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嚴格意義上,《地球:神奇的一天》很難被稱為十年前BBC出品的紀錄片《地球》的續作,因為兩部電影本身在情節上並無關聯,但由於《地球》在十年收穫超過一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和超高口碑,《地球:神奇的一天》搭上這一趟順風車似乎也是合情合理。同時這部電影也是中英 2015 年籤訂的合拍協議框架下的第一部合拍電影,由 BBC 地球影業和 SMG 尚世影業共同出品。
如果曾經看過前作《地球》,或是同樣由BBC出品的《地球脈動》系列紀錄片,那麼對於BBC拍攝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的投入和專業想必不會陌生。不論是從高清攝影機升級到超高清的4K攝影這樣技術上的不斷升級,還是歷時多年橫跨幾十個國家的物力投入,都使得BBC的這一系列紀錄片成為了自然紀錄片的標杆,IMDB和豆瓣上近乎滿分的評分,也足以見得不論是什麼層次的觀眾,都會被那些精美畫面所折服。
這類自然紀錄片很難去談論它的劇情,因為它本身並不會按照一個既定的劇本去發展,當你的對象全是野生動物和植物時,更重要的在於如何從視覺上去呈現這些離現代城市人相當遙遠的景象。對於《地球:神奇的一天》來說,由於有BBC團隊的加入,這部紀錄片在畫面上幾乎無可指摘,同時中方團隊的加入,又讓其中增加不少中國觀眾的「老朋友」,試問當你坐在冷氣充足的電影院裡就能看到可愛的大熊貓時,這種體驗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地方。
《地球:神奇的一天》看上去也延續之前BBC自然紀錄片大投入的風格。宣傳稱整部作品歷時三年,跨越 22 個國家製作而成。但作為看過之前BBC這個系列的觀眾,這部電影中的一些素材似乎並非首次使用,特別是看過去年《地球脈動》第二季,就會發現不少素材都是出自這個系列。包括開場不久出現的小蜥蜴蛇口脫險的片段,去年甚至在國內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過,而這甚至不是唯一一段。儘管在之前的《地球》裡用有使用過《地球脈動》第一季的部分素材,但從新素材的數量上來看《地球:神奇的一天》明顯不如前作,雖然製作依舊精良但卻稍顯誠意不足。
同時BBC出品的這類紀錄片另一大亮點,便是與畫面配合度極高的配音,前作《地球》的配音便有著名的X教授派屈克·斯圖爾特。但顯然國內上映版本請到成龍來擔任配音,無疑是一大敗筆,希望藉助成龍的大牌地位來吸引觀眾無可厚非,但他蹩腳的普通話水平著實難堪大任,結合如今電影開場前他在中國夢宣傳片義正言辭的出鏡,美好地自然風光突然多了一絲莫名的正能量違和感太強。同時被稱之為嚴歌苓所創作的臺詞,也過於低幼和具有刻意賣萌之嫌。不知道正式公映之後是否會有英文配音版排片,如果有切記要選擇英文原版。
去年由陸川導演,迪士尼出品的《我們誕生在中國》票房不俗,相信讓人看到了國內觀眾對於這類作品的接受度正在日益提高。同時這類作品除了滿足城市觀眾的獵奇之外,更大的意義無疑是喚起人類對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但《地球:神奇的一天》有些過於刻意的做法和強烈的投機味道,顯然與這類作品良善的出發點背道而馳,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始終創作不出真正的好作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