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捷:送給人類「另一隻眼」

2020-12-04 清華大學新聞網

鮑捷:送給人類「另一隻眼」

來源:科技日報 2016-9-12 滕繼濮


  當8月中旬「墨子號」的發射,讓人仰望星辰憧憬著量子通訊的未來時,一項基於膠體量子點的突破性技術已腳踏實地多日——鮑捷及其團隊研發的微型「量子點光譜儀」,已進入產業化衝鋒階段。

  光譜是物質的指紋,是人所不能分辨的物質指紋。肉眼凡胎的我們,認為兩種顏色和狀態一樣的物質沒區別,光譜卻可見個中差異。光譜儀,是我們了解世界的一種手段,變小後,就能成為人類的「另一隻眼」。

  很多研究膠體量子點的人,選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快速取得成果,功成名就。鮑捷拒絕「套路」,自己踩出了一條路,走得不急不躁,目的地是「顛覆」。

被《自然》評價為「優雅」的成果

  1993年,歌手那英的《霧裡看花》正式發行,彼時鮑捷10歲;2015年,身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的鮑捷,在《自然》雜誌刊文,「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這句並不科幻的歌詞,成真。

  鮑捷第一次走進公眾視野,是去年7月,他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的光譜儀》,向世人公布了一種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

  2010年,從布朗大學提前一年博士畢業的鮑捷,來到麻省理工學院莫吉·巴旺迪教授課題組做博士後,後者是世界膠體量子點研究的先驅。充分研究了膠體量子點的神奇後(膠體量子點是在溶液中合成的納米尺寸的半導體晶體材料),鮑捷就有了利用這種材料造光譜儀的想法。

  「物質在宏觀條件下,改變其大小,顏色不會發生變化。」鮑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但當半導體材料變成納米級別粒徑後,其顏色會隨著大小的變化而改變。這就是納米尺度量子點的「波長與尺度的相關性」——一個量子點隨著尺寸的不同,發出(或者吸收)的光的波長也不同。經過三年多的研究,鮑捷找到了一套辦法,利用這些材料在非常寬的光譜範圍顏色連續而精細可調的特點,製造出微型的光譜儀。

  同期的《自然》雜誌還刊登了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的專題評論文章,文章說「這種優雅的將納米技術與數位相機影像傳感器集成的方法克服了多種現有技術所面臨的困難」「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微小的、高解析度的量子點光譜儀在太空任務或家居智能傳感器和物聯網中被應用。」

  相比量子點微型光譜儀可能產生的「顛覆性」而言,《自然》的評價顯然「優雅」了許多。

  「大事化小」,是核心原理革新的結果。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的傳統光譜儀,因為光柵分光的物理原理限制,在實際中難以小於一本字典的大小。而鮑捷團隊做的光譜儀,看起來更像是一枚手機晶片。

  「一種技術大幅度的量變,往往會帶來革命性的質變。」鮑捷說。今天需要白大褂們在實驗室內進行的專業分析,明天可能僅僅是拿出手機「掃一掃」,就可以進行食品安全檢測;果實成熟度、甜度的檢測;藥品真假、毒品鑑別等。

拒絕「套路」的冷峻青年

  POLO衫、工裝短褲,初見鮑捷,你會驚訝於他的年輕。若在清華校內剛好向他問路,你第一句話一定是「同學,請問……」而非「老師,請問……」

  來課題組做博後的賈雁鵬,永遠忘不了見到鮑捷的第一面。一個周末,樓道內沒有人,電梯裡出來一個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年輕人。賈雁鵬沒注意,直到鮑捷問他,你就是賈雁鵬吧,他才反應過來:這就是跟我電話中聯繫的「鮑老師」啊!

  鮑捷聲音不高,語速不快,氣質冷峻。巴旺迪教授課題組以膠體量子點研究見長,當大部分人都專注於已經有一些既有成果的光伏電池、生物檢測或量子點顯示等領域時,他卻另闢蹊徑,選擇了未曾有人嘗試過的新型光譜儀的研製。走一條不同的路,意味著面臨的困難更大更多,需要的勇氣和毅力也更多,但似乎這就是這樣氣質的人幹的事。

  「別人三年可能同時在做幾個方向,鮑老師卻專注於這一個方向。」課題組科研助理張大偉告訴記者。而研以致用,將其產業化也是目前鮑捷工作的一個重心。

  圍繞這一核心技術,材料的製備、性質的研究、集成技術的開發、器件製作的工藝、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鮑捷方方面面都會關注到,還不斷與醫療、手機等相關企業商討合作方案。

  「冷峻,可能是有時鮑老師保持頭腦和工作狀態的一種方式。」張大偉說。記者了解到,在接受採訪的那個下午之前,鮑捷與美國視頻會議直到凌晨兩點多,接著早起六點多又是開會,直到下午一點半見到記者。

  而得知鮑捷本科時曾是清華射擊隊隊員之時,這氣質似乎就更合邏輯了。

  張大偉說,別人說話時,鮑捷都沉默傾聽,但他的大腦在飛速運轉,然後給你提出犀利的問題、想出指導方案或者解決方向。

「試圖有業餘時間」的導師

  「他生活中一點也不冷。」張大偉記得自己剛來課題組報導時,鮑捷對他生活百般關心,讓初來北京的他倍感踏實。

  由於年齡相仿,鮑捷跟大家很容易「打成一片」,他業餘時間偶爾會跟大家打打羽毛球。9月5日,裡約奧運奪冠的中國女排來到清華,鮑捷也和大家一起前去祝賀。

  愛好廣泛的鮑捷,一旦回到科研工作狀態,那就是一絲不苟了。賈雁鵬說,每次跟鮑老師匯報,都要做120%的準備,以防被他問到手足無措。

  鮑捷基本上平板電腦不離身,常利用碎片時間記錄安排工作。「包括等女排出場的時候。」張大偉說。

  這也引發了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課題組的小夥伴們從來沒見過鮑捷發朋友圈,他們一開始以為是鮑捷屏蔽了他們,後來有好事者專門分析了鮑捷的微信界面後得出結論:鮑老師有微信,但從不發朋友圈。

  記者問鮑捷:「你有業餘時間嗎?」

  鮑捷笑答:「試圖有。」

  「我們的產業升級需要國際上領先的技術,需要做國際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東西,還要做應用前景廣闊的東西。我希望這樣的技術能在中國生根發芽。」這番話用他冷靜的嗓音說出,顯得格外真誠,不含水分。

編輯:苑苑

 

相關焦點

  • 鮑捷:量子點能給光柵光譜儀帶來什麼期望?
    近日分析測試百科網採訪了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他為我們詳細介紹了膠體量子點光譜儀的原理、性能和應用前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1、從量子點到量子點光譜這和鮑捷的個人背景關係很大,鮑捷本科時跟隨李亞棟院士進行納米材料及納米技術的研究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覺,是什麼體驗?
    所以,對人類和大多數動物來說,睡覺是個重要的事。哎!睡好和吃好同樣重要。 人類會建造堅固的房子,睡覺的時候很安全,至少不用擔心被食肉動物叼走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睡你可能見過家養的鴨子,家養的鴨子其實是被馴化的野生鴨子。
  • 將量子點和光譜儀成功結合,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鮑捷
    將量子點和光譜儀成功結合,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鮑捷——物質「指紋」 慧眼能識(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採錄)本報記者 孟祥夫《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8日 06 版) 而研發這一「神器」的,正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鮑捷(見上圖,資料照片)。  2013年底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學成歸國的鮑捷,是學生眼中「最帥的導師」。作為「青年千人計劃」學者,鮑捷以學報國,在光譜儀研發領域採擷了最亮的那顆星,成功研發量子點光譜儀,宣告全民光譜照相時代的到來。
  • 文因互聯創始人鮑捷:場景躍遷中的進化力才是AI創業組織的核心能力...
    而在人工智慧領域有十餘年研究經驗的文因互聯創始人鮑捷,卻對AI創業有更為冷靜的思考。  「好東西都是總結出來的,從上往下去設計一個系統,一定會失敗。」鮑捷認為,成功的人工智慧系統,尤其是2B系統,需要從一個一個案例中總結而來,人工智慧公司早期都要經過外包業務為主的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進行場景的躍遷。
  • 課程報名丨文因互聯CEO鮑捷:RPA如何從1.0走到4.0時代?
    對企業自身和RPA行業而言又意味著什麼?鮑捷曾在採訪中表示,「流程自動化不光只是某個特定業務環節的優化,還有各種傳統企業流程之間的打通——只要是有傳統企業流程,有IT系統的地方,都會自動化的。」「(機器做流程性工作)這個趨勢,我相信,每個賽道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十年之內不會停下來。」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更需要一把精確鋒利的手術刀,深度剖析RPA。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turn a blind eye to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The boss turns a blind eye老闆對在辦公室抽菸的員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Can't you just turn a blind eye to this little incident, instead of telling Mom and Dad?這件小事你就不能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不告訴爸媽嗎?
  • 電子系鮑捷《自然》發文展示微型量子點光譜儀-清華大學新聞網
    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在《自然》發表論文展示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製作微型光譜儀的新方法清華新聞網7月7日電 7月2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鮑捷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基於膠體量子點納米材料的光譜儀》(A Colloidal Quantum Dot Spectrometer
  • 地球長了兩隻「眼睛」,其中一隻在中國,被譽為「地獄之眼」
    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人類如今雖然已經成為了世界主宰,但是有很多東西還是無法控制的,比如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極其強大,它可以饋贈於世間萬物,同時也能夠帶來毀滅,因此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如塵埃一般渺小,想要生存,就必須遵從規則,否則很有可能會面臨滅頂之災。
  • 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
    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時間:2016-04-25 12:4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什麼貓頭鷹睜著眼睛也能睡覺?
  • 中國有一隻神秘的地球之眼撒哈拉沙漠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有一個巨大的地質奇觀,叫做撒哈拉之眼,也被稱為地球之眼,地獄之門。撒哈拉之眼被稱為地球十大地質奇觀之一,這是一個極其壯觀的同心圓地形,他看起來整潔而平坦,像一塊巨石,又像一隻巨大的扁平人眼,瞳孔較暗,整個眼球的顏色由內向外逐漸擴散,甚至布滿「血絲」與人眼相同。
  • 貓頭鷹——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 何必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呢
    人們都十分熟悉貓頭鷹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滑稽形象。貓頭鷹(Owl)是由瑞典生物學家皮特·古斯塔夫·坦格馬姆在兩百多年前命名的。貓頭鷹花大量的時間在森林深處捕獵,偶爾,它們冒險出來,沿著森林的邊緣打劫一番,但也總是避大片的開闊空地。貓頭鷹很少離開它們棲息的大森林。
  • 貓頭鷹怎麼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飛鳥與遊魚-26
    但是一到白天,它們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  這是因為貓頭鷹有一雙能夠在夜裡看清東西的眼睛,而白天強烈的日光卻讓它們難以適應。所以當它們在白天休息時,為了防備敵人襲擊,就總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好讓兩隻眼睛輪流休息。  為了更方便捕獵和觀察環境,貓頭鷹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較長的頸椎,並且頸椎兩側的韌帶異常發達,這使得貓頭鷹的頭部可以向兩側旋轉 270°。
  • 孩子每日一問:為什麼貓頭鷹總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我給孩子買了一套關於歇後語的書,沒想到裡面的一條歇後語「貓頭鷹睡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這句居然讓我露了怯!我一說完這個答案,二寶就像一個問題機器問我,為什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回答:「因為貓頭鷹就是那樣睡覺的!」
  • 你,願做《另一隻羔羊》The Other Lamb嗎?
    正如某專業媒體給出的評價,電影《另一隻羔羊》給人從眼到心的衝擊力,異常兇猛,不僅是充滿創見與宗教異象的存在,更像是在熱播美劇《使女的故事》基礎上增加了濃鬱的Cult恐怖風。眼前這部《另一隻羔羊》厚厚的宗教氣質與反烏託邦色彩,似乎也符合時下的意識「潮流」——恐慌加劇,自我封閉?甚至有媒體的評價如同影片給人的感覺一樣簡單直接,「該片的氣勢兇殘,撞擊力十足。」另外,該片還得到了去年倫敦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和第6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提名。
  • 荷魯斯之眼/上帝之眼/人類第三眼:松果體揭秘
    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大腦解剖和對現代胚胎學理論的研究發現,人類確實存在有第三隻眼,而在大腦中目前已經退化的松果腺體,就是人類神秘的第三隻眼所在之處。有大量證據表明,松果體是有感光組織結構基礎的,而且有完整的感光信號傳遞系統,充滿視網膜色素的松果體常被人稱為「第三隻眼」。科學家還發現,沒有眼睛的墨西哥盲魚就是利用松果體來「看」外界。
  • 人類的「第三隻眼」確實存在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第三隻眼位於大腦中心部位,並將其比喻為宇宙能量進入人體的閘門。直至今日,現代醫學對第三隻眼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不久前,俄羅斯《總結》周刊的一篇文章對「第三隻眼」作了詳盡報導。古人類學家別洛夫認為,這一器官退化痕跡殘留在大腦半球下。
  •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
    為什麼人類沒有第三隻眼?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都有第三隻眼呢!其實這種種現象都和人類的第三隻眼睛——松果體有關係。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上來看,無論是運動系統、循環系統還是神經系統,都是結構越來越複雜、功能越來越強大這麼一個套路。
  • 英國王室的愛情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女王也是能忍!
    但事實上,女王對這份感情,這段婚姻從事至終都抱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隨著信息傳達越來越便捷,很多秘密就隱瞞不住了。女王和親王兩人看似夫妻恩愛,但是事實上,親王前些年被媒體指出,在外曾有過三十多個情婦,還有著比查爾斯還大的私生子,但是女王依然選擇了掩耳盜鈴。
  • 在《火影忍者》中輪迴眼厲害還是轉生眼,更厲害呢?
    這個不能說輪迴眼厲害,也不能說轉生眼厲害,要看使用者是誰,畢竟火影忍者是一個查克拉的世界,就算你具有牛X的忍術,沒有足夠的藍條供應也無法發揮出他應有的實力。
  • 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怪老頭」黃永玉90歲畫的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呆萌卻有大智慧。黃永玉畫的貓頭鷹呆萌可愛,憨態可掬,看上一眼,你就會喜歡。另外,他畫的貓頭鷹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一隻眼看世界的表現形式,我相信肯定不全是為了呆萌這麼簡單。這其中,肯定還蘊涵這黃永玉自身對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