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焦到變焦,50mm「人眼鏡頭」的故事

2020-12-05 36氪

編者按:攝影創造了可被保留的圖像藝術,因此儘可能真實還原所見視覺一直是攝影技術不斷追求之事。本文作者Allain Daigle在「How the 50-mm Lens Became 『Normal』」一文中講述了50mm鏡頭的發展和演變,並藉此說明「定焦」的世界與觀點單一化類同,此兩者都存在不可取之處。

鏡頭(lens)一詞是自17世紀後期從一種呈曲面形狀的兵豆植物的拉丁文名字(lens culinaris)借用而來。在法國,鏡頭擁有另一個名字,objectif,用以象徵真理與公正。儘管自17世紀開始,objectif就用來描述如望遠鏡和顯微鏡這類科學儀器的光學玻璃,但是其最早作為一種描述攝影光學的用語則出現在儒勒·凡爾納1974年的小說《神秘島》中。在這個故事中,一群被困於南太平洋的美國人面向地平線拍下了一張照片。而其中一位漂流者赫伯特在照片底片上發現了一個斑點。當他將斑點的出現歸因於鏡頭存在的缺陷時,又發現照片的地平線處出現了一艘船。不幸的是,很快赫伯特和其他漂流者就發現這艘船是由窮兇極惡的海盜所駕駛。

人們通常認為50mm鏡頭因其與人類視覺景觀最接近,而能夠最客觀地呈現事物。精密鏡頭製造商蔡司說,50mm鏡頭「與人眼一樣」。許多藝術家都用50mm鏡頭捕捉日常的生活片段。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極其精妙地描繪了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的生活圖景,其拍攝幾乎全部由50mm鏡頭完成。法國人文主義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經常使用這種鏡頭。50mm鏡頭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其「承諾」為拍攝者提供了相同視覺與相同觀點。

但是若要嚴苛定義「正常視覺」概念,這幾乎是鏡頭不可能做到的事,即便是50mm鏡頭相當強大的「複製」功能也對此無能為力。有關50mm最接近於人類視覺的敘述更多與鏡頭製作的早期歷史有關,其意不在表述「鏡頭與人眼之間基本光學一致性」的程度。

***

19世紀,凡爾納寫道,圍繞「知覺」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於「視覺」的嚴重懷疑。針對顏色、運動、視覺和光線等的研究調查挑戰了人們對於知覺與現實之間具備相當穩定關聯的固有信念。來自文藝復興的觀點認為,「再現」的主要形式不再與對視覺的科學理解有關。諸如印象派、立體主義和自然主義這樣的藝術運動反映了人們對於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以及自身了解世界能力的不信任。社會的焦慮情緒隨著日益增長的科學實踐所蘊含的客觀性得以緩解,基於科學的專業培訓和重複實驗,人們對於習慣、技術和目之所見之事的信仰之力漸漸形成。從那時起,攝影記錄就對客觀性有著異乎尋常的追求,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客觀感知其實只是一種對於測量慣例的信仰。

大多數關於50mm接近於人眼視覺的爭論都依賴於定量測量直覺的科學傳統。一方面,50mm鏡頭復刻了人用裸眼所觀察到的視覺,其輪廓、深度和視覺的比例大致與人眼一樣大小。另一方面,50mm鏡頭所呈現的視野也大致與人眼視野相匹配。然而,鏡頭不是通過透視法或者是視角進行測量,其是基於聚焦、即鏡頭與所聚焦圖像之間的距離進行測量。

但是現實並非總是如人所願。就像凡爾納筆下的角色赫伯特對底片上的斑點感到疑惑一樣,19世紀的物理學家也很難通過確鑿的證據證明鏡頭存在缺陷的原因是什麼,以及什麼使鏡頭髮揮作用。早期的鏡頭製作是一門手工工藝,光學器件主要通過反覆試驗得出,其質量依賴於單個光學儀器的製作水平。

將人的正常視覺與鏡頭焦距進行比較的測量行為一直存在,因為其關乎與如何按照標準進行實踐生產和使用鏡頭。

攝影鏡頭的大批量和標準化生產很大程度上是由德國光學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開創,其同名公司至今仍在源源不斷地製造光學儀器。蔡司公司於1846年建立,當時其只是一家小型顯微鏡公司。考慮到改進顯微鏡所涉及的物理知識是純理論式的,蔡司開始基於科學原理設計顯微鏡,將生產分解為離散的、可重複的任務,也因此成為第一家大規模生產精密鏡片的公司。除此之外,其為顯微鏡所開發出的新型光學玻璃還使得公司業務擴展到瞭望遠鏡、投影儀、雙筒望遠鏡和攝影鏡片上。

儘管物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關於人們如何能夠更加清晰理解鏡頭如何描繪世界的概念,但是卻是蔡司公司的廣告建立起了大眾及專業人士關於鏡頭與可靠測量之間密切聯繫的想像。蔡司公司在展覽、貿易展銷會和產品目錄中頻繁展示著其科學成果。公司投放的廣告也在不斷強調製造過程所涉及的科學原理,並仔細解釋了玻璃材料及其精製與測試過程的重要性。雖然蔡司公司的鏡片並不一定比英國和法國的同行競爭對手更加可靠,但是這些廣告成功培養起人們對於鏡頭質量標準化意味著什麼的認知。

事實證明,標準化對於好萊塢電影產業製作至關重要。愛迪生電影公司職員威廉·K·L·迪克森於1889年將35mm電影定為行業標準。隨著19世紀10年代好萊塢開始系統向一整套工作室發展,標準化對於協調工業電影生產中所涉及的多個技術角色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攝影鏡頭最初是根據其可以覆蓋的照相底片大小和以英寸為單位的鏡頭寬度來進行測量。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鏡頭則變為根據焦距進行測量。鏡頭標準之變發生在好萊塢,原因不難斷定。就固定焦距來說,確定鏡頭與圖像之間的距離比確定鏡頭寬度更為重要。鏡頭多種多樣,但需要其改變被稱之為「電影產業核心」的電影膠片兩者之間的關係。

一些依舊適用的攝影慣例就是從電影行業標準中變換產生。於1911年離開蔡司公司去了光學公司Leitz的奧斯卡·巴納克展開了對電影膠片和鏡頭的研究。巴納克想要製作出一款「小人國」大小的照相機,使其變得比當時相機更輕便,也更便於在旅行中使用。大約於1912年-1913年年間,巴納克成功將一臺儀器改造成35mm攝影機的原型,它既是萊卡始祖。最終,萊卡始祖就成為了Leica I,並在1925年面世後很快成為一款廣受歡迎的相機,受到了包括卡蒂埃·布列松在內的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喜愛。

Leica I上配備了一個固定的、不可拆卸的50mm鏡頭,而1932年的Leica II則設計了可供更換鏡頭。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變焦鏡頭成為單眼相機的標準配置,但是諸如賓得K1000和佳能AE-1這樣受歡迎的消費型相機依然在廣告宣傳中與50mm鏡頭捆綁在一起宣傳。對於那些業餘愛好者和首次進行拍攝的攝影者來說,50mm鏡頭能夠使其在不需要掌握大量技術知識的前提下清晰捕捉生活圖景。

是什麼導致人們對於「正常」鏡頭的認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呢?如今,人們越來越習慣於使用數碼傳感器而非35mm膠片進行拍攝,50mm鏡頭與正常視覺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概念之物,而不是一種對於理想化物理通信行為的表達。一般來說,數位相機上的傳感器與膠片相機的尺寸有所不同,因此其測量焦距的方式也不同。對於那種使用6cm×6cm底片的中等尺寸相機來說,如祿來福來反光照相機和哈蘇,一個80mm鏡頭則能夠提供「正常」視覺。而蘋果手機則處於另一個極端,iPhone X的後置鏡頭是一個4mm鏡頭。雖然50mm鏡頭是能夠最大程度減少視覺扭曲和提高35mm膠片電影解析度的最佳設計,但是現代傳感器已經不再需要這種特殊儀器。

***

從技術角度來看,50mm鏡頭最接近人的視覺這種看法將在膠片被數字傳感器替代的過程中漸漸拋棄。但是,圍繞50mm鏡頭所發生的軼事至今依舊鮮活,部分原因是其存在於製造鏡頭的歷史之中,也還因為其觸碰了人們對於使用技術的潛在恐懼、焦慮和想像。認為攝影儀器存在標準,並能夠被「標準」複製的觀點多少令人們長舒一口氣。

在今天,鏡頭濃縮了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鬥爭。打個比方來說,我們會將某些鏡頭稱為「批判性鏡頭」、「文化鏡頭」「政治鏡頭」和「歷史鏡頭」。我們放大縮小、我們將其框起來,我們轉動鏡頭,完成聚焦。這個過程再現了人們理應接受多樣化觀點,進而改變自己看待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甚至可以說,50mm鏡頭表達了一個人能否理解他人想法的焦慮。在某些情況下,50mm鏡頭的確展示了一種透視關係,而這或多或少與人們日常所見的情況相似。但是這種相似依舊是相對的。它只是一種相對於鏡頭所附著的特定儀器的機械錶達。打個比方,這就相當於對人們生活產生影響的眾多社會、情感和經濟條件。我們應該對相同觀點保持懷疑態度。更重要的是,不同鏡頭之間的區別能夠讓我們更加理解機器和人們所產生的「第一視覺」是什麼。

原文連結: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8/05/how-the-50-mm-lens-became-normal/560276/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有什麼區別
    對於攝影的新人來說,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很多人還是分不清楚。攝影新人應該優先考慮購買哪一種鏡頭?如果第一支買了變焦鏡頭,第二支一定要買定焦鏡頭嗎?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的給大家講解一下什麼是定焦鏡頭,什麼是變焦鏡頭,它們之間應該如何進行選購。新手怎麼選?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有什麼區別什麼是定焦鏡頭?
  • 你一定要有一顆50mm定焦鏡頭
    首先來看兩張50定拍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用佳能的50毫米1.8鏡頭拍的,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機身使用的APS-C畫幅的相機,所以等效焦距,基本上是80毫米左右的焦距,可以看到光圈全開,背景的虛化是十分明顯,景深非常淺,雖然這顆鏡頭僅僅幾百塊的售價,但是這顆鏡頭的成像質量要比一些幾千元的變焦鏡頭要好上不少
  • 相機鏡頭,變焦和定焦,你更喜歡哪一個
    定焦鏡頭要實現變焦基本靠走,外出創作面對不同景物肯定需要帶上兩三個定焦鏡頭,甚至更多。同時我們拍風景用廣角,抓拍小動物用長焦,拍人物用標準鏡頭等等,一直更換?大多數人會絕望吧?如果攜帶一個變焦鏡頭,從廣角到長焦都能拍攝,一鏡走天下。四、光圈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光圈也一樣,光圈大一級也可以碾壓。
  • 變焦鏡頭真的比不上定焦嗎?別懷疑,真相都在這裡了!
    攝影老司機常常說「微距無弱旅,標頭無狗頭」,這話深藏功與名讓很多人不得不服。但攝影玩久了你還會聽說「定焦無狗頭」的說法,這是真的嗎?怪不得很多人把「定焦無狗頭」奉為真理,其實這話有點道理,但並不是完全正確(單反攝影控:smmapp),原因嘛看完你就知道啦~定焦鏡頭大受歡迎是有原因的。從成像質量來說,我們知道鏡頭中鏡片越少越好,因為玻璃不是百分百透光的,鏡片越少通光性越好,產生的畸變也少。
  • 定焦鏡頭好還是變焦鏡頭好?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支接觸的鏡頭都是定焦鏡頭。這支鏡頭就是你的手機的主攝像頭…… 對於相機用戶來說,大多數人則往往先接觸了變焦鏡頭。因為相機的套頭大多都是變焦的。
  • 系統學攝影: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怎麼選?
    一、焦距焦距,是指鏡頭的光學中心到相機的感光元件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焦距。相機鏡頭中,焦距較小時,拍攝視角會較大,我們稱這種鏡頭為廣角鏡頭,比如24mm。焦距較大時,拍攝視角會較小,會拉近放大拍攝主體,我們稱這種鏡頭為長焦鏡頭,比如200mm。
  • 變焦鏡頭還是定焦鏡頭?面對攝影中最為艱難的抉擇,終於有了答案
    攝影界的爭論非常普遍,從器材到品牌等話題不一而足。有這樣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那就是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究竟哪個更好。有相當多的攝影師會認為定焦鏡頭比變焦鏡頭更好,當然,也認為變焦鏡頭好的也不少。顯而易見,兩種鏡頭都有優點和缺點,主要取決於您個人的觀點。
  • 人像拍攝,是使用定焦鏡頭好,還是使用變焦鏡頭好
    從器材這方面來看,定焦鏡頭因為其非常出色的畫質,成為了廣大攝影師拍攝人像的首選,常見的人像定焦鏡頭有35mm、50mm、85mm、200mm等鏡頭,不過,隨著近幾年變焦鏡頭的發展,其畫質和性能得到了質的提升,也開始受到攝影師們的喜愛,因為變焦鏡頭的拍攝體驗更加豐富,在位置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方便的改變視角進行取景構圖。
  • 定焦&變焦?鏡頭上數值的含義
    業餘鏡頭因為大多不是內對焦和內變焦設計,不僅在操作時鏡片會轉動,不能隨意使用偏振鏡,還會把變焦環變成一個風箱,呼啦呼啦把塵土都吸到鏡身裡,所以二手業餘鏡頭的內部很少有乾淨的。專業鏡頭則只要注意換鏡頭時的環境就可以了。專業鏡頭的濾鏡尺寸比業餘鏡頭大,以佳能「L」頭為例,一般在72mm以上,至於能後置濾鏡的鏡頭就更加不必說了,一定是專業鏡頭。
  • 50mm的定焦鏡頭怎麼拍攝出完美照片?人像攝影必讀技巧
    要用好50mm 的定焦鏡頭,就要熟悉並掌握這支鏡頭的性能和特點,再結合自己所拍攝的內容來加以運用。50MM的定焦鏡頭,像我使用的是佳能EF 50mm f/1.2L USM,價格一萬多,我還有支小痰盂,即佳能(Canon)EF 50mm f/1.8 STM鏡頭,價格只要七百多就夠了。兩支鏡頭 價格差距很大,成像質量也很有區別,特性也完全不一樣。下面這張圖片,就是EF 50mm f/1.2L用最大光圈拍的。
  • vivo X30三大拍照功能曝光:60倍變焦+50mm人像+人眼追焦
    從目前官方公開的拍照功能視頻則展示了包括50mm專業人像、人眼追焦功能兩個人像拍攝方向的核心功能點,基本可以斷定vivo X30將會主打長焦以及人像拍攝。再加上已有的超廣角鏡頭,新款vivo X30新品的等效變焦範圍可實現從16mm到1620mm的跨越。
  • 人文之眼 高性價比35mm定焦鏡頭選購指南
    35mm定焦鏡頭一直被攝影愛好者稱為人文之眼,很多攝影大師的經典人文題材作品都出自這個焦段的鏡頭。35mm定焦鏡頭在攝影愛好者中被稱為小廣角定焦,焦段介乎於28mm到50mm之間。進一步可以過濾掉不必要的因素更加突出拍攝主題,退一步可以放入更多景物交代背景。而且35mm定焦鏡頭體積大都比較輕巧,不引人注意更容易拍攝到更自然的照片。
  • 最輕巧的長焦頭!詳解尼康新300mm定焦
    產品:AF-S 300mm f/4E PF ED VR 尼康 鏡頭1兩代300mm定焦 均為榮耀而戰關於今天的文章,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一支300mm定焦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
  • 固定鏡頭與變焦鏡頭:使用哪個更好?
    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定焦鏡頭,從廣角鏡頭(例如14mm和24mm)到中遠距離遠攝鏡頭(例如135mm和400mm)。   三、使用定焦鏡頭的好處 價格相對便宜 使用定焦鏡頭的最大優點之一是,可以以合理的價格使用大光圈(低f值),例如f / 1.8和f / 1.4。例如,佳能EF 50mm f / 1.8 STM鏡頭 和Sigma 85mm f / 1.4 DG HSM Art Lens 。
  • 小心,變焦鏡傷了你眼睛
    變焦鏡頭焦距拉長,成像大、視野窄;焦距縮短,則成像小、視野廣。顯然,人的眼睛在看任何事物的時候成像大小都不會發生改變,因此,人的眼睛常常被認為是「定焦鏡頭」。「在光學上,所謂的焦距,是指從透鏡中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張家森解釋。對於相機來說,焦距就是從鏡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的成像距離。而對人眼來說,焦距就是角膜和晶狀體中心到視網膜的成像距離。
  • 用50mm定焦鏡頭拍人像,能否給全身像拍攝出虛化效果?
    用50mm定焦鏡頭拍人像,是可以拍攝出虛化效果的。50mm定焦鏡頭,是一款經濟實惠的鏡頭。價格不高,成像效果又很好。而且,50mm這個焦段是最接近人眼視覺的焦段,所以50mm定焦鏡頭又有著「所見即所得」的美譽。
  • 天價定焦頭 徠卡M35mm f/1.4售42000元
    (中關村在線數碼影像行情報導)徠卡M 35mm f/1.4 SUMMILUX-ASPH是一款最大光圈為F1.4的定焦鏡頭。今天筆者在市場上看到,這款鏡頭目前的售價為42000元。圖為:徠卡M 35mm f/1.4 SUMMILUX-ASPH定焦鏡頭  作為貴族品牌的徠卡,其
  • 流言終結者 人眼視角等效於50mm嗎?
    攝影圈裡流傳著一句話,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攝影始於50mm,終於50mm。」坊間流傳,等效50mm是人眼的單眼視角,等效35mm差不多是人眼的雙眼視角。使用50mm鏡頭或者35mm鏡頭,能得到相對自然的視角和透視關係,能夠更快的練習構圖。
  • 變焦鏡頭好還是定焦鏡頭好?我們來對比見分曉
    我們常常討論我們要買定焦鏡頭好還是變焦鏡頭好呢?也有一些資深的攝影師給我們建議:當然必選定焦鏡頭了,定焦鏡頭畫質好;而有些攝影師又說:肯定變焦鏡頭,變焦鏡頭方便,多數情況下與定焦的畫質差別不大。這種定焦鏡頭好還是變焦鏡頭好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而且毫無疑問這種爭論還會繼續下去。
  • 自帶變焦功能,眨眼兩次就可放大物體的那種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部照像機,那麼,瞳孔就好比相機中可調節的光圈;角膜和晶狀體系統則組成了相機鏡頭;視網膜就是底片或者圖像傳感器 (CCD);而附著在晶狀體上的睫狀肌運動正是相機的機電控制系統。眾所周知,單眼相機的鏡頭分為定焦鏡頭和變焦鏡頭。變焦鏡頭焦距拉長,成像大、視野窄;焦距縮短,則成像小、視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