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進入冬天,各地霧霾天氣頻發,似乎從新聞變成常態。但不管怎樣,如何治理霧霾才是問題的關鍵。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其著作《發達國家霧霾治理的經驗和啟示》一書中結合目前中國治理霧霾的需求,分析總結了美國、英國、日本三國治理霧霾的經驗和教訓。林伯強在書中講到,對比美國的霧霾發生和治理經驗,「對於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費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才是霧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科學出版社授權,摘發書中《美國能源發展和環境問題給中國的啟示》一節。能源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能源發展和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能源消費的不斷增加,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曾出現嚴重的大氣汙染和水汙染事件。近年來,二氧化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又日益成為各國制定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影響因素。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能源消費總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樣伴隨著能源發展與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20世紀中期開 始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以及五大湖汙染即為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經過多方努力,美國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從美國能源結構的演變來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煤炭佔美國一次能源總量的近 80% ,後來石油和天然氣的佔比不斷增加,與煤炭一起構成美國的主要能源物質。近年來,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發展,天然氣在美國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不斷增加,煤炭及石油佔比開始出現下降,與此同時,新能源佔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核能在美國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穩定,核電佔美國總發電量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個國家的整體環境質量和汙染程度,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呈現先惡化後改善的趨勢,即經濟增長和環境汙染之間呈現先汙染後治理的倒U形的庫茲涅茨曲線形狀。從美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角度來看,其經歷了庫茲涅茨曲線上的每一部分。分析美國能源發展與環境問題的經驗,對制定我國能源發展及環境保護政策,治理我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最初的治理過程中,人們認為化工廠排放的廢氣是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因素,此後政府關停了市內主要的化工廠,並且禁止居民在 市內焚燒垃圾。但這些措施並未改變當地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此後的調查發現大 部分汙染物來自汽車尾氣中未完全燃燒的汽油。20世紀40年代洛杉磯就擁有二百 五十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一千多噸汽油並排放大量的汽車尾氣。此後政府有針對地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議居民減少使用汽車出行、規定在汽車上安裝催化轉化器以解決汽油不完全燃燒的問題,鼓勵開發使用甲醇和天然氣替代汽油等。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汽車尾氣同樣是我國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汽車保有量迅速增加,汽車尾氣對城市空氣的汙染程度不斷增大,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將這一汙染的程度進一步 加深。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油品質量確實較低,從長遠看政府有必要下定決心推動油品升級。與20世紀60、70年代相比,如今的技術十分成熟,不存在技術瓶頸,因此技術問題不是阻礙我國油品升級的關鍵,其關鍵是技術升級帶來的成本由誰來承擔。成本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煉油成本提升導致煉油企業對技術升級消極對待;二是消費者對於油價非常敏感,油品升級帶來的油價上升可能會遭到消費者牴觸。 此外,作為發展中國家,環境的治理是一個過程,因此還需要考慮高油品標準投入與治理其他城市汙染源投入的邊際收益平衡,即同樣的資金投入提升油品質量與治理工業汙染,哪個收益最大的問題。總之,成品油升級的關鍵不在技術而在成本。
成品油質量升級已經提上日程表。2013年2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油品質量升級,規定全國從2015年初開始啟用第四階段標準汽柴油 ,2018年初啟用第五階段標準汽柴油,並就最敏感的誰來買單的問題提出了基本原則,即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優質優價和汙染者付費的原則合理確定成品油價格,這對緩解當前霧霾頻繁出現的情況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以洛杉磯的經驗來看,煉油設施的改進和催化式排氣淨化器的發明很好地治理了汽車尾氣,進而使當地的大氣汙染得到了治理。但這種經驗並不一定適合中國。事實上,如今的發動機技術已經可以保證燃油更加充分的燃燒,並且北京早就開始推行高於其他地區質量的成品油,但京津冀地區仍然是我國霧霾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霧霾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
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2012年煤炭提供了69 %的一次能源和79 %的電量,相比之下,石油在一次能源中所佔的比例就要小得多,這就決定了只解決汽車尾氣不能根治中國頻發的霧霾問題,而且中國正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能源消費的迅速增加。因此對於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費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才是霧霾天氣頻發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自從2007年,美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就一直保持下降趨勢,對比而來的是中國能源消費的高速增加。2011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是2001年的兩倍多,十年間年均增長9.6%,並於2009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再來看能源 結構,2 0 1 0年美國的能源結構中,石油消耗佔3 7 %,天然氣佔 2 5 % ,煤炭佔 2 1 %,而 2010年中國石油消耗佔能源消耗總量的17.6%,天然氣佔4.0%,煤炭佔70.5%。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費以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我國嚴重 霧霾天氣的出現是情理之中。
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在這兩方面採取了行動。國務院2013年1月份確定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目標,9月份又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從調 整能源結構的角度對我國能源消費做出規定,要求降低京津冀等地區煤炭消耗的比 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等。
如果控制能源總量和調整能源結構這兩個方面的目標都能順利實現,將會對我國大氣汙染乃至整個環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因為這才是我國霧霾現象頻發的根本原因。但短期之內兩方面的目標實行起來都要有一定的難度。道理很簡單,高速的經濟發展需要充足而廉價的能源,放棄煤炭採用更加清潔的能源必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政府能否承擔經濟增速放緩或者發展成本增加帶來的後果,這就需要政府能夠下定決心,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洛杉磯霧霾圍城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政策得到執行的保障。嚴格立法確定的環保標準,對美國治理洛 杉磯光化學煙霧及五大湖汙染事件起到了積極作用。美國從1955年的《空 氣 汙 染 控 制 法 》到1963年的《清 潔 空 氣 法 》、1967年的《空氣品質控制法》等 ,再到1970年的《清潔空氣法》,以及後來的1977年修正案、1990年修正案等,通過多次規範形成一個完善的大氣保護法律體系,通過《清潔水法》、《海洋傾倒法》、《海岸帶管理法》、《安全飲用水法》和《油汙法》等確立了水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這些法律不僅明確界定了汙染物的組成,還確定了行之有效的行為準則,有效幫助美國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學習樣板。
與此同時,公民和環保組織的積極參與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到1970年4月22日,兩千萬民眾在美國 各地舉行大規模遊行,呼籲保護環境,這一行動最終促使1970年《清潔空氣法》及修正案的通過,因此4月22日也被確立為世界地球日。此外,加州的環保組織積極倡導使用天然氣和甲醇等更清潔的能源替代汽油的技術,儘管因為成本問題未得到大規模普及,但替代產品的出現也給石油集團施加了壓力,促使他們加快技術升級提供更加清潔的產品。
近年來,中國公民的環保意識有所增強,PX 項目的多次受阻以及鶴山核燃料加工廠建設受到抵制就是很好的證明。隨著網絡社交工具的進一步普及,輿論給政府施 加的壓力也會更加明顯。但必須要承認,我國在這方面所做的還不夠。中國公民社會也應該形成一種維權意識,通過社會輿論來監督企業,因為這種輿論會迫使政府思考取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增長。此外,政府應當通過立法,設立強制性工業排放標準和建築標準,確立行之有效的環保行為準則。
洛杉磯從1943年第一次出現霧霾,到1970年《清潔空氣法》正式出臺,再到1990 年一級空氣汙染警報完全消除,歷時近半個世紀。霧霾的負外部性很強,長期不能得到治理會造成很大損失。就環境成本來說,今天防治和治理某些形式的環境汙染可能比未來更節省費用。我們要吸取美國的教訓,長期與短期措施相結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嚴重的霧霾問題。
《發達國家霧霾治理的經驗和啟示》,林伯強/著,科學出版社,2015年3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