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4月16日14:50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鄭彬 記者高琳
4月2日,江浙滬等地的天空突然陰沉,狂風大作,大街小巷塵土飛揚,行道樹被颳得搖搖晃晃。
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4月1至4日,上海、江蘇和浙江最大風速分別為7.3米/秒、6.5米/秒和6.3米/秒,均為2002年以來的最大值。4月2日晚間至3日早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出現7級至9級大風,局部地區超過9級,對江浙滬等地產生較大影響。據初步統計,此次大風造成浙江省長興縣15間房屋倒塌,7人死亡;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很多航班緊急備降外站;江蘇洪澤湖湖區有8艘船舶因為大風沉沒,2人失蹤;上海港200餘艘次國際航行船舶出入境計劃被取消;蘇州東山鎮的蔬菜園基地受損嚴重,上千畝大棚遭到破壞。
不僅我國狂風肆虐,4月3日日本東京也出現了近50年最強風,風速達13級,和歌山縣瞬時大風達到14級。大風造成日本4人死亡,數人受傷,2萬多戶居民停電,幾百棟房屋倒塌;山陽新幹線、東海道新幹線和東北新幹線暫停運行;東京首都圈內16條主要鐵路列車線停駛;日本全國800餘次航班被迫取消。
面對來勢洶洶的狂風,人們心中難免有許多不解和疑問:初春時節,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大風?大風天氣與氣候變化、城市建設有關係嗎?
風是空氣的水平運動,主要是由於高緯地區與低緯地區之間的溫度差異,形成了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使空氣產生水平運動。就像水一樣,上下落差越大,水流動的速度就越快。影響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除了氣壓梯度差外,就是地形對風力的影響,高山上有可能風力會更強,因為沒有障礙物的阻擋。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高級工程師柳豔菊分析,4月初東亞部分地區出現大風天氣的直接原因是溫帶氣旋過程的爆發性發展。她說,4月初期,東亞槽活動偏強,在我國東北部上空的東北冷渦活動明顯。同時,副熱帶西風急流強度達到80.0米/秒,急流核心位置偏東,我國長江中下遊至日本一帶正好位於急流入口區右後側。在這樣的環流形勢配置下,氣旋與冷空氣配合易產生大風天氣。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葉殿秀告訴記者,東亞溫帶氣旋的生命期一般為1至7天,冬季生命期最短,強度夏季最弱,平均移動距離春季最長、冬季最短,移速冬季最快、夏季最慢。強溫帶氣旋主要「聚集」在西西伯利亞、我國東北及鄂霍次克海至西北太平洋。爆發性溫帶氣旋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我國的東海岸、日本和西北太平洋上,極少數發生在內陸。冬,春,秋季更易發生爆發性氣旋。
從歷史資料上看,北方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溫帶氣旋數目呈增加趨勢,而80年代中期後溫帶氣旋數目銳減;南方溫帶氣旋數目表現為增加趨勢。溫帶氣旋強度在北方地區有較明顯減弱趨勢;南方趨勢不明顯。
另外,氣象專家分析認為,這次的強風與城市化過程沒有太大的關係。「它不僅發生在城市裡,郊區一樣也有大風出現。」氣象專家說。
(責任編輯:孫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