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草原西貒

2021-01-16 動物世界



草原西貒 是一種棲息在巴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乾旱叢林的西猯科動物。最初發現時草原西貒只有一些化石,且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71,在阿根廷薩爾塔查科地區發現了這種動物仍然存活。原住民十分熟悉它們,但科學家則在後來才重新發現它們。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動物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西猯科 Tayassuidae

屬: 草原西貒屬 Catagonus

種: 草原西貒 C. wagneri


草原西貒是西猯科中體型最大的,體長90-100釐米,肩高52-64釐米,重量27-35公斤。

有近似豬的特徵。鬃毛呈褐色至灰色。背部有一道深色的斑紋,肩上有白毛。尾巴較長,後腳有三趾。

它們的吻突粗糙及堅韌,耳朵、吻較長。口的周圍有白毛。

草原西貒有2隻上門齒及3隻下門齒,上下各1隻犬齒、3隻前臼齒及3隻臼齒。上犬齒向下,而不像其他豬形亞目般向外及向上。


草原西貒在緊張或遭遇襲擊時背部的毛髮會直立起來。


草原西貒棲息在炎熱及乾旱的叢林。佔地14萬平方公裡的大廈谷主要都是多肉植物及針刺植物,只有極少數的地方有大型樹木。

它們的鼻竇適合在乾旱及多塵的環境生活。它們的腳細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間行走。

草原西貒主要吃較為粗糙的植物,如仙人掌等。它們會用其吻將仙人掌放在地上打滾,將其刺磨走。它們也會用牙齒咬及吐出仙人掌的刺。它們的腎臟可以將仙人掌的酸分解,胃部亦適合消化粗糙的食物。它們有時也會吃鳳梨科的根、金合歡的莢及掉下來的仙人掌花。它們會在蟻穴及建築地盤尋找鹽漬地,以吸取鈣、鎂及氯。


草原西貒會以約10隻的小群聚居。它們是日間活動的,尤其會在早上活動。群族會以一環形遷徙,約於42天就會回到原有的地方,以監視地盤。

草原西貒群族會組成一堵牆來保護自己,不過卻很易成為狩獵的對象。它們會分泌一種奶狀及有味的物質來在樹上作記號。這種物質是由背部的腺所分泌,透過磨擦來分布在樹上。它們雖然經常在泥中打滾,但卻會在特定的地點排洩。


草原西貒會以不同的叫聲來溝通,包括咕嚕聲及牙齒的嗒嗒聲。雖然它們有時會有撞及咬等行為,但一般都不怎麼帶有攻擊性。


草原西貒一般在9月至12月間是繁殖高峰期,但視乎食物的藏量及雨量。

它們平均每胎產2-3隻幼西貒。雌西貒會離開族群產子,之後就會回來。幼西貒出生後幾個小時就能奔走。幼西貒的毛皮與成年的差不多。它們沒有兩性異形。


草原西貒分布在南美洲的巴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北部,容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群族的數量亦因失去棲息地及被分隔而減少。它們現存只有約3000隻。

近年也有獵殺及不明疾病的影響。現時有計劃人工繁殖草原西貒,但在野外以外的地方則很難生存。在巴拉圭亦設有保護區。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


相關焦點

  • 《貂熊與草原西貒》專欄欣賞
    《貂熊與草原西貒》此篇文章刊登於《興趣作文•興趣閱讀》2020年7-8月刊。
  • 草原西貒:曾被認為滅絕,卻再次出現,靠吃仙人掌活了下來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在神奇的大自然中,還存在著這樣一種生物,它們與駱駝相同愛吃仙人掌,它們甚至曾被認為滅絕了,直到前幾年才被人們發現它們的身影,它們便是草原西貒。草原西貒外表上與野豬極為相似,只是缺少野豬特有的獠牙,草原西貒那細小的腳使得它們可以漫步於多刺植物之間,由於草原西貒棲息的地方天氣炎熱樹木難以存活,大多都是些低矮的植物所以為了生存下去,草原西貒便將目光投放在了仙人掌的身上並且它們還能非常巧妙的,將仙人掌上的大半小刺去除乾淨。
  • 西半球的西貒,可以說是野豬中的另類,豬科動物的遠親
    豬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動物,豬、狗、牛、羊、馬都是常見的家畜,不過豬是最普通最常見的種類,其祖先野豬也是這幾種被馴化動物中最成功的,仍然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並引入澳洲繁衍生息。看到人與自然或動物世界介紹南美的動物時,我們常見到一群「野豬」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成群覓食,美洲虎偷偷跟隨其後,伺機獵殺老弱病殘的「野豬」。
  • 5種稀有少見的動物,第3種滅絕多年後被發現
    澳洲毛鼻袋熊,澳大利亞地區特有動物,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屬有袋類哺乳動物,非常珍稀瀕危,現今分布活動範圍僅限三公裡平方內,數量極少,是一種處於滅絕邊緣的動物。袋食蟻獸,一種小型有袋動物,體長約40釐米,主要以白蟻為食,是世界上已知牙齒最多的陸生哺乳動物,數目達到52顆,袋食蟻獸每天可以吃約20000隻白蟻,其威脅來自狗與其他捕食者的獵食。草原西貒,分布於巴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的一種古老生物,在早期科學家僅發現過草原西貒的化石遺蹟,因此被認為是滅絕的動物,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被正式發現草原西貒依舊存在在世界上。
  • 「復活」的動物:原以為早已滅絕,但現實卻依然存活的9種動物
    ,今天我們來聊聊,「復活」的動物:原以為早已滅絕,但現實卻依然存活的9種動物!,這物種動物,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多的。055,草原西貒草原西貒是一種棲息在南美乾旱叢林的西猯科,目前已知的只有3000隻左右,科學家認為它們和平頭豬是近親,其實草原西貒最初被認為是早已滅絕的物種,因為只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直到1975年,科學家驚訝的得知,該動物是在阿根廷的查科地區還活著,研究人員後來得知
  • 世界上極其罕見的稀有動物,我今天算是大開眼界了
    耳廓狐是世界上最小的犬科動物之一,如小貓一般大小。具有從乳白色至淡黃色的皮毛,白色的腹面和一條未梢呈黑色的尾巴。穿山甲在中國是一道美味,現在由於數量稀少,成為了保護動物。貘是現存最原始的奇蹄目食草哺乳動物,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草原、沼澤地帶、以及灌木叢...
  • 十大遠古滅絕動物離奇復活!
    震驚:十大遠古滅絕動物離奇復活!這一報導已經深深的震撼了我們。
  • 已滅絕的動物再次出現,這代表著什麼?
    原本,生物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人們卻發現一些早已被淘汰動物卻又「再現江湖」,這就非常不正常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3種已滅絕卻「再現江湖」的動物。第一種:草原西貒草原西貒從外表看上去和一隻老鼠差不多,但其實它並不是老鼠,而是屬於西貒科,是平頭豬的近親,有著很強的攻擊力。
  • 滅絕動物在地球離奇復活?
    它們曾經都列入了死亡榜單,很多權威證據跟學者都曾表示過它們全部滅絕,但令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動物們卻又奇蹟般的「復活」了,人們重新在地球上又找到了它們的蹤跡!
  • 地球上10大堪稱奇蹟的動物,愛爾蘭大鹿死而復生,腔棘魚再被發現
    6、草原西貒:1930年的適合科學家發現西貒的化石,科學家說這種話物種早就在幾千年前就全部死亡了,直到41年後也就是1971年的時候,在阿根廷又發現了這種草原西貒。5、撾巖鼠:撾巖鼠早在11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是在1年前又發現了這種動物。
  • 這個地方,有草原,有沙漠,是動物的世界,草原上的樹很美
    此時,已經是夕陽西下了,夕陽的餘暉是金色的,天空被染成了金黃色,遼闊草原上的青草也已經枯黃,這應該是一個金色的世界。一大群斑馬正在這金色的世界裡,他們的姿態是如此悠閒。太陽已經漸漸西沉,那一輪落日很圓可是已經不想白天那麼刺眼了,周邊的雲彩是如此的絢麗。非洲大草原的大象,他們似乎也很享受著美麗的黃昏。兩頭大象,一頭小象,真像是一家人,天空有不知名的飛鳥。
  • 《獅子王》草原動物戰鬥力PK,誰是你心目中的草原之王
    在《獅子王》的故事中,辛巴歷經磨難,成長為了草原之王。但是,真實的非洲草原動物世界往往是殘酷的,處處危機四伏,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殺機。弱肉強食,勝者為王,食肉動物追隨著食草動物們的腳步,埋伏、靠近、追擊、獵殺,這樣的故事在草原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周而復始,不斷循環。而大自然的奇妙也正在於此,維持著一種近乎完美的生態平衡,如果這種生態平衡不被人類打破的話。
  • 斑驢,一種美麗草原動物
    是的沒有搞錯,它們曾經和斑馬一起馳騁在非洲遼闊的草原上。斑驢又叫半身斑馬、擬斑馬,半身馬,一般體長2.7米,尾巴近1米,重約410千克。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他們對這個類似於斑馬的奇異動物充滿好感,覺得斑驢生性機敏,對一切入侵者—一無論是人是獸都懷有強烈的敵意,比狗還警覺,因而便把斑驢馴做家馬的夜間守護者。他們還模仿斑驢的嘶鳴之聲而稱其為「誇嘎」(Quagga)。斑驢不但能守護家園,而且在經過馴服後還能替主人拉車。
  • 草原深處的動物「120」
    這裡是內蒙古草原首家草原動物「120」——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獸醫社會化服務中心。從今年6月起,這家草原動物「120」已接收了來自各個地區的牛、羊、馬等牲畜,目前成功醫治了70多頭「病號」。獸醫正在為羊做手術。
  • 「世界最好的草原」「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上,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取名為呼倫貝爾。這裡中面積1126.67w公頃,相當於一億四千九百萬畝,氣質可利用草場面積約833公頃,是世界上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你有去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