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腸草與鶴頂紅誰才是古代毒藥之王?
在中國歷史上, 無論是「賜自盡」還是「毒殺親夫」,從來就不缺和毒藥有關的傳說,再加上武俠小說的渲染,我們的生活裡仿佛劇毒橫行,只要把那無色無味、無影無蹤的毒藥朝別人杯中輕輕一彈,一切搞定……這其中,斷腸草與鶴頂紅可以說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毒藥了,那麼,兩者PK一下,誰才是古代毒藥之王呢?
斷腸草,不斷腸
斷腸草,實際上是一組植物的統稱,其中最有名的應屬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鉤吻全株植物都有毒,特別是嫩芽、嫩葉,只需吃幾片就足以致死。不過這斷腸草並非真的會絞斷你的腸子,其中所含的鉤吻素會抑制受害者的神經中樞,令中毒者四肢無力、語言含糊、視野重影、上吐下瀉、腹疼難忍,最終在中毒4-7小時後死於呼吸麻痺。最可怕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中毒者的意識始終是清醒的,甚至在呼吸停止後,心跳都還能持續一小段時間。戰國時韓非子據說就是服鉤吻自盡,估計死狀極慘。
在懷疑鉤吻中毒的案件中,可以從受害者的胃內容物、嘔吐物、現場可疑物等處取材,並對其中的生物鹼進行檢驗,以確定中毒原因。
雖然斷腸草在江湖上十分知名,但要說它是古代毒藥榜首的話,砒霜肯定不幹。
砒霜學名三氧化二砷,白色無味,僅需口服60-200毫克即可致死。在古代,它廉價易得,急性中毒後又沒法搶救,因而被廣泛使用,可以說是跨越了階層、地域與時空的「經典毒藥」。
《水滸》中的武大郎、現實中的光緒皇帝都死於砒霜。
更重要的是,古代對它並無有效的檢測方法,所謂「銀針試毒」並不靠譜啊!直到1806年,才由德國科學家瓦倫丁·羅絲實現了對人體組織中的砒霜的檢測。此外,砒霜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好,反而會沉積下來,因此用銀針在酒水中下毒是有難度的,估計古代多是混在飯菜等半固體食物中下毒。
南唐後主李煜,因一首《虞美人》被賜死,而所用毒物「牽機藥」也令他死後身體嚴重變形:「前頭足相就,如牽機狀」(王銍《默記》),從症狀看,這「牽機藥」很可能就是馬錢子。馬錢子又名番木鱉,是馬錢科植物馬錢,或雲南馬錢的種子。它的毒性也很劇烈,致死量只需約10克(2錢)。馬錢子中的士的寧以及馬錢子鹼是極強的中樞興奮劑,大劑量攝入會引起強烈的脊髓衝動。中毒後人體會出現全身強直性痙攣,還會有雙目凝視、牙關緊閉等症狀,面部帶著一種詭異的獰笑——直至死亡。
除上述幾種外,毛茛科烏頭屬的植物,以及鴉片都曾作為毒藥出現在歷史中。
例如,甲午戰爭中的丁汝昌提督、圍剿太平軍失利的欽差大臣和春,都是用「燒酒吞鴉片」的方式自戕殉國的。
那些不存在的神奇毒藥
斷腸草與砒霜雖狠,但並非小說中的最強毒藥。要說殺人於無形中的兩大劇毒,非鶴頂紅與鴆鳥的羽毛莫屬。不過,這些所謂的「毒藥」卻並非像它們傳說的那樣致命。
在古代人樸素的世界觀中,豔麗的東西都不太安全,而丹頂鶴頭上那一抹鮮紅,很可能成為了人們恐懼的根源。實際上,成年的丹頂鶴在體內激素的作用下成了「禿頂」,頭頂的鮮紅不過是皮膚的特殊顏色而已,類似於公雞的雞冠,並無特殊的毒性。
那麼,這種傳說又從何而來呢?一種解釋是,中國的語言文化中有種獨特的「避諱」現象,將一些不好的詞彙替代為較委婉的說法,比如把「去世」說成「駕鶴西歸」,把「廁所」稱為「五穀輪迴之所」。而「鶴頂紅」很可能就是紅信石的代稱,這是一味中藥,是由砷華、雄黃、毒砂等含砷礦物煅燒加工得到的含有砒霜的混合物,因為含有硫的雜質而呈紅色,俗稱「紅砒」,其毒性要比純淨的砒霜小,更不可能有「鶴頂紅」那麼神奇的毒性。
成語「飲鴆止渴」指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解決問題。而這鴆酒,則是用一種叫做「鴆」的鳥的羽毛,在杯口輕輕拂一下,酒的色香味絲毫未變,喝下去的人卻從此一醉不醒。這聽起來十分神奇,但實際上「鴆」僅僅存在於上古傳說中:「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山海經》),也就是說這種大鳥以捕食毒蛇為生,周身羽毛都有劇毒,特別是長脖子下那一圈赤色羽毛。但後世史書中,似乎再也沒有抓到過「鴆」的記載,又是如何取得它的羽毛的呢?
不過羽毛有毒的鳥的確存在。
2002年,《科學》雜誌封面介紹了生活在紐幾內亞的黑頭林鵙鶲。它的肌肉和內臟中都含有蟾毒素(即箭毒蛙體內的毒素),但以皮膚和羽毛中最高。不過目前還並不清楚蟾毒素是如何進入鳥類體內的,一些研究推測,它可能跟當地的某種甲蟲和植物有關。
那鴆鳥有沒有可能把蛇毒也積累在體內了呢?不太可能,蟾毒素是一種穩定的小分子毒素,但絕大多數蛇類的毒液其實都是多肽和蛋白質——經過鳥類的消化吸收後,蛇毒和其他蛋白質已經沒什麼區別了,別說羽毛,就是鳥肉裡也不會有殘留毒性的。更何況,正如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的狄公所說,「蛇毒是血毒」,只有進入人的血液才會發作,口服有啥用呢?
另外還有兩個小說中常見的毒藥——水銀和金塊,也是徒有虛名。口服液態汞後,由於金屬汞並不溶於水,沒有可溶性,所以它幾乎不能被人體吸收,也不能因此而產生毒性;只有在大量吞服的情況下,由於內臟承受不了水銀的重力而撕扯、脫垂,臟器形成機械性損傷才會致命。
金塊的道理與之類似,雖因小說《紅樓夢》中有「二姐吞金」一出而廣為人知,但金本身是無毒的,少量的金塊也並不足以造成內臟的損傷。1901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軍機大臣趙舒翹被賜自盡,他的夫人含淚端出一小碗金錁子(碎金塊),兩人一起用酒送服完畢,卻遲遲不見任何反應,後來是在欽差岑春煊的催逼下,用燒酒浸紙後糊上口鼻,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