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說起《人間失格》中的金句,大家也許首先想到的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命,夢幻與死亡」這個主題,貫穿了太宰治一生的創作。他執意用美的文字,寫出唯美與枯萎和速朽之間的宿命般的關聯,並呈現出罕見的夢之質地。
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再適合不過了。
《人間失格》充滿人性陰暗、頹廢的消極面,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
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的一部作品,纖細的自傳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人生經歷和感悟巧妙的編排在了主人公大庭葉藏身上:
出生於一個豪華而粗鄙的家庭,一生中五次自殺,最終投水自盡,講述一個"充滿了頹廢的一生"。
在故事的前半段,有種「這個人自暴自棄,活該被厭惡」的觀感。他的太早熟、又太敏感了,一個小小的身軀帶著極大的負面情緒,如此死氣沉沉讓人聯想起日本民族自帶的病態印象。
可是太宰治在少年最後的成長中,又給予了我們正視這個社會的啟發,他在與朋友交談中說「你說的世人,不就是你自己嗎?」
大庭葉藏的一生,都與這「世間」息息相關。他童年不惜扮醜,來討好這「世間」,後期也為這「世間」的模糊而感到恐懼。
自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不斷沉淪。葉藏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最終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大庭葉藏悲觀消極的生活狀態,善良的你或許會同情他,憐憫他。那種游離在絕望和世界癲狂邊緣徘徊的病態,已經偏離了人性的軌道,活著的意義變成了偽裝、逃避、麻痺和毀滅。
他註定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把「活」當做是一種折磨,把「死」看成是一種解脫。或許他就是《人間失格》裡寫的這種人:「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
雖然《人間失格》充滿人性陰暗、頹廢的消極面,但是可怕的是代入感。讓你在經歷了類似的情景後,回到書中去感受他,就像和一個你過去的老朋友侃侃而談。
由於太了解人生,過於自知,反而使自己難以自處,世俗環境使他無法拒絕又無法融入……
從這本書裡不難看出太宰治的糾結,這本書在誕生之初就在文學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日本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正宗白鳥等認為《人間失格》是「塑造了不得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人物形象的傑作」。
小山清說「如果要從太宰治的作品中選一篇的話,我選《人間失格》」。
而柳田知常、大江健三郎等則認為這只不過是一部「令人不愉快的」、「自我陶醉」的作品。
許多人在徹底讀過這本書之後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慨,正如書裡面寫到的那句:「所謂世人,不就是你自己嗎?」
太宰治在這本書裡毫不避諱地寫出了人性的缺陷。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陰暗的、狡猾的、縝密的、痛苦的和悲傷的。那些在這本書中看到抱怨與牢騷的人其實都沒有讀懂它,這本書真正的目的是想引發人們對自己內心的思索和對人性的探討。只需37元,何樂而不為?
我們看到別人的絕望與悲觀,看到生活的最低點,反而會審視自己,積極生活,更加珍惜眼前。希望我們都不是書中的膽小鬼,希望我們勇敢的努力的活著。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