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物品大受歡迎,但一不小心,這些東西十分危險。1月5日,市民姜女士向記者反映,她的熱水袋在充電時爆裂,幸虧人躲在被窩裡。
電熱水袋充電時爆炸
「正在充電的熱水袋突然炸裂,如果當時旁邊有人,後果不堪設想。」姜女士告訴記者,5日21時許,她在床上用筆記本電腦上網,把熱水袋放在床頭柜上充電。加熱一段時間後,聽到熱水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緊接著「嘭」的一聲炸開了,裡面的褐色液體灑的到處都是。
好在發生「爆炸」時姜女士正裹著被子,要是熱水袋裡的褐色液體濺到臉上、眼睛裡,後果不敢想像。姜女士說,電熱水袋「爆炸」後,房間裡還有一股保險絲燒焦的味道。
姜女士的電熱水袋是去年散步時在一個地攤上買的,之前使用時都沒什麼問題。「都怪自己當時圖便宜,忽略了質量。還好人沒事,不然出事了都不知道找誰賠。」
多數市民不會判斷安全性
對於電熱水袋的安全問題,記者詢問了幾名市民,發現大家選購電熱水袋時對外觀、性價比、安全性各有看重,但是很少有消費者知道究竟如何辨別其安全性。正在挑選電熱水袋的塗女士告訴記者,雖然聽說過電熱水袋爆炸的事故,但她認為「那只是小概率事件」。
銷售人員介紹,一般小商店賣的都是「電極式」熱水袋,比較便宜,但沒貴的安全。而另一種熱水袋,市面上叫「電熱絲式」。它的發熱體摸起來體積很大,感覺像是圓弧形管子。由於不和液體直接接觸,線圈也由絕緣體和液體隔離開,就確保了安全。「電極式熱水袋內含有兩個金屬頭,即為正負兩個電極。電極通電後,溶液處於帶電狀態,電極式熱水袋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對溶液進行加熱。由於電極直接和液體接觸,又無溫控裝置,通電之後熱水袋膨脹得很大,容易發生爆炸。」
「兩者最好的辨別方式,就是用手摸一摸,電熱絲式熱水袋裡面是類似圓圈形狀的電熱絲,而且受熱面積平均,不像電極式那種熱的很集中。」該銷售人員補充道。
若被燙傷應立即用冷水衝洗並就醫
某醫院燒傷科周醫生介紹,被熱水袋燙傷分為兩種,一種是熱水袋開裂而被炸傷,另一種是低溫燙傷。「裝進熱水的熱水袋短時間接觸皮膚並不會讓人覺得有多燙,但是長時間接觸,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燙傷患者的皮膚表層甚至肌肉層。除了普通塑膠熱水袋,電熱毯、電取暖器都存在燙傷人的危險。」
周醫生表示,如果不慎被燙傷,要第一時間用冷水衝洗,用毛巾過水冷敷,並及時就醫。對於有人選擇塗牙膏、紫藥水等民間偏方來止痛。周醫生指出,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這些東西不但會影響醫生對燒燙傷深度的觀察和判斷,給診治造成困難,而且將牙膏等油性物質塗於燒燙傷創面,會增加創面感染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