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應是相互制衡、相互制約的,不能一家或一人說了算,採購的各個環節由不同部門分開管理,形成一套權責分明的立體監督機制,是杜絕採購腐敗的有力抓手。」日前,海軍工程大學採購室主任張寶宇向
政府採購信息報/網記者介紹了該校在
政府採購內控管理方面的一些經驗做法。那麼,海軍工程大學的「立體監督機制」是怎樣的,他們又是如何抓內控管理的呢?
海軍工程大學
張寶宇介紹說,該校把立體監督機制定義為「大內控」和「小內控」。「大內控」是整個學校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小內控」為採購室內部各個採購員之間的相互制約。他認為,「大內控」對於一個項目來說,主要包括「買什麼、找誰買、怎麼買、誰來評、誰來驗」等五個重點核心環節,這些環節確保沒有問題,那這個項目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張寶宇進一步解釋說,所謂「買什麼」就是需求情況。首先由需求單位(院系)來提出,事業部門(學校機關)審核,教保處項目會邀請裝備經濟管理系審價專家來覆審,工程項目會邀請第三方公司來做標底。「找誰買」是供應商選取情況。一般是公開招標或者公開詢價,面向社會遴選供應商。如果是單一來源,由採購管理部門報學校首長來審批。
關於「怎麼買」是指採購文件情況。主要由學校採購室項目負責人來起草,按照軍委採購局模板來編,大的原則不能突破,比如價格分的區間、價格分計算方法採用低價優先法,但具體打分條款要和需求單位來探討。基本原則是在不違反規定的前提下,儘可能地聽取需求單位的意見。採用
綜合評分法的項目採購文件都會組織文件評審,由專家把關。文件做好後,由需求部門、事業部門、採購部門和財務部門審批,並報紀檢部門備案。
海軍工程大學工作平臺
而關於「誰來評」是抽取的,開標前一個小時才知道專家是誰?專家由學校警通勤務連安排戰士專門接送,而且專家的手機是在戰士接到現場的第一時間就上交,專家沒有機會與外界接觸。「誰來驗」是驗收問題。目前,學校採購室沒有參與驗收,是需求單位和事業部門直接把驗收報告交採購室。因為這個環節問題較多,所以誰的權利,誰來負責。
據介紹,今年上半年,海軍工程大學還印發了《海軍工程大學物資工程服務和科研採購紀檢監督辦法》,紀檢部門全程監督所有環節,包括專家抽取、專家接送、開標過程、評標過程等,個別重大項目由紀檢部門在全校範圍內抽取教員負責專家抽取、聯繫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各項工作的時間節點,以及承擔的職責。機關和中心項目由紀檢監察處來監督,各院系項目由各單位紀委來監督。採購的各個環節,各管一攤,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哪位負責人承擔責任。
張寶宇告訴記者,「小內控」指的是學校採購室內部管控。目前各採購機構運行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按照項目「橫向切」。例如,某單位採購一處負責信息化項目採購,採購二處負責被裝採購。這樣做的好處是項目負責人對整個項目非常熟悉,便於工作開展。壞處是一個人負責全程,缺乏監督,可能會有漏洞。二是按照工作「縱向切」。例如,也有些單位採購一處負責採購文件編寫,採購二處負責合同及驗收,採購三處負責會務組織。這樣的好處是分段負責,不讓一家說了算,有利於互相監督。壞處是沒有一個人對項目特別熟悉,可能會造成工作的斷檔,導致採購效率不高。
「我們採取的模式是橫向和縱向相結合。採購室
集中採購部門一共8個人,每個人都是項目負責人,從接到項目到最後支付通知由1人負責,並作為這個項目的主要責任人。同時每個人都有一項工作職責,協助項目負責人辦理中間業務,為這個環節的第二責任人。」張寶宇拿他們內部舉例來說:集採部門主管是周曼,她自己既是項目負責人,又是採購文件的審核人;黃燁負責計劃匯總和分配,吳菜芳負責合同審核等等,讓每一項關鍵環節都有兩個人負責把關,既做到了熟悉項目提高效率,又做到了相互監督,而且專業把關這位採購員,長期辦理一項工作,又能做到相對專業化。
海軍工程大學開標室
此外,採購綜合業務平臺裡有一個模塊為採購過程管理系統。這個系統的目標就是實現「大內控」和「小內控」的電子化、信息化,任何單位、任何人的決策都在系統裡留下痕跡,實現硬約束。實現對歷史採購過程、結果的追溯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