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海嘯」擊退了很多人,馬斯克是個例外。
美國時間11月24日,特斯拉(電動車)市值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讓創始人埃隆· 馬斯克(Elon Musk)的個人財富達到1360億美元,取代比爾·蓋茨(Bill Gates),成為全球第二富豪。
到了11月25日,特斯拉市值超過5400億美元。按照這個趨勢,馬斯克有可能在這個新冠困擾之年成為全球首富。
從「科技瘋子」變身富豪,馬斯克只用了一年。
光環之下
當時光回到今年年初,馬斯克在人們印象中還是如天才一般的「科技瘋子」,他的特斯拉電動車飽受爭議。
就在本月,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製造的運載火箭,將4名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
造火箭著實秀了一把航天肌肉,間接助推了他的特斯拉。
隨著特斯拉在二級市場表現出色,馬斯克的個人財富淨增長在今年突破1000億美元。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對500多名富豪的追蹤,馬斯克的增量最大。
馬斯克的財富快速增加,有一部分來自黑科技的吸金效應。
這種吸金效應,源自今年全面放大的全球經濟風險。基於此,投資人的避險情緒以及對資本回報率的要求,促使資本向穩妥領域遷移。
這時,適合講故事的科技公司,尤其是正在打造世界級的業務的公司,容易受到資本青睞,因為這樣的公司在未來幾年可能產生大量利潤。
當然,美股市場對特斯拉的態度褒貶不一,看空機構頗多。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特斯拉在這一段時間瘋狂上漲?僅僅是既有技術和未來暢想麼?
原來,有一個「神奇」的消息,激發了二級市場的買入欲望。
特斯拉近日宣布,將於今年12月加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在美股市場,「標準普爾500指數」舉足輕重,基本能反映美國經濟狀況。入選該指數的,90%都是成熟穩定的大公司。
基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本書,特斯拉在本周成了美股日均交易量最高的公司,股價隨之不斷飆升。
看來,除了黑科技外,馬斯克的財富猛增,可能離不開「資本運作」。
商業細胞
在美國,馬斯克被人稱為現實版鋼鐵俠,是一個創造奇蹟的人。這是稱讚其科技創新頭腦。
然而眾所周知,科技向商業的轉化是一道難關,諸多創新項目因不具備商業價值,在曇花一現後便消失在公眾視野。
馬斯克的項目為何能具備商業價值呢?
事實上,馬斯克深諳項目的商業邏輯。以特斯拉為例,馬斯克一直在嘗試降低電池的物料成本。此前,特斯拉電池由松下公司提供,但馬斯克認為松下電池成本比預期高了10-20%,於是建設了自己的電池工廠。
通常,電動車電池為單體稜柱形式,而特斯拉採用了串並聯組合形式,雖然降低了成本,卻造成了電池在一致和管理方面的挑戰。所幸,利用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大規模電池的管理技術問題得到解決。
在此方面,馬斯克顯示出商業驅動與技術整合頭腦。
之後的產能瓶頸突破,讓馬斯克盡顯資本思維。
因為美國工廠的產能問題,特斯拉在資本市場的故事並不完整。於是,馬斯克一直尋覓合適的海外生產基地。直到去年,馬斯克在我國上海建立了超級工廠,引起資本市場關注,股價開始猛漲。
更引人注目的是,馬斯克與上海方面籤署對賭協議。根據協議,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從2023年年底起,每年須納稅22.3億元!如不能達成這一條件,則必須歸還相應土地。同時,特斯拉還必須在未來5年在上海工廠投入人民幣140.8億元的資本支出。
雖然這是對賭協議,卻透露出「雙贏」意味。
馬斯克深知,我國將是特斯拉的未來主要市場。在華建廠,提振經濟、擴大就業、輸出產品,可以獲得在華品牌形象提升,進而得到更廣的渠道。
是否發現了端倪?特斯拉的兩輪股價提升,均由市場消息觸發。與其說是黑科技帶來財富轉移,不如說是看得見的「利」在引誘資本。
可能鮮有人注意,馬斯克主攻的專業是物理和經濟學專業,詩歌典型的商科男。
讀過馬斯克自傳的人知道,他從小就有較強的專注力,且酷愛讀書。
而且,馬斯克的童年過得很不幸福。首先,他的父親對他不好,在此方面公開的信息很少,馬斯克本人也不願提及,因此,當年他拼命從南非來到美國,只為和父親斷絕關係。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馬斯克早年的幸福感缺失,讓他練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後來的事業後,他習慣于衡量現實商業問題,絕不做異想天開之事。
他可不是「瘋子」,他是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