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穿越到恐龍時代,第一感覺可能就是胸悶,因為那時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可沒有現在高。很多人誤以為遠古的時候氧氣含量很高,那隻對了一部分。事實上,古生代晚期的氧氣含量確實很高,濃度達到30%,所以孕育出古原蜓那樣的超級昆蟲。但是到了中生代,氧氣的含量可能陡然降低;到三疊紀和侏羅紀初期的時候,氧氣濃度可能只有現代的一半多一點,而且大氣中還有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呢!所以,你的感覺說不定會比高原反應還要糟一點。
蜥臀類恐龍之所以在晚三疊世和侏羅紀能夠獲得成功,很可能是因為它們演化出高效的低氧呼吸系統。至於我們,最好還是帶上氧氣瓶,或者去白堊紀吧,因為白堊紀晚期的氧氣水平已經接近現代了。
如果為了不帶氧氣瓶而選擇白堊紀,那麼你很可能會遇到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大哥。圖源:pixabay
當時,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還帶來另一個環境問題—溫室效應。中生代的氣溫可能非常炎熱,也許會讓人很容易中暑,持續的高溫將把我們趕向高緯度的地區,那裡會稍微涼爽一些。還有,因為大陸沒有完全分離,海洋的溼潤氣體無法吹到大陸深處,所以內陸很多地方也是非常乾旱的。另外,高緯度地區的黑夜時間比較長,因此我們的活動時間不會太長。
毫無疑問,我們會在恐龍時代觀察到千奇百怪的巨獸。雖然一些植食性恐龍的脾氣可能會很溫和,但其中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很可能會無視我們這樣的小不點。所以,我們要有自己讓路的覺悟,特別是面對一大波蜥腳類恐龍撲面而來的時候,免得被人家不小心踩死……當然,如果它們感覺到你的存在,也許會受到驚嚇而奔跑,這就更危險了。在它們跑過的時候,你還要遠離那擺來擺去的尾巴尖兒—這玩意兒甩動的速度可以接近音速,因此是十分危險的武器。
大部分大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的重要標誌就是那長到天際的脖子。圖源:pixabay
有些恐龍顯然並不適合交朋友,至少比當代大多數哺乳動物更不好相處。當代的哺乳動物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智力水平,能夠較好地處理與人類有關的狀況。至於恐龍,顯然它們的神經更大條一點,或者說更簡單粗暴。比如,外形有點類似當代犀牛的角龍,就屬於比較笨的。它們的脾氣可能更暴躁,也許是超大體型的「暴力男」;再加上它們的尖角,那就更具有殺傷力了。這也許會成為我們恐龍之旅的另一個主要危險。
肉食性恐龍由於沒有品嘗過人,所以可能不會把人類作為獵物。但是如果它們想嘗嘗鮮,那事情可就大了。這可比如今在非洲草原上對付猛獸難多了,步槍甚至是自動速射武器,也無法放倒一隻幾噸重的異特龍或暴龍,我們也許需要配備重武器或者肩扛式飛彈了。
為了安全,我們可能要躲在巨大而結實的封閉式交通工具中,裡面有氧氣和空調,這樣我們就能去更多地方。或許,飛在天上相對更安全一些,畢竟翼龍的飛行能力不太強。至於營地,一定要遠離大型獸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和甲龍類的聚集地,否則一旦爆發「獸潮」,我們這些探險的人就要完蛋了。
只是簡單地搭個帳篷過夜,那就不要想了。我們需要加固營地,比如建造籬笆、圍牆,外圍還應該挖溝。即便如此,中等大小的恐龍仍會對我們構成嚴重威脅。比如,長著鐮刀爪的食肉恐龍的一次攻擊,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野豬一樣的原角龍也很恐怖……去水源的時候要小心鱷類,這些鱷類可比今天的鱷強大和兇悍得多。
這類喜歡群居的原角龍,只是看起來有點可愛而已。圖源:維基百科
所以,去恐龍時代,那是貨真價實的大冒險,很多困難是我們面對當代動物時不可能遇到的,必須把遊玩的心態收起來。
以上內容摘自冉浩、許益鐫《電影裡的科學事兒》一書,已獲出版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