吃力,進而有「我不是學數學的料」的想法,以至於破罐子破摔,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二、缺乏條理
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性思維的學科,因此做題時要條理清晰,每一步都有條有理。
葛軍教學生理清思路的一個簡單好辦法就是:一道題目寫三遍。
也就是,任意找一道題,寫三遍,把書寫過程中所有的想法都記錄下來,會產生頓悟。
第一遍,寫得相對粗糙,不一定完全對,接下來可能需要修改、補充;
第二遍,記得把細節補上,同時把關鍵的地方寫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眼光進階了;
第三遍,你會發現某些地方還有其他方法,這個方法還可以去解另外的題目。
葛軍說:「『寫三遍』的過程,就是打通、激活、整理思路的過程。」
三、懶得動腦子
很多數學差的孩子,並不是不勤奮,還是「假勤奮」。他們願意刷題,但是,可能刷了一千道題,也就會這一千道題。
他常常提醒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很在乎每一道題,每一個答案,而不在乎其中的方法,不去思考這一道題背後,我能夠駕馭這一類題嗎?學會了思考方法,能夠駕馭N類題嗎?」
也就是說,要勤於思考,多動腦筋,要做一道題,會一類題的本領。
因為,一道題做透了,要遠勝於100道題。題目再變,你不再覺得可怕,你可以說「我都看透了」。
關於為什麼有些孩子數學學不好,葛軍坦言,本質上是因為沒有理解數學,沒有發現數學之美。
葛軍說,真正理解數學,會發現數學不難,數學很美,數學如詩,數學「悄然地在你身邊,努力影響你,讓你變得更為明智、理性,富有智慧。
中國數學科普著作的開創者、數學教育家劉薰宇寫給中小學的數學科普經典《給孩子的數學三書》(適合10歲以上的孩子),融知識性、趣味性 、故事性、 可讀性為一體,激發孩子思考方法 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劉薰宇先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谷超豪坦言,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
這本本書的內容都是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找來的數學現象,用來解釋讓我們頭痛的數學問題。
比如用「堆羅漢」,來學習等差級數的計算:
抽象、枯燥的高等數學內容,經過作者巧妙的手法寫出來,只要學過初等代數和幾何的人,就會很輕鬆、毫不費力讀完並掌握,所以該書完全可以作為中小學生必備的重要自學書籍。
比如,通過一個「火柴盒」,演化推導「局部誘導和全部的變化」:
抽象、枯燥的高數,作者深入淺出地講解,即使你只學過初等代數和幾何,也能輕鬆學會,不會像教材那樣晦澀難懂,所以這是一本適合中小學自學的必備書籍。
如果你的孩子數學基礎差,完全給孩子準備這套書,利用寒假自學,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預習下學期內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