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答應了一個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在這之後,他對你的要求越來越過分,而你也都答應了他,直到超出你的能力。這就叫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我們常說「隨大流」,就是當一個人處在群體當中時,會受群體的影響,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這就是從眾效應。
當一個人被標明是好的或者壞的,他就會被buff或者debuff所包圍,好的就全都是好的,壞的就全部都是缺點,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愛屋及烏。這種現象叫暈輪效應: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孩子,當老師、家長、同學都認為他是好孩子的時候他就會越來越努力,成為大家期望的樣子,而如果大家都說這是個壞孩子的時候,他就會越來越差勁,所有事情都會有意無意的造成一個不好的結果。這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暗示在本質上,視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一個混亂的地方會越來越混亂,一個受欺負的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欺負他,破窗效應: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大家在討論或者評價別的人或者事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的以自己的善惡觀念來評價,這就是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披薩掉地上總是有餡的一面朝下,平時一個電話都沒有,一洗澡就有人給你打電話,等車的時候,剛點上煙,車就來了,每次下雨不拿傘,拿傘的時候不下雨,等等等等,這些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主要內容: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星座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對應、生辰八字命格等等這些,為什麼聽起來那麼像自己。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
相信大家都玩過星座,請看以下描述:
白羊座——充滿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總是鬥志高昂。
雙魚座——敏感脆弱,愛哭鬼,鴕鳥心態,心腸軟,善良。
上述星座描述對比鮮明,但仔細一想,誰又沒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呢?快樂和悲傷,脆弱和堅強難道不正是以彼此的存在為前提嗎?畢竟沒有快樂也就不會感到悲傷。
事實上,因為星座分析採用的是一種籠統的兩極化描述,而人的情緒永遠處在由這兩個極端所形成的坐標維度上。
也正是因為這種描述覆蓋了線段上的每一個點,而每個個體對情緒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無法進行比較,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星座,你會認為它說的就是你。
在無人的街道上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忙,你也許會毫不猶豫的就出手了,但是在人多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別人會出手而放棄。這就是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即他人的在場使得個體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降低。也可以理解成「原本屬於一個人的責任被主觀分散到其它在場者身上了」。
中國是過馬路、法不責眾是什麼心理?是責任擴散效應: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有很多事情人多了反而效率下降甚至無法進行,這是林格爾曼效應:當人們參加社會集體活動時,他們的個體貢獻會因人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林格爾曼將其稱之為「社會惰性」。
人們認為南方人都細膩,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細膩,甚至地域黑是什麼心理,這叫社會刻板效應:把一群人的特徵加以總結,然後把這個特徵強加到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身上,忽略個別差異。
你的行為有沒有因為有人在關注而變得不一樣,這是霍桑效應:又稱霍索恩效應,是當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比如當自己走在醫院走廊,兩旁坐滿人,他們對你行注目禮,會發現自己走著走著就不會走路了。當男生發現有美女在觀察自己時,會走得抬頭挺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