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晚會《八一軍旗紅》氣勢磅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31日 09:37 來源:
人民日報記者 陳 原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
進入7月以來,各地舞臺上、螢屏中不斷傳來嘹亮的軍歌聲,人們紛紛以優秀軍旅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懷。7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主題晚會《八一軍旗紅》,更是我軍各個歷史時期軍旅歌曲的集中展示。在壯觀的舞臺造型襯託下,循著80年歷史的軌跡,經過軍旅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輝映,10年一個時段,一首首或雄壯或優美的歌,唱出了我軍在各個時代的主題。
大氣磅礴的音樂本身就是史詩,80年的軍歌也是軍史。《工友農友歌》、《長徵組歌》、《太行山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英雄兒女》、《歌唱二郎山》、《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祖國不會忘記》等幾十首作品,引領觀眾在歌聲中回味過去,在歷史中品味歌聲。
隨著鑲有巨大軍徽的帷幕緩緩升起,身著新式軍禮服的240名解放軍儀仗隊官兵在軍樂團的伴奏下,高唱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由此拉開了晚會的序幕。「星火燎原」回顧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人民軍隊由小到大,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萬水千山」以深情演唱,歌頌了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偉大精神。「銅牆鐵壁」再現了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奮勇抗擊日寇的壯烈情景。「百萬雄師」在炮聲隆隆、車輪滾滾、萬船進發的場景營造下,表現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英雄氣概;氣吞山河的戰鬥景象瞬間又轉變為我軍官兵解放上海後露宿街頭的情景,場面感人至深。「激情歲月」通過經典歌曲的表演,敘述了和平建設時期我軍官兵哪裡需要哪裡去、哪裡艱苦哪裡安家的奉獻精神。「精兵之路」以大合唱、組唱和領唱為表現手段,體現了上個世紀80年代,部隊官兵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自覺服從大局需要的博大胸襟,展示了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決心。「跨越發展」是我軍實現歷史跨越的風採之歌。「神聖使命」抒發的是全軍官兵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壯志。「英雄兒女」用深情舒展、盪氣迴腸的演唱,表現出一代又一代祖國兒女開創美好未來的激情。
大合唱、獨唱、領唱、表演唱、舞蹈、朗誦、情景表演、軍樂演奏等藝術形式,在舞臺上熔於一爐,形成了縱橫結合、史詩結合、寫實與寫意結合的全景式架構。
晚會剛一結束,就引來各界專家的好評。
音樂評論家金兆鈞說,整場節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為核心音調做主題動機式的處理,達到了很好的音響統一感,音樂設計更是在保留作品原有氣質的基礎上,運用了多種現代寫作技法,對經典作品進行了大膽的加工變奏。如第二章就頗為巧妙地把《過雪山草地》和《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組合在一起,造成了很好的氣氛對比。
舞臺美術專家李智良教授認為,晚會舞臺美術以洗鍊、簡約、大氣的手法,再現歷史,彰顯今天,展望未來,準確地完成了渲染環境,烘託主題,拓展內涵的使命。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詩畫合一,既恢弘又幻化。其中臺階運用最為獨特,這個既有節奏,又有高度和層次的裝置,無疑是體現雄偉壯闊場景的最佳選擇。伴著音樂,隨著舞蹈,不斷地變換著,時而開合,時而遞升,又時而重新排列組合。臺階運動參與歌舞表演,臺階運動變換空間,所追求的過程美、流動美,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魅力。
舞蹈專家趙國政教授說,晚會的舞蹈獨具匠心。南昌城頭的那聲槍響,突出的是被壓迫者手中第一次誕生了槍桿子,刻畫的是槍桿子裡的歷史裂變,渲染的是星火燃爆的紅光滿天;《過雪山草地》在舞臺前區突出了兩位戰士涉險草地的舉步維艱,陷入泥淖的兩隻腳猶如被兩塊巨石拖累,空無一粒的乾糧袋說明他們早已腹中空空,表現出這種肉體和精神的歷練唯紅軍所僅有。新編的《洗衣歌》尤為精妙,舞臺調度以及衍生出的新舞蹈語言,燦爛多姿,悅目怡情。
一些專家還認為,在各個章節與節目的編排串連上,晚會注重節奏感,緊湊連貫,而且將詩朗誦、情景表演、歌舞表演有機融合為一個「敘事」與「抒情」的整體,構成了內在敘事的連貫性與情緒的自然流動。其中,情景表演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環節。影視演員李幼斌、孫海英、王學圻、侯勇,分別扮演抗日戰爭時期、渡江戰役、大閱兵前夜以及高科技信息化戰爭狀態下的戰士,他們自身在各個影視劇中所塑造角色的情境,對舞臺表演情境作了恰如其分的對應與注釋。這種「經典角色」的表演「移植」突出了時代特徵的鮮明符碼,對特定舞臺情境作了鋪墊。
專家們都認為,由演員、儀仗隊和官兵組成的近兩千人的演出隊伍,以整齊、威武的氣勢震撼全場。合唱的強勁、群舞的激越、朗誦的鏗鏘、造型的厚重、獨唱的婉轉與雄渾,讓歷史閃現,讓感情激蕩,讓思想迸發,讓中國人民解放軍前進的步伐留下了永久的光彩。
責編: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