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漠中的一種植物,素有「沙漠人參」美譽,市場200元一斤

2020-12-06 農民的小幫手

朋友發了一個朋友圈,定位地址在阿拉善,手裡拿了一種開紫花、類似人參的東西,說是素有「沙漠人參」美譽,引起了好奇心,於是上網查了一下,這種被稱為「沙漠人參」的植物,原來學名叫蓯蓉,又名大芸。

不過提起蓯蓉,可能還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但是提起梭梭樹,估計大部分朋友都知道,就是支付寶收能量置換的那個梭梭樹,而在梭梭樹的根部,就寄生著肉蓯蓉,這樣一解釋,相對就比較明了了。

肉蓯蓉在我國比較稀少,主要生長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腹地區,相比大多數植物來說,是一種比較珍惜的野生草本植物,既然生長在沙漠中,它的生存能力相對較強,在零下20度,到50度之間,都能生長,並且耐旱性較強,沙漠中常年乾旱少雨,可以體現它極強的生存能力,另外,還有一個特性,數十年不出地面也能夠存活,不得不感慨,植物的魅力之大。

肉蓯蓉從外觀來看,呈黃褐色,因為全株無葉綠素,上部開紫色的花,下面是白色,葉片較小,鱗片狀,相信大家從圖中也可以大概辨別。

既然肉蓯蓉被譽為「沙漠人參」,那麼其營養價值必定很高,畢竟能和人參媲美,自身也不差,它肉質肥大,含脂量高,從藥用價值上來說,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藥,據《本草綱目》記載,「「味甘,微溫,無毒,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同時,對於腰膝酸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作用。

查看目前市面上肉蓯蓉的價格,整體來看不便宜,如下圖,一斤賣到了199元,關於這麼高的價格,有人說太高了,有人說價格還行,畢竟生長環境惡劣,數量稀少,同時,在這種高價的情況下,有人不禁想問,可以人工種植嗎?

目前來說,人工大面積種植肉蓯蓉的難度較大,其一,生長環境的問題,其二,種植成本的問題,其三,種植區域的問題,其四,成熟時間的問題,從多方面綜合來看,想個人大面積種植,目前不太現實。

不過也要和大家提個醒,由於肉蓯蓉主要生長在沙漠中,具有一定的改良沙漠的作用,所以個人不要私自去採摘,不能破壞當地的環境,如果只是看重了它的高價值,而去破壞當地的壞境,沙漠化加重,也是一種違法的行為。

關於肉蓯蓉,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見到過,你知道它就是「沙漠人參」嗎?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阿拉善之春:揭開埋在沙漠中的資本秘密
    顧地科技在阿拉善英雄會中的投資及併購重組事宜,仍有待監管部門進一步調查。顧地科技的身影尚未淡去,一家做大數據的公司中電智雲控股有限公司入局。這家註冊資本只有1.6億元且實際到位資金只有5500萬元的公司,如何幫助阿拉善左旗(記者註:阿拉善盟下設左旗、右旗,旗大致與內地的縣相當,左旗位於東側,左右旗的主要區域均為沙漠)化解在該項目中可能存在的至少十幾億元代建債務問題,需要進一步觀察。
  • 人參咱都聽過,那「沙漠人參」您知道嗎?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沙漠人參」。這可真是個寶貝。肉蓯蓉,又叫做疆芸、寸芸、蓯蓉、查幹告亞(蒙語),屬於瀕危的一種植被。是一種高大草本,高40-160釐米,大部分在地下生長。花期大概在5-6月,果期在6-8月。
  • 這種寄生植物肉人參,生長在沙漠裡,人們卻像找黃金一樣找它
    荒漠之寶肉蓯蓉是一個多年生、依靠寄生生活的草本植物,主要遍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的新疆等省區的阿拉善高原、塔裡木盆地東部、哈順戈壁和準噶爾盆地等。肉蓯蓉的長相很奇異。塊根基生。肉蓯蓉不可以單獨生活,只有寄生於一種稱為梭梭的花草根上,靠汲取梭梭體內的能量為生。肉蓯蓉花種在荒漠中四處飄蕩,在地下但凡碰到能寄生的對象,則會緊緊抓住。花種發芽時,寄生根使侵入寄主梭梭根的維管束,首先形成塊莖,接著從肉瘤上長出至很多條莖稈莖。開花結果後舊的莖即腐爛死掉,新的莖又從肉瘤上發出,因而肉蓯蓉的肉瘤有營養繁衍與不斷地更新的功用。
  • 它植物界中發芽最快的植物,還培育了「沙漠人參」
    梭梭樹屬藜科植物,為超旱生小喬木,呈高大灌木狀,植株高度一般在1-4 m,個別植株可高達8-10 m,又稱鹽木、瑣瑣樹。是徵服沙漠的先鋒。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無邊無際的戈壁大沙漠被烤得滾燙,這時只有迎著熱風頑強挺立的梭梭樹叢,才給沙漠帶來了生命的活力。
  • 有一種浩瀚的美麗叫阿拉善沙漠!
    阿拉善盟境內的巴丹吉林、騰格里與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統稱阿拉善沙漠。阿拉善沙漠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沙漠世界地質公園,是目前全球唯一系統而完整展示風力地質作用過程和以沙漠地質遺蹟為主體的世界地質公園。阿拉善沙漠地質遺蹟類型豐富,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獨特。沙漠裡的湖泊、馬蓮花、胡楊、駱駝、羊群、水鳥,更是給茫茫大漠帶來無限生機。
  • 常見於沙漠邊緣,根長2米,一斤15元價值極高,卻飽受採挖爭議
    沙漠的中心地帶可以說是寸草不生,但防止沙漠擴大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對於沙漠邊緣的植物,要進行有效的保護。防止地上的各種野草被牛羊吃光,也要防止一些樹木被人為的砍伐,可以說防護是非常有必要的。保護沙漠化,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不少人付出了艱辛的勞作。不過在沙漠邊緣地區,卻有不少的植被卻還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 阿拉善沙漠有奇石,代表永不凋零的愛情,看到一定要撿起來!
    還有一個地方的沙漠比較出名,不過大家熟知它並不是因為那裡有什麼奇特,而是因為國內的一個公司。在阿里巴巴旗下,國內大型的支付平臺--支付寶,為了支持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特意與阿拉善地區合作,在網上推出了一個種樹活動,也因此,阿拉善沙漠開始走入人們的視線。
  • 被譽為「魔法藥」的肉蓉,在沙漠被瘋狂挖掘,現在變成瀕危植物!
    被譽為「魔法藥」的肉蓉,在沙漠被瘋狂挖掘,現在變成瀕危植物!我們國家地大物博,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大部分生長在肥沃的土地上。而沙漠、高原、鹽鹼地和其它地方,植物生長的地方很少。所以,只要植物在這些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它們就一直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 2014阿拉善英雄會在騰格里沙漠落幕
    原標題:2014阿拉善英雄會在騰格里沙漠落幕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6日體育專電(記者邵琨 吳俊寬)為期6天的越野e族2014阿拉善英雄會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境內的騰格里沙漠落幕。   本屆英雄會成功進行了第九屆T3沙漠挑戰賽、汽車攀巖賽、沙漠汽車競速賽等系列賽事,以及沙漠發展論壇、沙漠集體婚禮、超級改裝秀、夢想車展、越野e族公益基金義賣、房車露營大會、沙漠秘境穿越等活動。據當地政府介紹,共有來自全國各地5萬餘臺車,8萬餘人參與了這次活動。   中國汽聯副主席陳學眾說,英雄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賽車運動的發展。
  • 「預告」央視《探索發現》呈現阿拉善右旗「沙漠、巖畫、駱駝」三...
    CCTV-10科教頻道(廣電用戶151頻道,移動、聯通網絡電視用戶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將於12月13日至15日每晚21:30分播出三集紀錄片《塞上胡楊》,該片分別介紹了阿拉善右旗駱駝產業發展、曼德拉山巖畫保護、巴丹吉林沙漠旅遊資源等,從不同視角呈現了阿拉善右旗獨有的「沙漠、巖畫
  • 「最強」勞斯萊斯挑戰阿拉善,沙漠中狂奔,誰看了不服?
    每到秋冬季節,不少越野車的愛好者驅車來到阿拉善地區,在沙漠裡舉行賽跑或開豪車。這一年阿拉善沙漠天氣有點冷,但還是有不少車主開著自己的寶貝車過來參賽。這些車中的一個是北京車主,他駕駛一輛勞斯萊斯 Courian在阿拉善沙漠上亮相,這輛車售價超過6百萬,被稱為史上最貴 SUV。看到庫裡南邊有一輛沙漠挑戰車,許多人並不看好,以為車主只是為了炫富。
  • 李時珍稱它為「千年不老草」,曾賣到上千元一斤,真有那麼神奇?
    由於梭梭根系發達,主根彎曲下伸,具有抗旱、耐高溫、耐鹽鹼、耐風蝕、耐寒等諸多特性,因此是一種極其重要的防風固沙植物,現如今被廣泛的種植物我國沙漠及半沙漠地區,用於改善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而因其這一重要的用處,也被人們美譽為「沙漠衛士」。
  • 「內蒙古味道•阿拉善斑斕14味」在額濟納旗發布
    「內蒙古味道」宣傳推廣活動是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高質量發展旅遊業」要求,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旅遊「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延展深化,挖掘內蒙古飲食文化,整理和提煉內蒙古美食的重要活動,是自治區文化旅遊與美食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創新探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內蒙古味道·阿拉善斑斕14味都有哪些美食吧!1.阿拉善烤全羊烤全羊有蒙餐之尊的美譽。
  • 中國十大稀有植物藥材,看看你認識幾種?
    2、藏紅花 藏紅花,中藥材名,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花柱的上部及柱頭。藏紅花自身非常嬌貴,它對生長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土壤的是肥沃的沙子,而且不能有積水,最適宜的溫度是2到19度。全株花卉可使用的只有三根雌蕊,而且有效成分僅佔花蕊上的1/3處,200朵花才能採摘到一克重的藏紅花,而且在市場上的存貨也不多,為罕見藥材。
  • 《鯨魚噴水》阿拉善沙漠漆美石欣賞
    阿拉善沙漠漆是戈壁石的一個品種,它是中國的特有石種。它屬於地表奇石,存世數量稀少,這塊沙漠漆象形為鯨魚,形意生韻,造型獨特。鯨魚噴水這個漆是阿拉善沙漠漆最正宗的蟹黃色沙漠漆,大家一定很好奇,這麼美的漆是怎麼形成的。
  • 【致敬警察節】阿拉善公安版《沙漠駱駝》,唱給你聽!
    【致敬警察節】阿拉善公安版《沙漠駱駝》,唱給你聽!一路坎坷 昂首奏高歌當代駱駝 心繫群眾志存高遠 從警獻終生我是警察深藍色的警服鑄造了我忠誠的品格閃閃耀眼的警徽寫滿了我執著的誓言我們是警察我們是沙漠中的
  • 全國土地日|阿拉善沙漠大改造!這兒有你種的梭梭樹嗎?
    它就是 阿拉善▲阿拉善世界沙漠地質公園核心區——巴丹吉林沙漠(攝影/納仁)綠帶鎖黃龍「風起額濟納,沙落北京城。」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阿拉善,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一直被視為國內沙塵來源地之一,也是沙塵進入祖國腹地的主要路徑。全盟2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93%的地表為沙漠和戈壁,乾旱缺水、植被稀疏、風大沙多、生態環境脆弱,就是阿拉善的標籤。
  • 阿拉善:擁有全球唯一一座以沙漠為主題的世界地質公園
    在內蒙古,阿拉善可能是存在感最低的盟市了;當然,在全國就更是籍籍無名了。雖然名氣小,但阿拉善的旅遊資源卻十分豐富,這一點從其名字的含義即可知曉。阿拉善的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可見必是一個色彩豐富的地方。
  • 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空+地」生命大救援!
    中國警察網訊  10月5日,一名越野愛好男子被困阿拉善右旗境內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內蒙古警方和甘肅空中救援力量第一時間緊急構架「空+地」救援網,地面警民聯合救援力量沙漠腹地「白+黑」千裡尋蹤,專業救援直升機往返千餘公裡飛越展開空中生命救援,被困人員最終得以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成功施救,目前傷員生命體徵穩定。
  • 生長在白蟻窩裡,一斤上千元,號稱「菌中人參」,真有那麼神奇?
    白蟻的名聲雖然一直不太好,但有時候又不得不保護它,因為它在自然生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白蟻會咀嚼落葉和枯木,控制它們的數量,並讓枯枝敗葉裡的營養物質重回生態系統,成為其他植物、昆蟲和動物的養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