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指標體系的建立
本文以評價目標即全球光伏產業鏈競爭力評價作為一級指標,以產業鏈上遊、中遊、下遊以及支撐能力作為二級指標,分別選擇美國、德國、中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澳大利亞、西班牙十個國家作為評價對象。其依據是通過分析十國數據比較十個國家所處產業鏈階段,從整體角度出發判斷中國光伏產業在國際上所處的階段,並運用因子分析對指標進行分析評價以此為依據對全球光伏產業鏈進行競爭力評價並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提出路徑提升方案。具體指標確立如表1所示。
本文採用的數據是上述十個國家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的多晶矽產量、太陽能電池產量、裝機容量等13項數據,原始數據來源於歐洲光伏產業協會(EPIA)、國際能源機構(IEA)、中國光伏產業聯盟(CPIA)、OFweek太陽能光伏網、SEIA-SOLARZOOM光伏太陽能網。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時,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一定的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的標準化。標準化是為了消除不同數據間的量綱不同和數量級的影響。對數據進行標準化的公式如下:xij=(xij-xj)/Sj。其中:xj=∑ni=1xij/n,S2j=∑ni=1(xij-xj)2/(n-1)。在標準化數據的基礎上,展開計算與分析。
1.2 因子分析
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對全球光伏產業鏈競爭力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對數據資料進行適用性檢驗,運用SPSS21.0軟體,通過計算得到KMO值為0.701>0.7,巴特利特球星檢驗統計量對應的P值為0.00<0.05,說明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根據因子分析原理,建立相關係數矩陣,得出前4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4.642%,已能夠代表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4個因子進行分析。為使提取的因子更具命名可解釋性,採取方差最大法進行因子旋轉,簡化因子載荷矩陣的結構,經旋轉後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2。
從表2可見,第一公共因子在X1、X3、X5、X7、X9等5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且指標體系包含了產業鏈的上中下遊,可將其命名為「總量因子」;第二公共因子在X2、X4、X6、X13等4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代表各國光伏產品的產量增速狀況,主要反映了光伏產業增長狀況,可將其命名為「增速因子」;第三公共因子在X8、X10等2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為裝機容量增速和新增裝機容量增速,主要反映了光伏產業市場需求變化,可將其命名為需求因子;第四公共因子在X11、X12等2個指標上有較大載荷,主要反映光伏產業創新環境以及技術支撐力,可將其命名為「技術因子」。可以看出,因子命名與之前構建的光伏產業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二級指標名稱基本吻合,這既可以證明指標體系的科學合理性,也可以說明運用因子分析的可信性。
運用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係數矩陣,進而得到各因子得分。利用各因子得分,用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計算出因子綜合得分並排序,計算公式如下,結果為表3:
F綜=0.326F1+0.215F2+0.185F3+0.12F4
從表3的綜合因子看,排在前4的國家的因子分析綜合得分均大於0,分別是中國、德國、美國、日本,而其餘國家的綜合因子得分均小於0,這說明排在前4位的國家的產業鏈競爭力強,在光伏產業生產環節中處於領先地位,且從數據顯示結果來看,處於綜合排名第一的中國得分0.864,相比排名第二的德國得分0.326高接近三倍,這說明中國在光伏產業鏈中處於優勢地位,中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豐富,又有優先的國家政策支持,生產率高,與其他各國相比在生產上佔優勢。從總體來看,各國皆處於產業鏈不同階段,發展程度不同,發展差距較大。
從各公共因子上來看,從總量因子來看,排名基本與綜合排名一致,可以反映各國產業鏈競爭力狀況,中國、德國、美國排名靠前,2013年,中國多晶矽產量、電池產量、裝機容量均居全球第一,因此排名第一。從增速因子來看,處於前列的國家依次是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和義大利,日本作為光伏產業新興國家,發展迅速,無論是在上遊的多晶矽產量,還是中遊的太陽能電池產量以及下遊的光伏裝機容量都有了較快發展。2013年日本光伏電池新增裝機量為6GW,相比2012年的2GW,同比增長了200%,增長速度驚人。這與日本國力的增強,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密切相關。從需求因子來看,排名前列的分別是德國、美國、中國、義大利、日本,2013年德國、美國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GW、3.5GW。我國新增裝機量達10GW,同比增長122%,居全球首位。從支撐能力因子來看,排名前列的分別是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擁有優越的太陽能自然資源、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先進的技術支撐,為光伏生產提供資金、技術支持。
從綜合因子來看,中國、美國、德國、日本排名靠前,具備光伏生產必須的技術、資金、政策、環境支持,在全球光伏產業鏈上競爭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