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致力於「影響5億人茶生活」的茶道新生活平臺總部及「青鳥館」在廣州華南植物園正式啟用。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張黎明女士,廣東省茶葉收藏與鑑賞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棟先生,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黃波先生,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曹潘榮先生,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操君喜先生,亞太職業經理人協會常務副會長蔡敬聰先生,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主任陳名港先生,寶潔大中華區商務和需求預測總經理張莉女士,吳門琴派的傳承人、南京金陵刻經處的老桐先生和執教於華師的、執教於華南師範大學的文學博士周佩瑤女士以及潮州手拉壺老字號「源興號」第六代傳人吳晗等四十多位特邀嘉賓出席了啟用儀式。
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江用文先生、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吳曉力先生、臺灣著名茶人周渝先生以及英國杜倫大學人文地理學教授學科帶頭人Mike Crang先生也通過視頻為本次活動送上祝福。
在茶道新生活總部啟用儀式上, 「青鳥」 迎來了第一批知心人,他們來自茶行業、文化界、媒體等各個行業領域、與茶道新生活倡導的理念志同道合,因為各種原因相識,因為一杯茶而相聚這裡。作為啟動儀式的預熱環節,幾位重量級的嘉賓以演講的形式,情真意切地分享了「我的茶道新生活」,並為「青鳥」的啟用送上了真摯的祝福。
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張黎明女士講述了自己作為「茶二代」,在身為新中國第一代茶葉專家的父親的影響下轉戰茶行業並且為之奮鬥數十載的故事。張黎明女士認為茶道新生活團隊按照自己的方式,踏實去走訪和書寫每一個茶區,並且將茶葉知識和文化普及。她將茶道新生活出品的《茶源地理》系列叢書定義為「茶葉歷史人文和文化教科書」,深切地理解茶道新生活平臺所做的一切,從理念到內容到那一瓶土壤加一粒種子所詮釋的內容,並表示自己會永遠是茶道新生活的忠實讀者。
廣東省茶葉收藏與鑑賞協會常務副會長陳棟先生平實講述了自己從一個不懂茶的懵懂少年最終成為廣東茶學科的領頭人之一這樣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歷程。他表揚了《茶源地理》採寫團隊將行業內一些科學技術的知識用輕鬆的方式呈現,認為書中具有「文學的語言、社會的語言,不同的視角」,讀到文字,他感受到芬芳的氣息傳來,通過一片區域內獨特的氣候孕育出獨特的土壤,再由土壤長出的植被帶來特別的生態,又由生態傳遞給茶樹,沁入芽葉裡,形成獨特的茶,芬芳就從字裡行間、從一杯杯茶裡傳遞給讀者,陳棟先生說:「這就是土地的芬芳」。
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黃波先生回顧了廣東茶促會20年的歷程。他表示,茶道新生活團隊5年多時間都在堅持挖掘和表達歷史及當下的茶生活,與各方一起,共同推動茶產業。所以他給茶道新生活團隊送上祝願,希望能繼續帶動更多人獲得茶的滋養。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曹潘榮先生分享了他作為一個茶行業的教育者的感悟。他在讚嘆「青鳥」帶來美的驚喜,同時肯定了茶道新生活「影響5億人的茶生活」的理念,以及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所書寫的書籍,並建議茶道新生活這裡可以作為華農學生的實習基地,同時可以聯合展開其他更多緊密的互動和合作,共同促進茶文化的普及和教育。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陳名港主任從出版人的角度對於《茶源地理》提出了期望,要站在讀者的立場思考,讓讀者明明白白,讓更多人喝懂一杯茶。陳名港先生看到了過去6年茶道新生活所做的努力和付出,並動情地表達:「《茶源地理》,是我們做出版這麼多年遇到的最認真的一本書,吳垠也是我遇到的最認真執著的一個人……希望大家多幫助吳垠,幫助茶道新生活……」
作為一名茶葉科技工作者,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操君喜先生希望從產業前後以及消費者的鏈條上都能讓科技發揮作用,同時希望茶文化能夠通過更多的人去弘揚,通過茶道新生活的平臺,倡導更多人喝茶,進入大時代的茶生活,「讓不喝茶的人都喝茶」,這是他對茶道新生活平臺的勉勵。
廣東省職業經理人協會創會會長蔡敬聰先生,回憶十多年前與吳垠女士共同組織的「青鳥陽光助學行動」以及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的「青鳥種子」計劃的經歷。愛茶的他也分享自己的茶生活,,希望與茶道新生活一起把茶的美好帶到所到之處。
寶潔大中華區商務和需求預測總經理張莉女士講述了自己從喝咖啡到喝茶的轉變經歷。她十分認同茶道新生活提倡的「每日一刻,靜心品茗」的新生活運動,也加入了茶道新生活的特別會員,她說:因為吳垠主編的真誠、真實就如一杯乾淨的茶湯一樣打動她,所以她也倡導新生活運動,並成為茶道新生活的忠實粉絲和事業的支持者。
許多來不及趕到現場的重要嘉賓也通過視頻為活動送上了祝福。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先生基於自己的閱讀經驗認為《茶源地理》系列叢書是業界高質量的原創資料,深入茶區、茶源,並在調研過程中表現出對茶區土地濃厚的感情,對於茶區宣傳、茶葉區生態環境,茶葉人文和產業情況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他祝願茶道新生活「在新的起點上不忘初心,進一步加強茶知識的普及,茶文化的傳播,加強對茶區生態環境、人文、歷史和產業發展的調研和監督,讓更多人能知道我國茶區的發展。」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吳曉力先生讚揚茶道新生活團隊在傳播茶文化上做了很多出色而有效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茶、喝出中國茶的魅力,同時祝願團隊能獲得更豐碩的成果,還能與中國茶葉博物館有更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為促進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一起努力。
臺灣著名茶人周渝先生通過照片就發現了青鳥館的美,他表示:「悠美的湖面,還有一個傳統的石頭拱橋,這象徵著橋把你們帶向神州各地,也通向世界各方,把我們茶文化的精髓,把我們的美學、哲學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去。」,周渝老師希望青鳥空間能夠把幸福傳遞給世界,並最衷心地祝福茶道新生活越來越好。
英國杜倫大學人文地理學教授學科帶頭人Mike Crang先生認為《茶源地理》所做的事情是將茶與具體的地方連結起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茶是特別的元素,與中藥材、植物或是動物那些的不同,可以通過茶連結草木、農村和環境。所以他也呼籲更多的人去思考古老茶生活裡慢節奏的生活方式的意義,並逐步去尋回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鳥是什麼?在三毛的筆下,是開往幸福的大巴車,是象徵著幸福、卻對很多人來說遙不可及的夢;在梅特林克的傑作《青鳥》裡,平常的幸福。而茶道新生活的社長吳垠女士心中的青鳥,既是三毛的青鳥也是梅特林克的青鳥,積極而平實:是在自己的世界裡創造幸福,並且在可以影響的世界裡傳遞幸福。
北大國家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陳春花女士認為:中國最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是茶行業。中國有遠古留下的古老大樹,還有跟茶融合起來的傳統文化的基因,它是有基礎的。吳垠女士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因此,在這個基礎上,茶道新生活平臺一直在做三件事:
一是做獨立的、真實的,不帶一個字軟文的書寫原產地相關的原創內容,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讀者,旨在搭建一個知識的橋,把行業裡面的人、事、物,更多地分享給行業外的人,給讀者建立知識系統。
二是茶樣系統,茶道新生活今年跟中國茶葉協會共同建立茶樣標準,希望能夠把產區的基本風味在大眾中普及,地域間的差異能夠被消費者辨識,杜絕各種假冒茶,同時明白幾十元的茶和幾萬的茶之間的差別在哪。
三是提倡以茶為載體的東方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但不限於從前的小劇場茶會、正點茶會,以及如今倡導的「每日一刻,靜心品茗」的新生活運動,致力於「影響5億人茶生活」。
茶道新生活開啟「青鳥館」,這裡將成為茶道新生活團隊釋放心中的幸福青鳥的林子,也將成為每個到達「青鳥」的知心人追求幸福、安心片刻的茶生活空間,可以說,這就是大家的茶道新生活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