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魚肚子裡的黑膜有毒」的消息在微信中流傳。消息稱:「買來的魚剖開肚子後,腹腔兩側有一層黑色膜衣……且含有大量的類脂質及粗腰、溶菌酶,有『腥毒』,千萬不能吃,吃了會有害健康。」多數家庭吃魚時,並不會關注到魚肚子裡的這層黑膜。那麼,這層黑膜真的有毒嗎?
網傳魚肚子裡的黑膜有毒
以「黑膜」、「腥毒」等詞為關鍵詞進行網絡搜索,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發現,網傳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4月。在某問答社交平臺上,有人提問:「魚肚子裡的一層黑膜是什麼?怎麼形成的?能吃嗎?」下面的回答則是:「海魚、河魚,其腹內兩側壁都有一層薄的黑色膜衣,為魚體中最腥、泥土味較濃的部位,且含有大量的類脂質及粗腰、溶菌酶,誤食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症。指導意見:另有科研資料認為:這層黑膜是各種有害物質的匯集處,是被細菌、農藥、水質中有髒物等有毒成分長期汙染而成的。食之當然有害。所以,剖魚後要刮掉『黑衣』。」此後,「魚肚子裡的黑膜有毒」的說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流傳。可以看出,這組2015年4月出現的問答或是網傳信息的最初版本。
網傳信息截圖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陳舜勝告訴記者,網傳說法毫無依據,魚有沒有這層黑膜都不影響食用。魚肚子裡的這層黑膜學名叫腹膜,它存在於魚腹壁和內臟之間,是正常的生理結構。具體來說,腹膜是指存在於部分脊椎動物腹腔中的一層黏膜。它包裹著大部分腹腔內的器官,能分泌黏液潤溼臟器表面,減輕臟器間的摩擦,具有吸收撞擊保護內臟的作用。
至於這層薄膜為什麼是黑色的?中國科學協會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曾發布文章表示,魚類的色素細胞基本有4種:黑色素、黃色素、紅色素和鳥糞素細胞。不同魚類的色素細胞分布不同,這就使得腹膜顏色也會不同。科學家對78種魚腹膜進行觀測,有20多種不是黑色的,而是淺色或無色的。陳舜勝表示,不同種類魚的腹膜顏色不太一樣,淡水魚的腹膜顏色就比較深。這隻和魚類自身色素有關係,和環境汙染沒有必然聯繫。
陳舜勝還指出,網傳信息用了「類脂質」、「溶菌酶」等專業術語,看上去言之鑿鑿,讓不少人信以為真,但實際上錯漏百出。首先,肝臟才是魚類排毒的器官,有無法代謝的髒東西可能會滯留肝臟。而腹膜是魚內臟器官的自我保護膜,不具備過濾有毒物質的功能。所以,髒東西不會累積在腹膜裡。其次,雞蛋中存在「類脂質」、唾液中存在「溶菌酶」。按網傳說法,豈不是吃雞蛋、咽口水都是危害健康的行為了?至於網傳信息裡提到的「粗腰」並非專業術語,也不知是何物,疑為錯別字。
陳舜勝強調,市民只需去正規菜場、超市買魚,盡可放心食用。
(本文由祖北辰協助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