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團體在默默地為開發區農牧民群眾奉獻著:夏日,或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或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冬夜,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們日復一日,晝夜不停地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他們眼觀風雨變化,耳聽雷電轟鳴,身驗寒暑交替,心中卻始終懷揣著萬家燈火下人間的冷暖,即使生命如流星般地逝去,也要讓自己的人生折射出璀璨絢麗的光彩。這就是孿井灘氣象站的氣象人!他們默默無聞的立足在氣象崗位上,揮灑著自己的熱情,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一代一代傳承著氣象精神。
孿井灘氣象站成立於1960年,成立之初的氣象站觀測條件十分簡陋,自參加工作就在孿井灘氣象站的老一輩觀測員王雲霞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第一次畜牧氣象研究。
孿井灘氣象站工作人員 王雲霞
建站初期的時候,氣象站的艱苦程度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不光條件簡陋,而且所負責測量的溫壓溼、風向風速、地溫這些所有觀測要素,包括雨量都是需要我們人工測量得到。牧氣、生態業務更是需要騎著摩託車到30公裡以外的美人山去觀測,同時還得克服搓板路的顛簸。
就在這「沙海茫茫不見邊,黃風漫漫不見天,炎熱乾燥少雨雪,飛禽走獸難看見」的工作環境下,老一輩氣象人一次次地成功預報並監測著災害性天氣,為降低人民財產損失做出了重要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孿井灘氣象站作為全盟唯一的國家農業氣象一級站,它承擔地面氣象觀測、農牧業氣象監測、氣候生態環境監測、土壤溼度監測等,以及公共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氣象災害防禦等氣象業務。多年來,孿井灘氣象業務錯情率保持在0.0‰,報表合格率100%,各項工作居全盟乃至全區的先進行列。2013年獲得「內蒙古氣象部門廉政文化示範單位稱號」,2019年獲的「內蒙古自治區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以來,有4人獲得全國優秀測報員稱號,12人獲全區優秀測報員稱號。
時光如梭,匆匆十幾年一晃而過,隨著地面高空氣象觀測業務一體化業務運行以來,孿井灘氣象站的發展實現了飛躍,大大減輕了地面觀測人員的勞動量,寒冷漆黑的夜,再也不用跑到觀測場去觀測了。
孿井灘氣象站站長 劉建文
我們這一代的氣象人跟老一輩的氣象人相比好多了,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生活條件以及外出的觀測條件,都有了極大的提升,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我們氣象事業也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我們的觀測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變。
如今的孿井灘氣象站,應用著精準的天氣模式和氣象要素實時監測系統,還有視角更為廣闊的衛星、雷達資料。藉助著氣象科技力量,分析天氣形勢,更加精準和迅速的作出預報;氣象觀測資料手段從以人工觀測為主轉為了以自動觀測資料為正式記錄,完成了氣象觀測的華麗轉身,從人工時代向自動化觀測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氣象技術革新和發布渠道拓展,不僅提高了氣象服務質量,同時孿井灘氣象站充分發揮氣象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職能和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實時氣象數據服務。
塔日阿圖嘎查農民 王興兵
我們現在都按時關注天氣預報,感覺它特別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都挺有幫助的。
近年來,孿井灘氣象站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目標,持續優化農業氣象服務模式,加強氣象現代化、規範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建設,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精準安排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氣象力量。
每一天,他們都用清澈的眼睛關注著風雲變幻,精確觀測出重要數據,為開發區的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就是這樣一群在孿井灘觀天守望的氣象人,與雷雨為伴,同飛雪共舞,用一顆顆追求卓越的心,讓平凡的工作變得不凡。他們用堅韌無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動詮釋了「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
來源: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媒體中心 楊歡 李雅蓉
編輯: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媒體中心 蘇龍嘎
審核:黨群工作部 曹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