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古希臘語的蜥蜴,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
一提到恐龍,我們總會浮現出兇猛野獸的畫面,張著血盆大口,遠古時代仿佛就是無休止的掠食。而我們如今對恐龍外貌的復原,都是基於恐龍化石來加以想像的,恐龍,真的是這幅模樣嗎?
這是三角龍的化石:
這是霸王龍的化石:
再來看看這塊化石:
尖銳的牙齒和強有力的下顎正是咬合力強大的象徵,仿佛與霸王龍相當,也是遠古的霸主。如果這麼想,你就大錯特錯了
事實上,這是河馬的頭骨。
我們以「骨頭」來還原動物的外貌,是否會出現「想當然」的情況發生?看化石好似長得「兇猛」,就認為遠古時期的生物都是兇狠的樣子,還有的人認為牙齒多,鋒利就是兇猛的特徵。可以看看我們常吃的帶魚,它的樣子是這樣:
這是烹飪完的樣子:
兇不兇猛,你來說。
遠古時期是否會有像河馬這樣呆萌的動物呢?
本文由原創小排骨原創,點擊關注作者,帶你一起長知識,深度剖析社會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