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時候,物種日曆發過一個植物叫雞爪槭,有同學說看到這個名字就有點餓,想吃雞爪。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又讓這道菜看起來更加豐盛了一些,讓我們大聲喊出它的名字——鵝掌藤。
顧名思義,鵝掌藤是有「掌」的,它橢圓形的小葉片在葉柄上圍繞成一圈,排列成了手指的形狀,在植物學上稱之為掌狀複葉。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這掌狀複葉的植物又不是只有你一個,怎麼偏偏就你叫了鵝掌?沒辦法,誰讓人家常見呢,而且好巧不巧,最容易見到鵝掌藤的地方,還是特別喜歡吃鵝掌的廣東。
平平無奇的鵝掌藤,似乎哪裡都有它。圖片:陽炎 / wikimedia
華南地區的鵝掌藤,可能是那種最常見但又最沒存在感的植物(阿卡林力場出現)。說它常見,它確實是幾乎無處不在,不管在公園裡還是校園裡,在馬路邊上或者天橋底下,處處都有鵝掌藤的身影。這種終年常綠又皮實耐修剪的植物,成了綠化帶灌木籬的最佳選擇。
你肯定見過它,但總是忘記它。圖片:Chrizz / wikimedia
但與此同時,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就是身邊的事物,越是這種天天出現在視野裡的植物,人們就越是不會去留意它。況且鵝掌藤這孩子還幾乎不開花,一直就那麼默默地當個綠色的背景板,也難怪被人無視。當然,作為被子植物,鵝掌藤偶爾還是可以開點花的,一串串的,不是太起眼罷了。
和多數常見的庭院植物不同,鵝掌藤不是外來引進的物種,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特有植物。不過,鵝掌藤的主產區並不在大陸,而是在我國的兩座寶島上——海南和臺灣。然而,在學術上,鵝掌藤卻是被來自日本的植物學家所發現的。而這其中的原因,則又要提到那段沉重的歷史了。
鵝掌藤原產海南和臺灣兩省。圖片:tree-species / flickr
1895年,隨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日本帝國,被迫籤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島割讓給了日本帝國。此後,臺灣進入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與那些日本侵佔後單純掠奪的東南亞島嶼不同,日本真把臺灣島當自己國土了,派出很多人力物力進駐了臺灣,試圖對這個島嶼的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在這期間來到臺灣的,就有兩位植物學家和鵝掌藤是相關的,他們是佐佐木舜一和早田文藏。
鵝掌藤模式標本的採集者佐佐木舜一(左)和鵝掌藤的發表者早田文藏(右)。
佐佐木舜一原本是農家子弟,出身於比較貧苦的家庭。1908年,由於得到了時任農業試驗部高官川上瀧彌的賞識,佐佐木舜一來到臺灣做植物普查。臺灣島的緯度比日本往南許多,氣候很不一樣,作為一名植物愛好者,佐佐木舜一仿佛打開了新世界,他寫道:「臺灣的植物,令我耳目一新。看慣了日本的植物,這裡的植物種類不同;即是相同的種類,生長的樣子也不同。」
鵝掌藤不經常開花,花後會結出橙色的果實。圖片:含笑
在臺灣大約第七年的時候,佐佐木來到了桃園市附近的角板山。在這裡,他第一次採集到了鵝掌藤的標本。可能覺得自己不太擅長鑑定,他將這些標本送給了早田文藏。早田文藏被後人稱為「臺灣植物之父」,他比佐佐木早了好些年就到了臺灣,彼時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植物學家。
不過他們可能也沒有想到,這個新種最終變成了背景板一般的存在。圖片:Nadiatalent / wikimedia
和佐佐木這種自學成才的人不同,早田文藏算是正統的科班出身,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這樣的名校,發發論文寫寫書啥的,多少都要更為輕車熟路。早田文藏判斷,佐佐木送來的標本,又是一個從未被描述的新物種(咦,我為什麼要說又?往下看)。1916年,早田文藏正式把鵝掌藤發表了出來。就這樣,鵝掌藤逐漸為人所熟知,踏上了成為大路貨的旅程。
有意思的是,早田文藏發表鵝掌藤的時候還出現了一點疏忽。他似乎曾想過用佐佐木的姓來給這個新種取名,在墨線圖的圖注中,早田文藏使用的種加詞是「sasakii」;但在正文的描述裡,這個種加詞又變成了「arboricolum」。後人當然要以正文裡用的為準啦,只能讓佐佐木委屈一下了。
鵝掌藤原始文獻上的墨線圖,在這張圖上一頁的圖註裡,早田文藏把種加詞寫成了佐佐木的姓sasakii。
不過要我說,早田文章出現這個小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為什麼呢?看看他發表鵝掌藤的這卷書吧,他居然一口氣發表了126個新物種,遍布幾十個科!搞了這麼多,出點小錯也是難免的嘛。大概也算是早期的凡爾賽行為吧。
園林中栽培的鵝掌藤經常被誤稱為「鵝掌柴」,甚至有些搞植物的老師也這麼叫,這好嗎?這不好,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鵝掌柴又稱鴨腳木,和鵝掌藤同科同屬,看名字就知道,鵝掌柴,是「柴」,直立的,是一種喬木。
鵝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圖片:含笑
這時可能又有人要問了,那你鵝掌「藤」,看起來也是直立的灌木啊,哪有藤的樣子?盲生,你發現了華點!其實鵝掌藤它確實是藤,只是在城市裡被人反覆修剪,一有冒頭的趨勢就被人剪掉,所以才長成灌木叢的樣子。
要是讓鵝掌藤回歸野外,很快啊,啪的一下就站起來了,馬上就恢復藤本植物的原貌,攀援上樹了。也不知道當年選園林植物的是哪位鬼才,竟然想到可以把一個藤修剪修剪,就能當灌木綠籬用。鵝掌藤表示:唉,你們人類就喜歡搞這樣的聰明!小聰明!
公園裡不經修剪瘋長的鵝掌藤。圖片:Outlookxp / wikimedia
區分鵝掌柴和鵝掌藤還是容易的,其實不需要看體態,葉子就有很大區別,鵝掌柴的掌要比鵝掌藤大得多;而且鵝掌柴一般只在南方的山野裡自由生長,極少被栽培,城市裡很難見到。說起來,最近正值鵝掌柴的盛花期,它花量超大,很招蜜蜂喜歡,因此也是冬蜜的重要來源。不過……也很招蒼蠅喜歡。如果想好好享受冬蜜的話,就還是不要去搜鵝掌柴盛花的畫面了。
鵝掌柴的花非常招蜜蜂,但也非常招蒼蠅。圖片:含笑
除了這兩位,鵝掌柴家族還有一位遠道而來的成員活躍在城市園林的舞臺上,就是輻葉鵝掌柴,一般俗稱澳洲鴨腳木。它們能長得很高,葉子也非常闊大,開花時會在樹頂長出煙花一樣的深紅色花序,看起來有點霸氣。
輻葉鵝掌柴像煙花一樣的深紅色花序。圖片:John Hill / wikimedia
在廣州、深圳這樣的南方城市,鵝掌藤佔據了路邊綠化帶的半壁江山。整體上它還是一個熱帶植物,不怎麼耐寒,因此再往北一點就很難露天種植了,只能躲進花盆裡做個室內的綠植盆栽。但是沒關係,鵝掌藤家裡人多的是。在華東華中的綠化帶裡,取代鵝掌藤地位的,是同樣來自五加科的另一位成員——八角金盤,現在也是正值花期(而且也很招蒼蠅)。八角金盤和鵝掌藤一樣,都默默當著那個最常見又最沒存在感的角色。不知道看過這篇文章之後,你會不會對它們多了一點了解呢?
湖南北部栽培的八角金盤,它比鵝掌藤耐寒,在華中到華東一帶用得更多。圖片:含笑
本文來自物種日曆,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