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麵食,其中很多麵食都是以小動物來命名的,讓人聽後不禁想揭開其真面目。本文就選取其中幾樣進行介紹。
中華美食種類眾多,為了給這些美食起名字,中國人似乎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體系,光是麵食的名字就很有名堂。
麵食一:麥蝦
在浙江臨海,有一種食物名叫「麥蝦」,乍一聽是用蝦做成的一種食物,其實不然。麥蝦被稱為是「江南的刀削麵」,也就是說,麥蝦是一種麵食。
雖然麥蝦現在是浙江台州的特色小吃,但在過去,這是窮苦人家才會吃的東西。

以前的人們家裡條件不好,吃的飯也比較簡單,他們會把面和得稀一點,用筷子一條一條撥進鍋裡煮,最後再煮一些蘿蔔青菜之類的,就是一頓飯。因為麵條出鍋後成了坨坨,像彎彎的大蝦,所以人們將其稱為「麥蝦」。
麵食二:抿蝌蚪
上大學之後,每次回家第一頓吃的,一定是媽媽做的抿蝌蚪。舍友知道後十分震驚:「你們家還吃蝌蚪?」直到有一次帶她回家吃了一次,她才知道「抿蝌蚪」究竟是什麼。
做抿蝌蚪是個力氣活,最關鍵的一步就在於用「抿鋤」把和好的面從「抿床」上抿到鍋裡去。抿一下,麵團就從笊籬一樣的抿床上掉下去了,小小的像蝌蚪一樣,所以被稱為「抿蝌蚪」。

抿蝌蚪多見於山西省內,還有的地方稱其為「抿尖」,我倒是覺得「抿蝌蚪」的名字更加貼切。
麵食三:蒸猴子
蒸猴子是山西呂梁的一種小吃。蒸猴子裡沒有猴子,甚至沒有肉,只是簡單的麵食。那麼,為什麼叫蒸猴子呢?原來,在呂梁方言裡,「猴」有「小」的意思。

蒸猴子是把土豆擦成糊糊,和莜麵等和在一起後上籠蒸,出鍋後的麵團小小的,像猴子弓起身的樣子。因為有莜麵,麵團的顏色也與猴子相似,這樣看來「蒸猴子」這一名字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麵食四:油蛤蟆
要問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小吃是什麼?不是糖葫蘆,也不是「拐棍」糖,而是陽光正好的午後媽媽炸的油蛤蟆。
油蛤蟆在北方見得比較多,主要是雞蛋、麵粉、酵母加鹽後攪拌成麵糊。根據個人口味,有人會在麵糊中加入花椒粉,有人會加蔥花,還有人會加蘿蔔絲,醒發後用筷子一塊一塊挑起來下鍋炸。炸出的面塊就像一隻只金黃色的蛤蟆,所以稱其為「油蛤蟆」。

雖然是山西人,但我小時候對麵食是有點抗拒的,油蛤蟆是個例外。大概是因為油蛤蟆的造型比較獨特,所以即使裡面裹了不愛吃的蘿蔔,它也始終佔踞了最懷念的童年小吃名單裡的第一名。只可惜現在離家遠,很少能吃到了。
麵食五:貓耳朵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全國人都在家當起了「中華小當家」,並且在網上發起了「雲挑戰」,其中有一項就是「貓耳朵」。
貓耳朵算是一種小零嘴,做法很簡單。分別用紅糖和白糖和兩團面,擀開之後疊到一起卷一卷,放冰箱冷藏後取出,切成薄片下鍋炸,出鍋撒調料就可以了。

炸完之後的面片,形似貓耳,因而得名為「貓耳朵」。又因為其紅白相間,層層分明,所以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你還知道哪些名字裡帶有小動物名字的麵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