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市民單先生到家附近的集貿市場內買了幾條鯽魚,回家後當他剖開魚肚時,當場驚呆了!!
原來,單先生在魚肚裡發現了一種不明物體,白色、扁平,遠看像麵條一樣,長長的,約20釐米左右!!
單先生將它一點點拽出來後放在盤裡,發現居然還是活的,能蠕動!
魚肚裡掏出的東西,竟然還有活的?真是把人嚇壞了!!於是他趕緊叫來了記者一探究竟。
據單先生回憶,他買時發現這些魚的肚子偏大,摸起來還有些硬。開始還以為是魚油,就沒當回事,哪知道魚肚子裡竟是這些東西!當著記者的面,他剖開了剩下的鯽魚,結果你猜怎麼樣?
每條魚肚內都會有一至兩條這樣的不明物體!!
因為擔心它有毒,對人體造成傷害,最後,單先生把這些「奇怪」的魚都給扔掉了。但疑問並沒有消除,這些到底是什麼?
據哈爾濱水產推廣技術總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照片上看,這是一種舌狀絛蟲,也就是魚類的一種寄生蟲。它主要感染鯉魚、鯽魚、草魚以及鰱魚。這種寄生蟲會與魚的內臟緊密交錯,使得魚的消化道、肝、脾等內臟器官遭到壓迫,正常機能被破壞,導致魚體瘦弱甚至死亡。
這種寄生蟲的魚到底能不能食用?
小編在網上搜羅了一番,發現此事並非首例:
去年9月,福州市民劉先生在超市裡買了一條白鯽魚,回家後宰殺時也是發現魚肚子裡,有一條像麵條一樣的怪蟲,伸長可達1米。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福建省漁業行業協會專家,他表示:「大家不必擔心,其實這是舌狀絛蟲,也就是俗稱的『麵條蟲』。舌狀絛蟲對人體並無交叉性的危害。只要將魚的內臟、魚鱗及寄生蟲清除後煮熟燒透吃,還是沒問題的。但如果魚沒有煮熟就食用,舌狀絛蟲是可以寄生在人體內的。」(海峽都市報)
雖然專家說煮熟後沒問題,但小編覺得,本著「健康第一」的原則,如果大家碰上了這種感染了寄生蟲的魚,還是果斷扔掉,放棄食用為好。
怎麼挑選安全的魚類
哈爾濱水產推廣技術總站的工作人員說,一般感染蟲體魚類的腹部,特別大,腹壁的肌肉幾乎沒有,就一層膜包著,特別硬,並且整個魚體失去光澤,身體發暗、發黑。這種魚在水裡不能正常遊泳,魚肚皮向上,如果大家在買魚時看到有這種特徵的魚,千萬不要購買!
提醒:這些水產易長寄生蟲
魚、小龍蝦、田雞、甲魚、螺、蟹等都是寄生蟲最容易藏匿的。其中,大閘蟹的鰓和長毛的腳這些部位都有可能存在寄生蟲。小龍蝦因為生活水質較差,體內也有可能寄生肺吸蟲。肺吸蟲一旦寄生於人的肺部,輕者可表現為咳嗽、胸痛、咯血,嚴重的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使器官阻塞。
深海魚如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鱈魚等,都是異尖線蟲的宿主。而像麥穗魚以及經常用來冒充三文魚的虹鱒等淡水魚體內常常寄生肝吸蟲。
管圓線蟲幼蟲長期在某些陸生或水生螺體內發育,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被感染管圓線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