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楊利偉上太空時,手槍只是其中必備的一個裝備,除此之外還有全套求生裝備,飛行員有的楊利偉一樣都不會少!當然帶槍並不是去太空打獵,更不是防備外星人的偷襲,而是防止野獸的襲擊?
WHAT?確實一把小小的手槍並不能幹啥,它也就嚇唬下小野獸。以現代技術的飛船重返大氣層,技術上仍然不能精確控制落點,假如控制失誤,那麼落在荒山野嶺的概率是很大的,求生包和小手槍只能給太空人自保而已,WHAT?現代飛船還能掉到野外?飛機都能準確降落到跑道上,你告訴更先進的飛船不行?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以來,如何到達近地軌道,人類總共嘗試過幾種比較典型的方式:
從地面發射火箭直接送入太空
從空中發射火箭送入太空
由太空梭送入太空
前者是大多數國家採取的方式,也是當前最流行最典型的方式,空中發射火箭到現在為止,還只有美國的飛馬座火箭實現過,當然波Scaled Composites 公司的「平流層發射」巨型雙身飛機將在未來展開大規模的空中發射形式,可以將第一級火箭的燃料質量大幅降低,從而降低對火箭的要求,大大降低成本。
太空梭則是NASA專屬,從1981年發射第一架太空梭開始到2011年退役,總共服役了30年,這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返回的飛行器,是唯一一種可以準確控制落點的從大氣層外返回的太空飛行器,因為它具有機翼與垂直尾翼,儘管太空梭的滑翔比比較感人,但比起飛船只能在軌道初期控制和中途微調以外,最後的路線就是盲降那是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至少不需要去荒山野嶺迎接太空人,甚至太空梭可以鋪上紅地毯迎接返回。
飛船如何返回地球?
現代飛船都是通過地面發射火箭進入軌道的,返回就是和送上去的步驟相反,聽上去非常輕鬆,但事實上返回甚至比發射上天還難,一般需要如下幾個步驟:
返回艙與飛船脫離
調整姿態,減速進入返回軌道
與推進艙分離,準備穿越大氣層
黑障階段,通訊中斷
40千米高度脫離黑障階段後,減速傘打開
主傘打開
距離地面1M時,反推發動機打開,著陸完成
在這些步驟中,能調整軌跡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推進艙分離後當然飛船也能微調,但之後就無能為力了,穿越大氣層到黑障再到40千米高度時飛船都是放飛自我的,因此在軌道初始端精度控制非常重要,而事實上么蛾子事件不少。
1965年,首次實現太空行走的前蘇聯宇宙員列昂諾夫乘坐的「上升2」號飛船在返航時,就因險些錯過最佳的再入角!後經調整仍然進入了一條返回地球的軌道,但卻與原定的落點相差數千公裡,最後飛船降落在一個遠東的西伯利亞森林中,因為救援直升機一時無法找到,太空人不得不在白雪皚
皚的針葉林中度過2個晚上!
請問如果是你的話,手裡沒點傢伙慌不慌?如果沒有救援全套裝備,他們在零下數十度的西伯利亞森林中能過上2天?所以飛船這種笨重的裝備,即使現代飛船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風險仍然非常大。
楊利偉帶的是經典的六四手槍,其特點是小巧輕便、便於隱蔽攜帶、易於維護保養、射擊可靠性好和精度高,但其存在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比如停止作用比較差,簡單的說非致命部位挨一槍後仍然還能跑動,不得不開第二槍,甚至第三槍,而手槍的彈匣容量只有七發,一個敵人就消耗了三發,你慌不?
六四式手槍
六四式確實威力有點不足,但在相對可控環境下,其實也夠用了,而且飛船內空間非常緊湊,一把長槍實在不太方便,因此輕巧成了太空人的主流,其實飛行員的槍也是小巧方便為主!相比之下當年毛子太空人帶的槍威力就明顯比較大了,TP-82三管手槍,這是1982-2006年蘇俄太空人使用的結構緊湊的多功能武器,它即可以用來打獵,防禦野獸襲擊,也可以用來發射信號彈!
TP-82三管緊湊手槍
TP-82三管手槍可以發射12.5×70毫米的霰彈(上方有兩根槍管)和5.45×39毫米蘇聯口徑步槍子彈(下方一根線膛槍管),當然還能發射信號彈,它居然還有一個摺疊槍託!霰彈槍的威力應該不用多說了吧,港片和施瓦辛格已經科普不知道多少回了!
槍託和三管結構,請問毛子猛不?
毛子在這種裝備上從來都是管夠,這和他們一貫以來的風格是一致的!
啥時候不用帶槍?
民航飛行員是不帶槍的,這是因為民航飛行器的安全性已經久經考驗,飛行員也沒有必要佩槍!當上近地軌道變成普通航班一樣頻繁時,那麼太空人就在務必要配槍了,這個時代啥時候會到來?也許飛船時代是不可能了,這個位置不可控,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也許未來的空天飛機時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