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喜歡歷史的朋友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名字:高句麗。由於這個地名被提到的次數多了,很多不怎麼關注歷史的人也聽過。
在韓國,很多人把自己視為高句麗的後代,仿佛高句麗就是一個闊親戚,引得韓國人現在都一直想和他攀上一點關係。他們的歷史,就像現在國內的架空小說,想像出一個王朝,關鍵是有些韓國人還信了。
就是這張地圖
一直以來,韓國在歷史問題上都抬不起頭來,而自己國家的歷史學家就像是一堆漿糊,連個朝韓內戰的死亡人數都統計不清楚。【這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這個死亡人數被改過n次】但是許多民間組織為了讓自己在歷史上可以有點說道的東西,畢竟是個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對自己的出身很是在乎。卻一直在弄巧成拙,直叫人好笑。小編的老師這樣取笑過這個民族,他說,韓國是政府不傻比,但是民眾傻比,日本是政府傻比,但是民眾不傻比。小編覺得有幾分道理,所以貼到這裡來。
下面咱們就來好好說說這個所謂的「高句麗」,首先這是我們現在一致認同的觀點: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源於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被認為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政權。
那麼,發源於中國吉林的高句麗怎麼就和韓國扯上關係了?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後來,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就是新羅,百濟和高句麗。現在韓國人所在的土地上就是原新羅國土。
現在高句麗(Gaogouli)王城文化遺址就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位於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蹟,是高句麗王朝的遺蹟。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在冷兵器時代,高句麗確實是一個不弱的地方王朝,但是,不管怎樣說,他都算不上強大。
至於,為什麼韓國人想和高句麗扯上關係,我想是因為據說,隋朝就是因為攻打高句麗而滅國的,唐朝也在高句麗上吃了虧。直到現在,韓國國內還有眾多歷史劇在講述著唐太宗李世民被高句麗打敗的電視劇,以至於唐朝丟了長江以北的國土。
至於李世民有沒有打敗仗,有沒有割地求和,小編這裡是在懶得說。就一句,高句麗亡於公元668年,在什麼朝代,不用多說。順便甩上一張地圖,這特麼才是唐朝。
翻遍三千七百年,才知當今世界殊。歡迎關注小編,一個三觀極正的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