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綠化帶裡的「灌木」居然起了個這麼好吃的名字

2020-12-01 物種日曆

月初的時候,物種日曆發過一個植物叫雞爪槭,有同學說看到這個名字就有點餓,想吃雞爪。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又讓這道菜看起來更加豐盛了一些,讓我們大聲喊出它的名字——鵝掌藤

顧名思義,鵝掌藤是有「掌」的,它橢圓形的小葉片在葉柄上圍繞成一圈,排列成了手指的形狀,在植物學上稱之為掌狀複葉。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這掌狀複葉的植物又不是只有你一個,怎麼偏偏就你叫了鵝掌?沒辦法,誰讓人家常見呢,而且好巧不巧,最容易見到鵝掌藤的地方,還是特別喜歡吃鵝掌的廣東。

平平無奇的鵝掌藤,似乎哪裡都有它。圖片:陽炎 / wikimedia

華南地區的鵝掌藤,可能是那種最常見但又最沒存在感的植物(阿卡林力場出現)。說它常見,它確實是幾乎無處不在,不管在公園裡還是校園裡,在馬路邊上或者天橋底下,處處都有鵝掌藤的身影。這種終年常綠又皮實耐修剪的植物,成了綠化帶灌木籬的最佳選擇。

你肯定見過它,但總是忘記它。圖片:Chrizz / wikimedia

但與此同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就是身邊的事物,越是這種天天出現在視野裡的植物,人們就越是不會去留意它。況且鵝掌藤這孩子還幾乎不開花,一直就那麼默默地當個綠色的背景板,也難怪被人無視。當然,作為被子植物,鵝掌藤偶爾還是可以開點花的,一串串的,不是太起眼罷了。

伴隨傷痛的記憶

和多數常見的庭院植物不同,鵝掌藤不是外來引進的物種,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特有植物。不過,鵝掌藤的主產區並不在大陸,而是在我國的兩座寶島上——海南和臺灣。然而,在學術上,鵝掌藤卻是被來自日本的植物學家所發現的。而這其中的原因,則又要提到那段沉重的歷史了。

鵝掌藤原產海南和臺灣兩省。圖片:tree-species / flickr

1895年,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帝國,被迫籤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島割讓給了日本帝國。此後,臺灣進入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與那些日本侵佔後單純掠奪的東南亞島嶼不同,日本真把臺灣島當自己國土了,派出很多人力物力進駐了臺灣,試圖對這個島嶼的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在這期間來到臺灣的,就有兩位植物學家和鵝掌藤是相關的,他們是佐佐木舜一早田文藏

鵝掌藤模式標本的採集者佐佐木舜一(左)和鵝掌藤的發表者早田文藏(右)。

佐佐木舜一原本是農家子弟,出身於比較貧苦的家庭。1908年,由於得到了時任農業試驗部高官川上瀧彌的賞識,佐佐木舜一來到臺灣做植物普查。臺灣島的緯度比日本往南許多,氣候很不一樣,作為一名植物愛好者,佐佐木舜一仿佛打開了新世界,他寫道:「臺灣的植物,令我耳目一新。看慣了日本的植物,這裡的植物種類不同;即是相同的種類,生長的樣子也不同。」

鵝掌藤不經常開花,花後會結出橙色的果實。圖片:含笑

在臺灣大約第七年的時候,佐佐木來到了桃園市附近的角板山。在這裡,他第一次採集到了鵝掌藤的標本。可能覺得自己不太擅長鑑定,他將這些標本送給了早田文藏。早田文藏被後人稱為「臺灣植物之父」,他比佐佐木早了好些年就到了臺灣,彼時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植物學家。

不過他們可能也沒有想到,這個新種最終變成了背景板一般的存在。圖片:Nadiatalent / wikimedia

和佐佐木這種自學成才的人不同,早田文藏算是正統的科班出身,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這樣的名校,發發論文寫寫書啥的,多少都要更為輕車熟路。早田文藏判斷,佐佐木送來的標本,又是一個從未被描述的新物種(咦,我為什麼要說又?往下看)。1916年,早田文藏正式把鵝掌藤發表了出來。就這樣,鵝掌藤逐漸為人所熟知,踏上了成為大路貨的旅程。

有意思的是,早田文藏發表鵝掌藤的時候還出現了一點疏忽。他似乎曾想過用佐佐木的姓來給這個新種取名,在墨線圖的圖注中,早田文藏使用的種加詞是「sasakii」;但在正文的描述裡,這個種加詞又變成了「arboricolum」。後人當然要以正文裡用的為準啦,只能讓佐佐木委屈一下了。

鵝掌藤原始文獻上的墨線圖,在這張圖上一頁的圖註裡,早田文藏把種加詞寫成了佐佐木的姓sasakii

不過要我說,早田文章出現這個小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呢?看看他發表鵝掌藤的這卷書吧,他居然一口氣發表了126個新物種,遍布幾十個科!搞了這麼多,出點小錯也是難免的嘛。大概也算是早期的凡爾賽行為吧。

鵝掌藤的親戚們

園林中栽培的鵝掌藤經常被誤稱為「鵝掌柴,甚至有些搞植物的老師也這麼叫,這好嗎?這不好,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鵝掌柴又稱鴨腳木,和鵝掌藤同科同屬,看名字就知道,鵝掌柴,是「柴」,直立的,是一種喬木。

鵝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圖片:含笑

這時可能又有人要問了,那你鵝掌「藤」,看起來也是直立的灌木啊,哪有藤的樣子?盲生,你發現了華點!其實鵝掌藤它確實是藤,只是在城市裡被人反覆修剪,一有冒頭的趨勢就被人剪掉,所以才長成灌木叢的樣子

要是讓鵝掌藤回歸野外,很快啊,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馬上就恢復藤本植物的原貌,攀援上樹了。也不知道當年選園林植物的是哪位鬼才,竟然想到可以把一個藤修剪修剪,就能當灌木綠籬用。鵝掌藤表示:唉,你們人類就喜歡搞這樣的聰明!小聰明!

公園裡不經修剪瘋長的鵝掌藤。圖片:Outlookxp / wikimedia

區分鵝掌柴和鵝掌藤還是容易的,其實不需要看體態,葉子就有很大區別,鵝掌柴的掌要比鵝掌藤大得多;而且鵝掌柴一般只在南方的山野裡自由生長,極少被栽培,城市裡很難見到。說起來,最近正值鵝掌柴的盛花期,它花量超大,很招蜜蜂喜歡,因此也是冬蜜的重要來源。不過……也很招蒼蠅喜歡。如果想好好享受冬蜜的話,就還是不要去搜鵝掌柴盛花的畫面了。

鵝掌柴的花非常招蜜蜂,但也非常招蒼蠅。圖片:含笑

除了這兩位,鵝掌柴家族還有一位遠道而來的成員活躍在城市園林的舞臺上,就是輻葉鵝掌柴,一般俗稱澳洲鴨腳木。它們能長得很高,葉子也非常闊大,開花時會在樹頂長出煙花一樣的深紅色花序,看起來有點霸氣。

輻葉鵝掌柴像煙花一樣的深紅色花序。圖片:John Hill / wikimedia

在廣州、深圳這樣的南方城市,鵝掌藤佔據了路邊綠化帶的半壁江山。整體上它還是一個熱帶植物,不怎麼耐寒,因此再往北一點就很難露天種植了,只能躲進花盆裡做個室內的綠植盆栽。但是沒關係,鵝掌藤家裡人多的是。在華東華中的綠化帶裡,取代鵝掌藤地位的,是同樣來自五加科的另一位成員——八角金盤,現在也是正值花期(而且也很招蒼蠅)。八角金盤和鵝掌藤一樣,都默默當著那個最常見又最沒存在感的角色。不知道看過這篇文章之後,你會不會對它們多了一點了解呢?

湖南北部栽培的八角金盤,它比鵝掌藤耐寒,在華中到華東一帶用得更多。圖片:含笑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喬木灌木區別及常見喬木灌木名字
    哪些灌木?很多人都分不清楚。他們都說叫什麼名字更是說不上來。今天中國月季交易網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喬木灌木區別及常見喬木灌木名字。喬木灌木區別樹高的差距:喬木類,樹體高大,一般在6米到10米之間,具有明顯的高大主幹。又可依其高度而分為偉喬(31米以上)、大喬(21-30米)、中喬(11-20米)、小喬(6-10米)等四級。灌木類,樹體矮小(通常在6米以下),主幹低矮。
  • 這麼神奇的物種,誰給臭牡丹取成如此不堪的名字?
    這樣的物種居然如此多的關注度,捫心自問,我還要發嗎?發吧,不發不過癮,不辱這麼神奇的物種。有些味道,特別是食物,褒貶不一,就如榴槤、臭豆腐的味道,誰吃誰知道。還記得小時候,村子裡難得見到汽車,有些人,特別是小孩子連汽油的味道都說很好聞,你認為都是奇葩?
  • 誰能想到今年最流行的鞋子居然是Slipper?
    可以這麼說,拖鞋在我們心目中本來就站著一定位置,但是隨著近來這麼多時尚ICON將Slipper紛紛搬上檯面,集美們千萬不要再忍著了。誰能想到今年最流行的鞋子居然是Slipper?今年夏天趕緊穿上你的拖鞋舒服地凹起造型來吧~但是又有哪些拖鞋是值得我們選購的呢?
  • 路邊小藍果分三類:能吃好吃,能吃不好吃,不能吃不好吃
    去年有一次去瑞士時,同行的一位小朋友之前聽說過阿爾卑斯山區有許多好吃的野生藍莓,於是就十分開心地在路邊綠化帶中摘了一顆「藍莓」吃掉了,結果難吃到當場吐掉了。她摘的那個「藍莓」,實際上是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坑了小朋友的闊葉十大功勞本勞。
  • 路邊綠化帶常見的花,居然都是國花,長知識了!
    咱們國家去年的時候剛剛定了國花,就是非常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啦~牡丹花開花非常好看,一看就是非常富貴的那種花,花友們知道嗎,咱們平時在路邊的綠化帶裡面經常見到的這些花卉,也是其他國家的國花哦~今兒個咱們就來看看路邊那些常見的花有哪些也是國花。
  • 醜醜的安康魚原來這麼好吃
    第一次吃鮟鱇魚是幾年前的春節前夕,我們三個同學相約去了一家日本料理店,吃的是鮟鱇魚的火鍋,這之前,我們三個都沒有吃過這種魚。菜單上把鮟鱇魚寫成為「安康魚」,看這名字蠻吉祥,我同學就好奇地問服務員:「這個魚長什麼樣呀?」
  • 麵食的名字裡,居然有這麼多小動物的名字
    中華美食種類眾多,為了給這些美食起名字,中國人似乎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體系,光是麵食的名字就很有名堂。麵食一:麥蝦在浙江臨海,有一種食物名叫「麥蝦」,乍一聽是用蝦做成的一種食物,其實不然。麥蝦被稱為是「江南的刀削麵」,也就是說,麥蝦是一種麵食。
  • 你能想到這麼好看的坐墊!居然是用舊衣服做的嗎?製作過程很簡單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對於生活的追求,永遠列在理想主義者的生活列表裡。他們企圖運用自己靈光一閃的腦洞以及特立獨行的風格去打造一個與世俗眼光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我就是其中一員,改造舊物對於我來說,已經成癮了,什麼東西在丟掉之前一定想一下有用否.
  • 原來颱風的名字是這麼起的,網友:難怪有些名字這麼搞笑!
    可是啊,大家是不是也曾經好奇過,颱風的名字是誰起的呢?這麼叫法千奇百怪。難道是像行星一樣,誰先發現誰起的嗎?其實不然,今天人民日報就給大家科普了一下颱風的名字的由來,原來裡面還有這麼多學問,趕緊學起來再朋友面前裝起來吧~簡言之就是由颱風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指定的。就是事先各個國家出幾個名字,然後製成表格,一直循環使用。
  • 滻河邊綠化帶裡現無蓋深井 離西京幼兒園僅200米
    昨日,滻河東路綠化帶中深約10米的井,井口敞開十分危險,華商報記者用石板將井口蓋上 華商報記者 黃利健 攝  華商報訊(記者雷婧)前幾天,家住西安城東的宋先生帶孩子在滻河邊的綠化帶裡玩,發現了一口深井。孩子趴在井口往下看,把宋先生嚇了一跳。
  • 路邊綠化帶也有迷人花,玉蘭開得像荷花,比臉都大
    咱們平時光顧著走路了,很少能認認真真看看路邊的樹,有的樹真是又迷人有遮陰,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路邊常見的大花樹。聽名字就感覺是非常貴氣的一種花。月季之所以受這麼多人的喜愛,是因為月季比較勤花,而且品種繁多,夏季的休眠期也不是特別明顯,養在路邊的綠化帶觀賞性也是非常強的。
  • 綠化帶種罌粟? 男子錯把虞美人當成毒花鬧烏龍
    網友「歸雁南飛」@台州晚報:在綠化帶裡看到好大一片罌粟,火急火燎地向派出所報警,結果是觀賞用的虞美人。哎,我這個馬大哈,搞了好大一場烏龍。記者核實網友「歸雁南飛」姓王,家住在台州溫嶺城東匯頭王村,5月14日一大早,王師傅起了個早,到村子旁的小河邊遛彎,發現旁邊的綠化帶開了一簇鮮花。
  • 路邊綠化帶常見的花,竟然能結出果實,你吃過嗎?
    在路邊綠化帶泥都會種植一些植物,這些植物有的是草田,有的是樹木有,但是大部分的應該就是觀賞性的花草了,但是在路邊的綠化帶上有這麼一種常見的花,它花型較小,顏色是玫紅色,花片為5瓣,每年的三四月份開花,過了之後就不再開花了,你有沒有見到過這種花呢?
  • 路邊常見的4種花,名字裡帶梅,卻不是梅花!
    有些植物,名字裡帶有「梅」字,卻壓根不是梅花,新手第一次見,千萬別誤會了哦!大概是因為它能於冬春之際開放,跟梅花一樣,苞片形似三角,故而得名三角梅。4、紫竹梅紫竹梅是鴨拓草科的觀葉植物,路邊綠化帶很常見,成株都是紫色的,也叫紫竹蘭、紫竹草,這名字真了不得,直接跟花中四君子裡的三個都掛鈎了,但是它跟梅花、竹子、蘭花都沒關係,只是因為葉子形似竹葉,花朵似三角梅花,莖稈有節,似竹節一樣,這便是它的名字來源了。
  • 日本人:中國人簡直有毒,這麼好吃的美食他們居然拿來餵狗
    >然後有一個日本人來到中國旅遊的時候發現了一種食物,頓時驚訝直言:中國人簡直有毒,這麼好吃的美食他們居然拿來餵狗而這個日本人說的食物其實就是古眼魚,雖然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不過這主要是因為各地叫法不同的原因,其實這種魚在中國還是比較常見的。
  • 蘇軾居然叫Tony?沒想到中國古人的英文名竟然這麼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媒體,ID:zimeiti-sogo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想要走出國門紅遍世界許多人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外語名好讓外國友人記住自己其實取外語名這件事兒
  • 屎殼郎:萬萬沒想到他們居然在屎裡下毒!
    屎殼郎:我勤勤懇懇的吃屎幹活,與世無爭,沒想到他們居然在屎裡下毒!!!2.未來的親家:你好,我女兒有房有保險,年滿18會配車,過年隨便去哪家。可以不要彩禮,結婚嫁妝配好。送房送車,包辦酒席,禮金全給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現在接走,把作業給輔導一下,誰家的媳婦誰養!
  • 7個螃蟹冷知識,你個螃蟹居然也這麼流氓
    原標題:7 個螃蟹冷知識,你個螃蟹居然也這麼流氓!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每年中秋前後,愛吃螃蟹的人就撒歡了,特別是靠河靠海生活的人們,每天的娛樂活動就是拿個盆,裝滿蒸好的螃蟹吃上半天。這說明蟹類不僅能處理痛覺,還會發生相應的保護性反應。聽見螃蟹敲打鍋蓋的聲音了嗎?那是它們生命最後的抵抗。但是像大多數海鮮一樣,因為死掉的螃蟹會迅速被消化酶和細菌佔領,不僅影響口感還會釋放有毒物質,所以螃蟹逃脫不掉被活活蒸死的命運。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減少螃蟹的痛苦,又保持它的新鮮?有,冷凍和穿刺。
  • 打算做飯秀一波,來個翻身,沒想到這鍋的質量這麼差
    打算做飯秀一波,來個翻身,沒想到這鍋的質量這麼差高手在民間啊,三路車都能玩起漂移,也真是沒誰了!我也不敢問…我們工作辣麼忙,你非要整出個生日來,今天就讓你從此之後再也不敢過生日了大哥,你這樣整你媳婦,好好活著不好嗎?大哥,大肘子雖然好吃,但你這吃相真難看對有些人來說,單身這種事是天生的何止是懷疑人生,連自己是誰都得懷疑一下我看了好幾遍,這大妹子是怎麼做到的呀?
  • 來給貘寶寶起個名字吧
    中美貘母女倆盡享「天倫之樂」  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  有著縮短版的「象鼻子」,身子像「黑豬」,這樣的中美貘居然生了鼻子像縮短版的象鼻子,卻和象鼻子一樣能靈活伸展、捲曲。  它可是個美麗的小妞妞。和純色版的爸爸媽媽不同,它身上還點綴著白色的斑點和條紋,和花慄鼠有異曲同工之妙。  據鄭州市動物園動管中心工作人員李小飛介紹,中美貘夫婦是2015年國慶節前夕從北京動物園引進。這也是它們的第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