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有人都堅信魚兒離不開水,離了水魚兒哪能活得了!近日來,水產品無水保活技術相關報導打破了我們自古以來所堅信的「真理」。魚可以離開水存活72個小時,這是真的嗎?是怎麼做到的?今天,新時報記者走進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場為您揭秘。
●為啥發明這項技術?
近年來,我國漁業發展迅猛,特別是水產養殖產量逐年增加,國內活魚運輸市場龐大。可是,由於時空差異、保活技術工藝、運輸裝備欠缺、智能信息化落後、供應鏈管理不協調等原因,導致南魚北調,北魚南運,海魚運輸難等問題隨之產生,從而大大限制了水產品活體銷售市場的發展。
目前,活魚運輸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有水運輸,但由於活魚運輸過程中需要攜載大量水,成本很大,同時,在路途中,水箱裡的魚互相碰撞,到了目的地後成活率不高。為了提高成活率降低成本,商家為謀取最大利益,不適當採用化學麻醉藥對魚體先進行麻醉後運輸。雖然該方法既提高了成活率,又降低了成本,但是顯著地存在安全隱患問題,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威脅。
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品控部部長張長峰介紹,為解決上述魚類保活運輸問題,有必要研究一種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保活運輸方法。
●怎麼能做到讓魚離開水又能活得好好的?
水產品無水保活物流技術是通過冷馴化、天然植物源誘導休眠劑等方式促使各種水產品進入休眠狀態,利用溫控、氣調處理進行無水保活運輸,到達目的地時,以梯度升溫「喚醒」方式解除休眠。依靠冷馴化「喚醒」裝備、天然植物源誘導休眠劑產品、智能無水運輸車、配送箱、運輸盒等裝備完成,從而實現水產品無水運輸新模式。
●這項技術如何操作?
第一步:活魚運輸前暫養
先將無病健康的活魚放入暫養池或暫養桶中,開啟空氣壓縮機對水中進行充氧,並把水溫調節到這些魚兒最佳生活的溫度,保持水環境的清潔並開啟水循環過濾設備,停食暫養24~48 h。這個步驟,應該稱為休眠前的準備。
第二步:活魚冷馴化休眠
將準備好的活魚按照一定的降溫速度進行緩慢降溫,直到魚存活的臨界溫度點 。在緩慢降溫的過程中,通入一定配比的氮氧、二氧化碳等混合氣體,一段時間後,活魚失去平衡,且呼吸頻率明顯降低,處於靜止狀態。這個時候,魚兒就進入休眠狀態了。
在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究室,諸如中華鱘、三文魚一類的不易通過物理梯度降溫冷馴化休眠的魚類,將通過植物源休眠劑誘導休眠和微高壓輔助休眠。
第三步:壓力結合氣調包裝
將處於休眠狀態的活魚移入到耐壓保活運輸桶或耐壓容器中,充入氦氣和氧氣混合氣體,敞開蓋使桶內或容器內空氣排盡,然後密封保活運輸桶或容器,繼續充入氦氧混合氣體保持一定壓力停止充氣,這樣包裝就完成了。

第四步:保活運輸
將包裝好的運輸桶或容器轉移至低溫運輸設備中,低溫運輸設備環境溫度在-2~5°C,運到目的地。
第五步:緩慢升溫喚醒
魚兒經過了離開水,睡了最長可達72小時後,能否讓它們醒來,可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必須預先把目的地暫養設備中的水溫調到2~8°C,當運輸設備到達目的地時,將休眠的活魚放進去,再把水溫以每小時2~4°C升溫調到活魚生存最佳溫度,讓魚兒慢慢甦醒,開始遊動,魚鰓振動頻率明顯加快,並進入正常生活狀態。

這項技術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休眠是冷血動物的重要特徵之一,自然條件下多屬季節性反應,是抵禦逆境的一種方式。
休眠是活魚無水運輸的前提,同時也是無水包裝前的重要環節。對冷血動物而言,都存在一個區分生死的生態冰溫,或稱為臨界溫度。將活魚停食暫養48h後,採用緩慢降溫方式將水溫降至其生態冰溫,從而致使活魚進入休眠狀態。當魚體休眠時,其呼吸速率明顯降低,新陳代謝幾乎降至零,基本無任何活動行為,僅受到強烈刺激時才產生緩慢的應激反應。
在生態冰溫(臨界溫度)基礎上,科研人員引入了「冷馴化」這個新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活魚無水運輸試驗中。冷馴化最早源於植物學,研究於低溫長期作用下對不同植物的影響。從活魚冷鏈運輸意義上講,冷馴化即將水溫降低至不同魚類生態冰溫時,並在此溫度範圍內停食暫養。冷馴化程度直接影響無水保活時間,適度冷馴化能有效地延長保活時間及成活率。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企業應用此項技術。但是,由於每種魚類的生命狀態、呼吸強度、生理屬性都不一樣,具體能否通過該技術進行無水保活運輸,還要通過大量的實驗來驗證。
新時報記者:王倩
編輯:韓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