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了全球文明進程的地質災害——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2021-01-09 奧古說歷史

在《沒有我們的世界》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傳統文學中,這一年的歷史風光無限,但1816年是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於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的噴發,這場被稱為最可怕的地質災難,使整個世界陷入了冰冷的境地,在嘉慶年間造成了萬人恐慌的『霜殺禾』,本文將細究這場爆發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的影響。這場致命的自然災害到底造成了什麼樣子的影響?

圖一 1840年. J.M.W Turner, Slave Shi

濃烈顏色組成的震撼景觀

這幅畫叫做《奴隸船》,在這幅火光連天、恐怖的海面掀起層層巨浪的背後,卻暗藏著一個讓數百萬人為之恐懼的慘痛事件。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暴風雨的海面上巨大的深紅色日落,預示著颱風即將來臨。仔細一看,就能看到遠處有一艘船在航行。船的桅杆是紅色的,與天空的血紅色、海水的病態的銅色相匹配,使畫中各種物體之間的線條變得模糊。船的帆收起來了,表明它正在為颱風做準備。在前景中可以看到許多屍體漂浮在水中;他們深色的皮膚和被鎖住的手腳表明他們是奴隸,被從船上拋下。

與透納在他的許多其他作品中對色彩的強調一致,這幅畫的中心焦點是各種色彩的相互作用。繪畫中幾乎沒有明確的筆觸,物體、顏色和人物變得模糊不清。更確切地說,畫中的物體是由它們的顏色來定義的,而有些物體(如奴隸的身體和即將到來的風暴)根本沒有真正的邊界,僅僅是由它們周圍的顏料對比來定義的。最突出的顏色是滲入水中和船隻的日落的紅色,以及奴隸的身體和雙手的慄色。

作為19世紀偏向於浪漫主義的繪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在當時人們都傾向於保守的繪畫形式時,他另闢蹊徑選擇了一種更為直觀、讓人瞠目結舌的繪畫技法。他開發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以從近距離觀察的自然中表現出感知力,從而以人類對視覺感知的旋渦狀的各種光線,在油畫中使用了十分大膽的色彩。

在19世紀藝術與科學相同邁步的恢弘時刻,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生產卻使人逐漸失去了對美的工藝性,透納卻在這個時刻選擇了十分令傳統畫家詬病的現代工業顏料:胭脂蟲紅和鉻黃這樣鮮豔但極易褪色的顏料,對於一幅能夠流傳百年的畫作來說,是一個非常不理智的選擇。這種工業顏料帶來的感官性刺激的色彩感覺是傳統研磨顏料無法相比的,所以如果我們嘗試復原一下這幅畫作剛出來的時候,恐怕就是這個樣子的。

圖1 修復版的《奴隸船》

然而透納採用這種高飽和度的廉價工業顏料進行繪畫並不是偶然的,這一切都來源於19世紀發生的一場巨大的自然災難。

在春天和夏天的時候,人們就注意到了火山噴髮帶來的前景,火山灰在高空中帶來的大霧使陽光變紅並變暗,在人的眼中呈現了一種極致的對比。

這源於一種奇妙的科學原理:「瑞利散射」,這種散射在大氣中會導致瀰漫天空輻射,這也是天空為藍色和太陽偏黃色的原因。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很長的路程,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

由於這種科學原理夕陽西下時明顯減弱了太陽周圍的藍紫光,使得紅橙色變得格外明顯,所以在透納創作的最高峰時期,這二十多年來猩紅的夕陽為他的繪畫提供了最為感官性的特點。

無夏之年的恐懼

1815年,位於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北部的活火山「坦博拉火山」突然開始噴發,噴發從4月5日一直持續到了7月中旬,遠在2000公裡之外的蘇門答臘島都能聽見火山發出的巨響,留下了深700米、直徑7公裡的火山口,共造成了7.1萬人死亡。

坦博拉火山噴出了數百萬噸的浮石,灰塵和上億噸的二氧化硫,覆蓋了方圓100英裡的方形區域,深度約為12英尺 。這些塵土隨著空氣排入大氣,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氣候,使全球溫度下降了3度之多,這樣的噴發使人們印象中的太陽總是帶著「籠罩在迷霧中」中的印象,並且在接下來的夏天給世界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創紀錄的寒冷。

這場嚴寒恰逢歐洲拿破崙戰爭剛剛結束,於是造成了席捲歐洲列國的大饑荒,慘痛的戰爭被無夏之年所帶來的氣溫變化導致雪上加霜,大量法國殖民地的勞動力被活活餓死,連法國本土都付出了慘痛的經濟下滑的現象。

圖2 火山深坑頂部是坦博拉火山的噴發而

這場罕見的嚴寒對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都造成了嚴重破壞,間接地造成了英國作物歉收、糧食價格急劇上漲、饑荒、文化混亂以及印度霍亂和其他疾病的流行,整個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冰雹在砸下英格蘭的每一寸土地。人們傳出的俗語甚至都透露出了恐怖的民間氣息:「1816年,1800個人死了。」

在德國,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還未能解釋這一切造成問題的原因,人們在穀物市場和麵包店前示威,導致許多城市發生騷亂,縱火和搶劫。這是19世紀有史以來歐洲大陸最嚴重的饑荒。在1816年至1819年之間,歐洲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斑疹傷寒流行,其中包括因無夏之年造成的營養不良和饑荒。隨著疾病蔓延至愛爾蘭和英國其他地區,總共超過65,000人死亡。

這場災害也波及到了中國,據文獻記載,在1816年的河北、山西與山東、河南、江蘇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嚴重的農業霜凍災害。甚至逼近了我國位於亞熱帶地區的南方和往常糧食豐饒的雲南地區,當地記載:「風秕無收,鬥米數千錢,民餓死者甚眾」。

圖3 1815-16年間中國極端天氣和社會事件的位置

在嘉慶饑荒的高峰期,88個縣中有29個地方官員上報了路有餓殍、大飢等情況。據記載稱,人們因為飢餓而進食「觀音土」。並且許多人因營養不良而死於微生物產生的新型流行病,大部分人從雲南逃災遷移到了全國其他地區。

昆明女詩人李於陽也作詩感嘆這一現狀:「瑟瑟酸風冷逼體,攜筐入市糴升米。升米價增三十錢,今日迥非昨日比。去歲八月看年豐,忽然天氣寒如冬。多稼連雲盡枯槁,家家蹙額憂饗饔。自春入夏米大貴,一人腹飽三人費。長官施粥還開倉,百姓猶傾賣兒淚。插秧禱雨尤歡聲,方道今歲民聊生。豈識寒威復慄冽,谷精蝕盡餘空莖。去歲無收今歲補,今歲十成不獲五。」

然而,雖然人們都都無一例外的意識到了這場災難對中國的巨大影響,卻並沒有人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並不同以往的災荒一樣簡單,嘉慶皇帝將這場災難歸咎於行政階級對於自然形勢的誤判與積極度的缺少,「如果他們全心全意的勤奮處理工作,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小麥歉收,如果不及時播種,就不會有糧食供給給災民。」道光將這種大型自然災害的原因歸咎於國家儲糧的不備,官員怠政並非空穴來風。在以往的中國古代災害事件中,洪水與其他自然災害都是富有規律的,但是由於遠在亞洲,人們並不了解歐洲以及其他地方氣候變化對於中國所帶來的影響。

最終這場災荒由清朝官員的積極處理逐漸緩和,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清朝被坦博拉影響後逐漸產生的疲態。這一事件被稱為「道光蕭條」。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中國一直享有經濟穩定,人口增長以及強大而廣泛的政治影響力。坦博拉對氣候的影響使中國人容易受到西方的剝削和幹擾。這使中國走上了逐漸衰弱的道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也隨之而來。

圖 41816年夏季氣溫異常示意圖

改變世界的火山灰

在大多數現代社會中,要了解農業產出與糧食安全之間的聯繫並不容易。但是在坦博拉火山爆發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仍處於自給農業。因此,農業產出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餐桌上的食物量,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一種作物嚴重歉收,連續兩次作物歉收是都是十分可怕的。正如我們在雲南省所了解到的,連續三季作物歉收,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

而在許多氣候本就溫暖的地區,糧食短缺導致騷亂和其他動蕩,印度的季風在1816年和1817年由於坦博拉的硫酸鹽氣體而延遲。印度少數城鎮地區中空氣的水分含量發生急劇變化,從而導致霍亂細菌發生突變。這種突變引發了有史以來最致命的霍亂流行,被稱為孟加拉霍亂。1817年11月,該病迅速蔓延,並在亞洲持續流行,直到1821年,有1萬名駐印度的英軍士兵死於霍亂,印度的死亡人數達到了十萬人。專家估計,在全球範圍內,由坦博拉火山引發的霍亂大流行殺死了數百萬人。

異於印度、常年處於寒冷地帶的瑞士,在噴發後的兩個冬天,降雪量創歷史新高,降雨量比平年多80%。居民報告地方政府說,整個夏季都必須給房屋供暖。1816年夏季異常寒冷的天氣阻止了高山冰蓋的融化,因此當1817年降溫消退時,冰比平常多,因此瑞士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洪水。

長期堆積的冰也導致了北極的開拓,一場奇怪的逆流最終迫使暖風向北移動,致使北極冰層融化並形成了歐洲地區通往北極的新道路。而長期居住在北極的因紐特人因為無夏之年給北極帶來的小冰期,被迫轉入內地居住。

或許,作為浪漫主義繪畫代表畫家的透納在觀察了「無夏之年」的獨特而壯觀的日落之後,發展了他的繪畫風格。從無夏之年開始,自然界的光線在他眼中比景物本身更加重要,他模糊了自己對於現實物體的描繪,而是著重於天空、雲層,與美輪美奐的海面,開創了一種全新風格的色彩繪畫手法。而克勞德·莫奈認真的研究了威廉·透納的技法,由此,印象派開始發揚光大,歐洲藝術在一片驚嘆中走向了現代。

當全世界都忍受著坦博拉火山所帶來的嚴酷寒冷時,未來世界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已經開始悄悄萌芽了。

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仍在探索這場生態災難的歷史影響。重新塑造了我們對1815年及其後各年事件的理解,探索這一災難性事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影響。

相關焦點

  • 改寫世界歷史的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因為在距今205年前,一次火山爆發也造成了類似於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效應,雖然火山爆發自然是要比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影響小,不然現在就沒有我們人類了,但是這次火山爆發的威力據科學家測算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8000萬倍,這次火山爆發造成全球低溫,糧食歉收,饑荒和瘟疫的流行,不僅這樣還有學者認為清朝的衰弱和拿破崙滑鐵盧戰爭的失敗都與這次火山爆發有關。
  • 唐唐說奇案-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今天我們要一起回顧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坦博拉火山爆發。1815年4月5日,位於印尼西亞松巴拉島的坦博拉火山在沉睡了五千年後甦醒了,火焰從頂峰冒出大地,開始震顫長達數個小時後,火山重新陷入寂靜,5天後。爆發出火焰巖石與火山灰爆炸的聲音震耳欲聾,在2000公裡外都能聽得見。
  • 歷史上的今天 : 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今天的坦博拉火山,其巨大的火山口於1815年爆發時形成 坦博拉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南部,小巽他群島的松巴哇島上。在1815年的大爆發之前,這座火山曾經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上最高的一座山峰,其頂峰高達4300米。數個世紀以來,這座火山一直保持沉靜,沒有發生過任何大規模爆發事件。
  • 「失去的王國」在坦博拉復活(組圖)
    就在西方人首次接觸到這種語言後不久,使用這種語言的當地文明就在火山爆發中徹底消失。  2004年,美印聯合科考隊「意外」發現了消失兩百年的坦博拉村莊遺址。科學家們當時也只是在對坦博拉火山進行一般性的探測研究。當地一位嚮導隨後向考察隊員透露,在附近的一個溝渠中,村民們撿到過一些令人好奇的物品,比如陶瓷碎片和人骨。
  • 改變世界的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也讓領先世界千年的中國由盛轉衰
    上的一座火山噴發,則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也讓中國領先千年的農業文明隕落,間接開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1815年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噴發,世界歷史的進程,也讓中國領先千年的農業文明隕落最終受坦博拉火山噴發時的衝擊波、火山碎屑流和地震影響,松巴哇島和周邊島嶼約1萬人當場遇難,隨後數月受火山灰落地影響,又導致8萬餘人死於饑荒和疾病。當然這還不算完,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直達平流層,太陽光被遮擋,使得全球平均氣溫下降0.53℃。
  • 美地質調查局:必須警惕
    在這個神經緊繃的時刻,黃石公園地震的動向無疑將吸引大眾的目光,那麼猶他州、愛荷華州多次地震,會是黃石火山爆發的前奏嗎?關於黃石火山假如要說人類文明毀於一次火山大爆發,那麼這座火山就是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超級火山,這座火山的規模超出了各位的想像,它的火山口大約有72千米長,55千米寬,差不多4000平方公裡的火山口,比地球上任何一座火山都要巨大的多!
  • 美地質勘探局警告:黃石火山如果噴發,美1/3地區將無法居住
    在這個神經緊繃的時刻,黃石公園地震的動向無疑將吸引大眾的目光,那麼猶他州、愛荷華州多次地震,會是黃石火山爆發的前奏嗎?關於黃石火山假如要說人類文明毀於一次火山大爆發,那麼這座火山就是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超級火山,這座火山的規模超出了各位的想像,它的火山口大約有72千米長,55千米寬,差不多4000平方公裡的火山口,比地球上任何一座火山都要巨大的多!
  • 美地質勘探局警告:黃石火山如果噴發,美1/3地區將無法居住
    關於黃石火山假如要說人類文明毀於一次火山大爆發,那麼這座火山就是位於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超級火山,這座火山的規模超出了各位的想像,它的火山口大約有72千米長,55千米寬,差不多4000平方公裡的火山口,比地球上任何一座火山都要巨大的多!
  • 究竟誰是歷史的主角,坦博拉火山爆發還是法國偉人拿破崙
    然而,就在人類社會自以為是地喧囂時,在地球另一端,發生了一件似乎不起眼的小事:在印度尼西亞,長期被認為是死火山的坦博拉火山爆發了。此後100天,該火山持續噴發,釋放了相當於6.2萬枚美國當年投在日本的原子彈所爆發出的能量。當救援人員趕到時,發現他們必須棄船,因為周邊海面上已鋪滿火山灰,寸步難行。 坦博拉火山附近多是土著,只有少數歐洲人,所以歐美媒體根本不屑於報導這件事。於是,在毫無預警的狀態下,1816年,全球迎來了一個可怕的「無夏之年」。
  • 印尼西努省舉辦坦博拉火山爆發200周年旅遊推廣會
    印尼西努省舉辦坦博拉火山爆發200周年旅遊推廣會 2015-03-11 22:40:18顧時宏 攝    印尼旅遊局和西努省11日在雅加達聯合舉辦坦博拉火山爆發200周年旅遊推廣會。 顧時宏 攝    印尼西努省副省長穆罕默德·阿明當天介紹說,坦博拉火山是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上的一座活躍的層狀火山。
  • 美國基拉韋厄火山爆發,引發4.4級地震,「末日」的前兆嗎?
    別看人類文明延續了數千年,我們面臨的威脅仍然不容小覷,即使我們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但是在面對某些大型自然災害的時候,仍然有些力不從心。火山噴發作為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威力自然不能忽視。火山噴發不僅可以使地球環境發生改變,而且還有可能引起生物滅絕。
  • 1815年的一次火山爆發,讓北半球丟失了夏天
    黃石火山爆發帶來的影響範圍說到地球的痘痘,最被人們關注和討論的可能就是曾在《2012》中大露臉的「黃石火山」,號稱唯一尚在活躍的超級火山,每次大家都會厚怕黃石爆發之後帶來的全球性災害——毀滅美國都是小case,但也必須要說,黃石火山的活躍階段,都是以萬年為單位的,在我等愛好及時行樂的低等動物眼裡,萬年太長,還是看當下比較好超級火山興許這輩子只能聽個「專家」預測了不過對於尚處於「真·活躍」的火山來說,我們倒是看看二百年前的那場大亂局——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
  • 為什麼火山爆發會影響氣候?
    為什麼火山爆發會影響氣候?1783年6—7月,北極圈附近的冰島曾出現了兩次火山大爆發,當時這樣記載:由於火山爆發,火山塵四處瀰漫,在法國南部,太陽升到了地平線上17°時,人們一點兒看不到它。19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的坦博拉火山爆發,隆隆的爆發聲,連1750千米遠的地方也能聽得清清楚楚;熔巖噴出有40千米遠,近萬人死亡,火山塵進入高空,使第二年美國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冷年。那年美國不僅春天、夏天、秋天都是冷的,而且6月下起了雪,7月見到了霜,致使美國東北部的農作物顆粒不收。
  • 美國火山大爆發,並導致4.4級地震發生,知情者都為美國擔憂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當地球內部熱量不斷聚集、不斷靠近地表的時候,伴隨著壓力的作用,就會衝出地殼,形成火山噴發,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質現象,火山噴發的威力可是不容小覷的,因為它不僅會讓地球氣候環境驟變,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大滅絕的發生
  • 震驚世界的發現:74000年前的火山大爆發,才讓早期人類得以成長
    一次噴發比1815年印度尼西亞的坦博拉火山小一百倍,被認為是1816年沒有夏天的一年。對人口的影響是可怕的 -- -- 歐亞大陸和北美的作物歉收、饑荒和大規模移徙。託巴火山(Mount Toba)的影響,使甚至更深的黃石大規模噴發相形見絀,對全球人民的影響會更大、時間更長。
  • 火山爆發與天氣氣候
    全球火山爆發概況  對於此次火山爆發的影響,從全球火山爆發歷史的全貌和比較中能夠更清楚地加以認識。  據近幾十年資料統計,全球每年發生火山爆發50次至70次,而且次數呈緩慢增加的趨勢。火山爆發按其噴發出熔巖的體積和噴發的高度,劃分成8個強度等級。中低強度的爆發每年都有, 6級以上的強爆發要幾十年才會有一次。
  • 黃石公園原來是個不定時炸彈,如果它的超級火山爆發,會怎樣?
    和地震相比,火山爆發更有可能成為全球性災難,這並不是因為火山爆發的規模達到能讓全世界的大陸都流淌著熔漿,而是因為火山爆發對地球環境條件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火山大爆發事件,十七世紀中期的坦博拉火山就爆發過一次,它不但直接導致火山周圍生靈塗炭,更在接下來的一年多裡對全球氣候變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的國家?
    火山噴發和地震都屬於自然災害,屬於地質災害的範疇。世界各地,有的地方很少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而有的地方卻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這是為什麼呢?板塊運動示意圖火山噴發和地震的發生多與地殼運動有關係,和板塊運動有很大的關聯,往往處在板塊與板塊的邊界附近,多發地震和火山噴發,特別是消亡邊界附近,由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能量容易集聚,更容易發生地震災害。六大板塊示意圖那麼,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火山噴發和地震災害的國家?
  • 近代最強大的5大火山爆發(組圖)
    但是,更值得人們關注的是火山毀滅性的危害,他們葬送文明,吞沒城鎮甚至影響全球氣候。  能讓人銘記在腦海裡的詞句是火山爆發出來的巖漿和熔巖。火山一詞源於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火神Vulcan。據說,火神偽造了火山,也就是今天義大利的利帕裡群島上的一座活火山。利帕裡群島上的活火山是自然界最美麗的作品之一。但是,更值得關注的還有它們毀滅性的災難,葬送文明和吞沒城鎮,還對全球氣候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 深海地質災害有哪些?
    深水地質災害作用,探討深海地質災害對深水鑽井、光纜等深海工程安全的地質風險評價。   1、天然氣水合物分解  天然氣水合物(gas hydrate),也稱「可燃冰」,是當前海洋地質科學和能源研究的熱點科學問題。一方面,天然氣水合物以其巨大的儲量,有望成為未來重要的替代能源;另一方面,它在海底災害預測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