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類的終極問題,就必然繞不開「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三個最本質、最根源的問題。
其實人類文明近萬年的發展歷程,從本質上看就是不斷提高生產力,然而用生產力再去解答這三個問題的過程,人類創造出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這個解答的過程。
那麼我們從哪來呢?隨著對宇宙的不斷探索,我們知道了大約在50多億年前,一大團分子雲聚集到了一起,在某種力的作用下它們不斷的膨脹、旋轉,最後變成了原始太陽。
這個原始太陽的質量佔了分子雲的99.9%,而剩下的0.1%則形成了今天熟悉的八大行星以及數不清的隕石、小行星、彗星。
雖然地球是這0.1%中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是它卻擁有其他星球所沒有的東西——生命。從十萬年前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到今天世界被75億人口覆蓋,地球就像一位溫柔的母親含笑看著人類文明慢慢成長。
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可以說「從哪來」這個問題已經解開了大半,所有解開「我是誰」這個問題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1859年, 英國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人們這才意識到人類其實就是地球上一種普通的生物,只不過和其他生物相比,人類的「適應」能力顯然更強一些。
21世紀初,隨著基因科學的出現和興起,讓人類對於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甚至知道了古猿們是如何一步步從樹上到地下、從雨林到平原。至此,「我是誰」這個問題有了初步的解答。
不過,雖然說三個終極問題已經初步解答出了兩個,但是其實最難的問題並不是這已經解答出的兩個,而是「到哪去」這個問題。
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攜帶兩名太空人抵達月球,這不僅僅讓人類邁出徵服宇宙的第一步,同時也讓人類的活動範圍從行星變為了星際。
迄今為止,一共有12位太空人踏足月球,人類在宇宙中的活動範圍被鎖定在了38萬千米。不過,雖然人類的活動範圍只有38萬千米,但是人類的「視野」已經達到了465億光年。
如果一個成年人類想要走一光年的距離,那麼他至少需要走2億2000萬年。按照這個比例,在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的半徑中,人類真正了解的宇宙範圍其實只有1*10的17次方分之一左右。
所以說,其實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程度根本談不上入門,甚至可以說連「門」都還沒看到呢。
而正因為宇宙廣袤無垠,許多人的心中才會出現幾個疑惑:人類能走出地球嗎?在宇宙中人類是孤獨的嗎?
目前通過對太陽系之外的探索,科學家已經確定每一個恆星系都至少有著一顆行星,而整個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大約在1000-4000億,而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在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中至少有1000億個之多,由此大家可以想一下,人類會是孤獨的嗎?
不僅如此,在太陽系內其實也有許多星球可能存在生命,比如大家熟悉的火星、土衛六、土衛二、木衛六等等,因為在這些星球上都發現了液態水的痕跡,這代表他們有孕育生命的基礎環境。
不管怎麼樣,一旦人類在地球之外的地方發現了生命,哪怕這些生命是跟藍藻一樣的簡單生命,這就意味著人類肯定不是宇宙中的唯一、人類肯定不是孤獨的,在遙遠的星空彼岸一定也有著跟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
當然了,人類之所以一定要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並不是主要為了尋找宇宙中的「同伴」,或者證明自己並不孤單,其實這還隱藏著一個讓人感到絕望的答案,那就是種族和文明的存亡。
無數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故步自封必然會帶來毀滅。按照人類現在的發展速度,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根本無法供人類使用多久,一旦人類在化石能源消耗完的情況下沒有找到替代能源,那麼迎接人類的將是文明倒退這種讓人絕望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一旦文明倒退那麼離開地球將會難上加難。如此惡性循環下去,人類的最終結局是可以想像的。
除了工業能源方面的原因,生存資源也是人類必須要走出地球的推動因素之一。因為生活條件的改變,在數千年的時間裡地球人口呈現的是爆炸式的增長。
而人口一多就會導致對生存資源的尋求量變大,但是地球資源總數是固定的,如此一來勢必會引發頻繁的戰爭。如果能夠在宇宙中找到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那對於整個人類的意義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星球的壽命雖然極長但它卻不是永恆的,太陽和地球都會有「壽終正寢」的一天(大約40億年後),如果人類不早早的探索宇宙尋找可居住行星,那麼等到地球走上末路的時候一切就都來不及了。
所以說人類如果想要永存,走出地球探索宇宙是必然要做的一件事,而這件事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