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創意思維者和理論家,Ne(即NP們)和Ni(即NJ們)互相尊重欣賞已久,因為他們對抽象的共同興趣,而互相吸引成為朋友或戀人。外傾直覺Ne,開放又好奇,總是隨時準備著探索,吸收新鮮的概念;內傾直覺Ni,帶著他們精化的理論,總是隨時準備著供應信息。而接下來呈現的則是一種相對來說可預測的模式,即Ne和Ni類型的互動模式,這個模式在他們經歷直覺力量的最高點與源自外傾與內傾不同方向性的沮喪而產生。
當Ni和Ne第一次會面的時候,通常會感覺到強烈的兼容性。Ni類型的人是名副其實的知識源,他們的學識如此深厚,甚至於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底線在哪裡(如果底線的確存在的話)。作為一個精力保守人士,他們常常會埋伏以待,寄希望於好奇的靈魂能發現他們,急迫地打翻船等待救援。而當Ne拎著桶來到時,這一開始兩人之間的互動就充滿著能量和激動,兩人互相鼓勵著對方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多虧了他們的創意思維才能Ne類型的人與其他的類型救援者有所不同,通常比其他感覺類型的人(S)更加會懷疑,感覺類型的人主要會受自己處於劣勢的直覺的影響。而Ne類型的人則是問恰如其分問題的大師,同時也在行比較,對比競爭理論。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更高層面上欣賞Ni的理論,比如這就要比感覺者粗略的接受更高一層。內傾的直覺者很容易就會感知到這一來自外傾直覺者的真誠的興趣,而作為回報他們推心置腹地道出自己的見解。只要Ni能夠通過提供新信息給Ne來吸引他們的興趣,那兩者之間的互動就能夠朝正面的方向前進,雙方共勉互補(通常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即Ne問出問題,Ni提供答案)。這種情況可以無限下去直到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發生:1)Ne問出了一個Ni無法回答的問題。或者2)Ni持續挖掘一個理論過於深入,Ne覺得無聊或失去了興趣。有趣的是,任何一種情況的發生都會讓雙方大吃一驚,即使你會想直覺主導的人應該會預見到。在這些情況下,直覺的預見性似乎不是投射力量的對手(power of projection)。在第一個情況中,Ne通常不太願意等候Ni需要的那麼久時間,因為Ni精化自己答案到符合自己嚴格的標準為止。Ni類型的人,感覺如果他們沒有找到那個最終的答案那還不如不給任何答案。他們很有可能不情願給出一個未通過自己Ni系統考核的答案。這種處理方法通常會使Ne無法理解,為什麼Ni不依據自己的直覺簡單地給出一個前景理論,這樣他們就可以辯論從而有可能找到答案。這種方式,當然,與Ni代表的一切相違背。Ni認為沒有一個自己堅信的答案就根本沒有任何必要參與一個修辭式的辯論。再者,因為Ni類型的人不喜於通過團體思維來尋求答案,而寧可通過自己內心的精化中心深入地研究。Ni類型的人在被迫考慮一個並非源於自己的答案時會冒著被認為不真誠的風險。同樣的,Ni類型可能脫離出一個修辭式的辯論(通常在Ne類型的團體之中可見),因為一個他們自己還未完全獨立探索的話題,所以他們沒有還沒有任何看法。不能為此話題做出任何貢獻,那就很可能會沒有安全感,結果就會是Ni類型的人退出討論(內向的撤離inward retreat),最終離開Ne類型的人。以上描述的另一種情況涉及到了Ni造成的不和諧,因為他們傾向於在一個理論或話題上徘徊過久而這一點與Ne傾向的多樣性相違背。Ni可能會認為深度和細節對他們理論的補充是關鍵所在,那麼也應該會同樣吸引Ne類型。顯然,Ni還相當享受相關細節,不管是在解決難題之前的,還是之後的,他們有著數不盡的例子,卻沒注意到Ne的注意力早就不在此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總體來說Ni不會再籃子裡藏超過一個金蛋。當然"金「是這裡的關鍵詞;Ni缺乏的量以質來補。但是這點常常會在外傾直覺者的名言「所有的想法都是平等」(或者更準確地說,「所有的想法 - 至少一開始 - 值得同等對待」)中失去價值,因此可能會錯失Ni見解中著重的莊嚴性。總體來說,Ne會避免被一個理論限制住或只致力於一個理論,他們覺得這最終會阻礙外傾直覺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另外,Ne察覺到有太多的理論知識需要探索(而沒有足夠的時間),所以儘量避免重複而妨礙到前進。因此,Ne型人的通常做法是先概覽;一旦發覺有要點的理論,就會焦急地轉移到下一個概念。這可能就意味著,他們會不耐煩地跳到新的問題中去,也許甚至轉變整個話題,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編織一個網絡,將迥然不同的哲學統一成一個理論。然而,Ni類型的人會對此有所困惑,他們相信自己已經將統一的理論交了出來 - 一個能終結所有理論的理論!如果Ne並未(如Ni所期望的那樣)否認其他的理論,而且當場以忠誠弟子的身份熱情地擁護著Ni教條的話,通常這時便是衝突的開始。更糟的是,Ni類型會因為由衷地困惑Ne怎麼可能不願意對他的理論進行承諾,而抱著自己的解釋不夠清楚,如果自己能多解釋一點Ne自然會回心轉意的想法重複概念。而屆時,當然,Ne的耐心已經消磨殆盡了,基本上Ni是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轉變」Ne的信仰了。感覺受到約束的Ne,可能會選擇繼續前進到一個能進行更多探索性對話的地方。令Ni費解的是,即使Ne看起來被Ni想法迷住了,甚至一開始表現出高度的狂熱,而Ne天性中就缺乏Ni那種理論的持久力;Ne的注意力轉瞬即逝。這會讓Ni不知所措,因為他本性會期待著那與自己展現出的內傾直覺相同的洞察力與宗教式的投入。結果Ni可能會覺得自己被背叛了,就好像Ne犯了對知識和形上學的不忠罪一般。Ni窮其終身小心翼翼地製作精煉自己的理論框架,驚恐地發現Ne就像一個不知情的顧客那樣,一口喝乾價值2000美金的勃艮第紅酒,根本沒意識到(更不要說品嘗)Ni提供的是什麼。在Ne道謝之前,就已經在尋找下一瓶陳年佳釀了(或者至少在Ni看來是這樣),由於一旦Ne收集到了「基本」的概念,他就會動身尋找下一個主意或理論。畢竟,要是不嘗嘗別的酒,Ne怎麼才能確認這種就是最好的呢?對於Ne來說,最開始接觸到Ni的哲學時感覺到什麼都是新鮮的(因為很有可能這是Ne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理論)。這種新鮮的表象暗示著Ni就像Ne一樣是對於新理論和其他的新概念的探索是採取開放態度的。請試想Ne得知Ni唯一採取開放態度的理論是自己的理論時的驚訝,而且Ni在聽到Ne的新概念之後,根本就不會像Ne那樣急迫地願意考慮。這樣就導致Ne一再重複:「你真是思想保守」或者「你根本就是害怕競爭理論的威脅!」還有另外一些指責可能包括責難Ni的教條和虛偽,在洋洋灑灑發表完自己的意見之後卻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然而,通常來說,兩類人所需要的僅僅是一些空間和時間讓雙方根據各自的功能棧上做一些功課,考慮對方的類型不同以及他們的哲學。Ne不能期望Ni像Ne一樣對一個新理論表現出開放態度,Ni也不期待Ne對Ni的理論表現出忠誠或者「封閉性」。然而,隨著Ni繼續發展(雖然慢了點),他會調整完善自己的理論框架,將自己潛意識的Se經歷中萃取的信息列入其中。換句話來說,如果Ne提出理論中有一個有分量的話,Ni認為自己最終會「發現」並且合併到現存的Ni理論中去 - 這種採納一個理論的方式比起僅僅從外部接受它對Ni來說更加真實可靠。本質上來說對於Ne也是一樣的,除了他們一開始就有意識地收集儘可能多的競爭理論,這樣他們就能用剩下的功能棧來加工,Si和其他判斷功能。如果Ni理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個理論也是經過時間和經驗檢驗的。如果Ni能夠欣賞Ne對於探索的需要,相信Ne會在品嘗了成百上千的陳年佳釀之後回頭,最終意識到他在Ni見解中找到真正特別的東西,那麼一段互相尊重和令人享受的關係就能開始。相同的,如果Ne用他的開放性來理解Ni不能夠輕易地從外部接受一個新理論的艱難處境,並相信Ni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見解並學習對新經歷的開放,這樣他的理論化最終能變得「包羅萬象」,那麼這兩類人便可以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路上持續地分享一種特別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