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填空是行測考試考查內容的重中之重,然而這個板塊的得分率不容樂觀,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多考生也一直很苦惱。本以為自己語文還不錯,本以為自己作為中國人,學和用了那麼多年的言語,應該能考的很好,結果一考卻發現自己一塌糊塗。究其原因,問題出在你被選項「牽著鼻子走」!
一、你之前的做題方法---被選項「拐跑」
很多考生在做邏輯填空的時候,常用的方法就是將選項一個個代進去試,看哪個順口、看哪個能夠說服自己,殊不知這樣解題是完全在用你自以為是的「語感」,這樣做實則是被選項「牽著鼻子走」,這樣做也正中出題人的下懷。比如下面這道例題:
【例】上世紀末開始的十幾年間,中國大學招生數激增了五六倍,為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提供了 的勞動力,但增長速度過快,遠超過普通或無技能勞動力的增速,在就業市場造成錯位,反而是農民工供不應求。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源源不斷 B.應有盡有 C.形形色色 D.數不勝數
你之前的解題方法:讀完題幹,空缺處的意思應該是「很多」,A代進去,不錯,挺順的;B代進去,也行,說得過去;C代進去,挺好,沒毛病;D代進去,哎呀,很贊。
一輪下來,都可以,都挺好,該放棄誰呢?該選哪個呢?實在拿不定注意。
再來一次,還是都可以呀,這可如何是好?
不行,時間快超了,再看一次,咦!D.數不勝數最好,最順口,就是它了,就選它!
就這樣,你每一步都是在被選項「調戲」,都是在不斷地被它們說服,最終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答案!
二、教你一招不被選項說服---「做當初那個少年,未曾一絲改變」
還是這道題,教教你應該怎麼解:通讀題幹,全文講的是大學招生和提供勞動力的事情,空缺處前面告訴我們大學招生數增加了很多,那自然給社會提供很多的勞動力,所以空缺處要體現數量變多的意思,同時空缺處後面還告訴我們增速快、超過勞動力增速。綜合空缺處前後,這個空缺要表達數量上變多、有增速的意思,那我們就要從選項中去選擇這麼一個意思的詞或者成語。
A.源源不斷,形容接連不斷,能夠體現出數量上變多、有增速的意思,予以保留;
B.應有盡有,該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齊全,不是我要的「數量上變多、有增速」的意思,排除。
C.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這種形體;色色:原指生出這種顏色,成語指各式各樣,種類很多,也不是我要的「數量上變多、有增速」的意思,排除。
D.數不勝數,數:計算。數都數不過來。形容數量極多,很難計算,這個成語的側重在於數量多的無法計算,依然不是我要找的「數量上變多、有增速」的意思,也排除。
綜合下來,這道題選擇A。
所以啊,給大家總結:做邏輯填空題不是選項一個個代進去看哪個能說服自己,而是通過分析上下文,確定空缺處是什麼意思,從而去選擇一個就是之前判定出來這個意思的詞或成語,看選項的時候堅定自己的目標,不要被選項中途「截胡」,只有這樣,你才能做「當初那個未曾一絲改變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