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阻斷了人們想要生育寶寶的道路?大齡?遺傳疾病?無子宮?性取向?這些統統都有可能!
《The Story of Fertility》(生育的真相)紀錄片是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去年拍攝製作的,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幾對不同形態家庭面臨的生育難題以及藉助IVF生子的故事。
我國的不孕不育率是12.5%-15%,其他發達國家的數據是15%-20%。生育難已成為全球 「通病」,英國有350萬人在受孕方面有困難,片中的女主角38歲結婚,同樣遇到受孕問題,於是決心去了解生育知識。
首先,她做了一些基礎檢查,檢查受孕機會,要先做兩項基本檢測:
1、驗血
2、檢查骨盆
再示健康狀況決定檢查是否有卵巢囊腫或肌瘤,另外在生育能力方面,要看竇卵泡數,便知道卵子儲備是否充足。所以在現階段,超聲波和驗血是卵巢健康的最強力預報器。
38歲的她自覺比別人起步晚了很多,而她的媽媽更是在44歲就提早進入更年期,卵巢中卵子所剩無幾,自然受孕機率幾乎為0。家庭中媽媽早更,孩子早更的機率也會變大,所以,她的時間變的更加緊迫!
除了女性生育健康,男性一樣至關重要。
年齡也影響男性生育能力,但情況與女性不一樣。40歲以上男性的生育能力是25歲以下的一半,他們可能有同樣多的精子,但精子的質素大減,流產率更高。現時大理數據顯示,精子質素與流產率有關。
接觸了某些化學品,例如油漆工人、裝修師傅、或者從事印刷業的人,精子質素都可能受損。另外,穿緊窄內褲、久坐不動,或者在高溫環境內工作,對精子也有害。
她的丈夫之前是廚師,長期處在煙燻、悶熱的幻境中工作,這對精子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最適宜生產精子的溫度大約是35度,比體溫低兩度,所以如果溫度上升,便對精子有損。
但好在男性一生不斷生產新的精子,所以就算有些因素損害精子,也只是影響現有的一批,因素一旦消除,大約兩三個月後,質素便可恢復。
紀錄片中更是非常直觀的展示了體外授精中的單精子注射技術、精卵結合、裂變的整個奇妙過程。
但實驗室創造的胚胎未必一定開花結果,胚胎基因可能有缺陷,發育可能出現問題,又或者在下一階段失敗,未能把胚胎植入子宮。年紀大了,不只卵子數量下降,卵子質素也下降。
莎拉是跨國公司的總監,43歲才遇見自己的丈夫。大齡生子的夫妻二人,嘗試無數次自然受孕均以失敗告終。醫生也告訴她,她的可用卵子幾乎為零,通過自然受孕的成功機率為2%,藉助捐卵達到懷孕的機率是60%以上。建議使用捐獻者的卵子,嘗試體外授精達到受孕。
她和丈夫經歷五次試管嬰兒的嘗試,最終終於成功了,現在她的兒子已經三歲了,非常可愛健康。而對於試管嬰兒體外授精技術,幫助她在接近50歲還能報導屬於自己的孩子,她至今難以置信。
面對全球化的生育難題,尤其在我國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以來,40歲以上的女性,甚至50歲的女性在面臨生育難題時都處在尷尬被動的境地。
他們可謂爭分奪秒,年齡太大不容易懷孕,懷上後流產率也高,這是殘酷的現實。而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正成為不孕夫妻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