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濟南第十一中考點,早上7點就有考生前去排隊。 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11月29日,在濟南第十一中考點,從早上7點開始就有考生陸續來到考點外排隊。新時報首席記者王鋒 攝
11月29日,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筆試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報名人數達157.6萬人,創下歷史第二高紀錄。今年涉魯職位招錄人數為1292人,比去年增加107人。雖然「擴招」是對今年現實情況的反映,但崗位競爭比例依舊激烈,平均競爭比達到61:1,最熱崗位競爭比例為3334:1。
29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1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正式開考。本次國考計劃招錄2.57萬人,報名階段共有157.6萬人通過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人數創下歷史第二高,平均競爭比達到61:1,最熱崗位競爭比達3334:1。
招錄新增近1600人 過審人數歷史第二高
本次國家公務員招考,共有79個部門、23個直屬機構參加,計劃招錄2.57萬人。公共科目筆試29日在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個別較大城市同時舉行。國考筆試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
從招錄規模來看,近3年,國考招錄規模波動明顯。2019年度的招錄規模為1.45萬人,2020年度招錄規模出現大幅上抬,達到2.4萬人,而本次國考招錄規模較上年度增加了近1600人。
數據顯示,今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報名人數達157.6萬,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1:1,相比2020年度的143.7萬人,同比增長9.7%。實際上,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成為了繼2018年後的過審人數規模第二大的國考。數據顯示,2018年度國考共有165.97萬人過審,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分析,考慮到今年就業形勢,崗位略有增加,但總體保持平穩。竹立家表示:「今年本科畢業生數量比較多,相對來說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就業崗位比較緊張。因此,擴大公共就業就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方向。所以,今年公務員招錄人數增加是對於今年現實情況的反映,但是基本上比較平穩。機構改革完成以後在未來一段時間,崗位設置、崗位需求相對比較穩定。」
多個崗位「千裡挑一」 招錄逐年向基層傾斜
不過,和往年一樣,2021年國考報名也出現了不少競爭激烈的崗位。在媒體公開報導中,2021年國考全國競爭最激烈的12大崗位中,有8個崗位競爭比在2000以上,競爭最激烈的還是要屬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一崗位,招錄1人,3334人報名。
觀察本次國考的招錄政策,「向基層和應屆生傾斜」的特徵受到輿論關注。本次招錄安排1.5萬個計劃用於招錄高校應屆畢業生,市(地)級及以下直屬機構主要招錄高校應屆畢業生。
此外,有8300餘個計劃補充到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縣(區)級及以下直屬機構,並採取降低學歷要求、放寬專業條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經歷等措施降低進入門檻。
專門設置2300餘個計劃定向招錄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和在軍隊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畢業生退役士兵,鼓勵引導優秀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竹立家分析,公務員招錄中,向基層傾斜的特徵一直很明顯,國家也在推出綜合措施,讓一些基層崗位,特別是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的基層崗位破解招人難、留人難的問題。
「從公務員隊伍的現狀來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基層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需要更多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所以,要讓更多年輕大學生帶著新知識、新理念到基層建功立業。」竹立家說。
選拔注重精準 科學紮實推進分類考錄
從考試本身來說,按照國家公務員局此前的介紹,本次考試將紮實推進分類考錄,公共科目筆試,對中央機關和省級直屬機構職位、市(地)級及以下直屬機構職位分別命制試題。
同時,筆試階段將有12個部門組織專業科目筆試。面試階段將有49個部門組織專業能力測試,在面試中更加注重反映職位的工作內容、性質和特點,使考試內容體現公務員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職位類別、不同層級機關要求。
竹立家指出,這種有針對性的考試方法,有助於精準科學提高選人質量,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進步,中國社會的專業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公共事務的管理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強,因此對公共機構的工作人員和服務人員的專業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分級分類考試是一個趨勢。」
此外,積極破除唯分取人,部分中央一級招錄機關將實行差額考察,綜合考試成績、體檢結果、考察情況等,按照人崗相適原則擇優確定擬錄用人員。
健康碼、測溫、口罩考場防疫無死角
作為新冠肺炎疫情下迎來的特殊國考,今年,各地的考場防疫部署也是嚴上加嚴,考試前,多省份已經明確發出提示。
例如,在近期出現多例本土病例的天津,對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考生提出詳細要求。同時,天津還要求所有考生考試期間須全程佩戴口罩。
山東考區也要求,考生參加考試時應自備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除接受身份核驗時按要求摘下口罩外,進出考點以及考試期間應全程佩戴口罩。考生進入考點時,須接受體溫測量、核驗山東省電子健康通行碼。
(綜合中國新聞網、央廣網、北京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