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江灣城,碧水藍天,春暖花開。
突然,幾聲巨響打破了這份寧靜。地鐵10號線新江灣城站7號出口黃煙滾滾,一時間,慌亂的人群紛紛從地鐵口驚叫著跑出、逃散……
幾分鐘後,警車、消防車、急救車、核化生偵測車、野戰醫療車先後抵達現場;救援人員迅速架設門式輻射監測站、洗消站、內汙染檢測站,完成無線組網、運行新型衛勤保障信息系統……
4月11日上午10時,第二軍醫大學在上海市組織協調下舉行的核化生醫學救援演練拉開帷幕。
1 「報告指揮部,地鐵站內有嚴重的放射性汙染。通過現場採樣、檢測分析,確定放射性物質是碘-131。」10時07分,第二軍醫大學「三防」醫學救援隊與上海市民防局聯合組成的偵檢小組率先發回消息。
「現場總指揮,地鐵站內為重汙染區,建議對地鐵周邊1000米內區域進行封控……」在核化生事件危害評估系統的輔助下,專家組迅速作出評估,及時上報處置方案,為下一步處置提供重要決策參考。
「這是上海市首次大規模軍地聯合處置城市核化生事件的應急醫學救援演練。」第二軍醫大學「三防」醫學救援隊隊長劉斌告訴記者,包括該校一支「三防」醫學救援隊、一支國家級醫療救援隊、一支專科手術隊,以及當地衛計委、環保局等部門在內的多支力量投入演練,整個演練覆蓋核化生傷員檢傷分類、現場急救、聯合後送、院內治療等9個課目。
此次演練總指揮、該校孫穎浩校長說:「我們要在近似實戰環境中,探索軍地協同開展城市核化生事件應急醫學救援機制,不斷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2 演練中,一輛白色卡車引起記者注意。一打聽,原來是第二軍醫大學自行研製的移動式生物採樣偵檢車。走進車內,只見實驗人員正對送來的可疑粉末進行病原體檢測分析。
數據顯示,核化生事件發生1小時後,該院救援力量已收治核傷員30名、生物傷員24名、化學傷員28名。「藍色代表核傷員,黑色代表生物傷員,黃色代表化學傷員。」演練專家組成員、第二軍醫大學劉曉榮教授介紹傷員身上的顏色標識說:「只要輕輕一掃標識上的條形碼或傷員佩戴的電子腕帶,就能立即獲知傷員處置、分類及後送信息,而且數據實時更新,並自動傳送至指揮部。」
指揮部裡,多套信息系統組成救援「最強大腦」。11時10分,只見軍隊衛勤優化決策支持系統電腦顯示屏上,代表危重傷員的紅色曲線持續走高,並發出警報……
望著眼前的一幕幕,演練領導組組長、該校政委陳錦華由衷感慨:「此次演練同時運用了多種新裝備、新技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前瞻性。」
3 中午12時,指揮部收到最新信息:第二軍醫大學「三防」醫學救援隊完成搜救任務,共救治傷員110人,演練順利結束。
「演練很累,但很值。」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野戰醫療所醫生朱強長舒了口氣說。
核化生恐怖襲擊不僅手段殘忍、行動詭秘,而且後果慘烈,容易造成社會恐慌。放眼全球,各國都非常重視核化生反恐醫學救援力量的建設。據演練現場的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介紹,維護城市安全、加強城市突發事件應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具有很強的緊迫性。我們通過軍民融合、共同保障,將把上海市整體應急醫學救援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
「現場偵檢、院前急救、院內治療等環節無縫對接,軍地聯合指揮、出動、處置,形成優勢互補。」在上海市核化生反恐首席專家朱明學教授看來,此次演練完善了核化生事件醫學救援的組織指揮體系,創新了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理論。(俞 治 王澤鋒 本報特約記者 肖 鑫 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