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關注:中國構建最長量子通信線路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俄媒關注:中國構建最長量子通信線路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據塔斯社1月6日報導,在「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光纖網絡的幫助下,中國物理學家構建了迄今為止最長的量子通信線路,可以防止入侵。它全長4600公裡。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介紹這項工作的文章。

報導稱,通過量子網絡傳輸的數據使用量子力學原理加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使用電流中的電子或光纖中的光子。現代量子通信系統的主要問題在於,光在穿過光纖時會逐漸損耗。

報導還稱,物理學家試圖通過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藉助所謂的「量子中繼器」——它能讀取傳入的量子信號,將其放大再發送給接收者,不破壞數據的完整性。第二種方法是使用通信衛星,而非地面光纖。比如,2016年8月,潘建偉教授領導的中國科學家團隊發射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隨後,它被成功用於首次量子信息傳輸的「洲際」會議。

物理學家表示,這些實驗證明,確實可以通過類似方式傳輸加密數據。然而,傳輸的光子數量不足以完全加密地面通信線路協議下的連接。2020年,物理學家通過改善量子信號接收望遠鏡的性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並藉此成功構建了一個全長超過1120公裡的自由空間信道。它連接了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

報導指出,在下一階段工作中,科學家幾乎將信道的工作距離增加了一倍,並把它與中國東部正在建設的地面量子網絡連接起來。為此,科學家進一步優化了地面量子信號接收器,並開發出生成量子密鑰的新算法。密鑰的交換速度因此提高了40倍,通信線路空間部分的長度也增加一倍。

潘建偉和他的同事指出,目前構建的網絡可以支持大約6000名用戶工作。他們可以定期交換量子密鑰,以確保自己的數據和網絡不被入侵。科學家希望,在能夠生成更多密鑰、在地面站視野裡停留更久的新量子衛星發射後,未來的用戶數量會有所增加。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消息,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合作者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目前該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已經接入包括金融、電力、政務等150多家行業用戶。本工作發展的相關技術也為量子通信系統小型化、低成本、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 2020年中國量子通信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整體市場規模已突破300億元
    2004年中科大完成從北京到天津的125公裡光纖線路,完成了首次量子密碼現網傳輸,並創下了最長的傳輸記錄。2008年,潘建偉團隊在合肥市實現了國際上首個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之後,我國也在城域網量子通信網絡、量子商用千線和量子衛星等方面的建設創造多項世界記錄。
  • 中國在量子通信獨佔鰲頭,量子通信到底有多重要呢?
    兩人打電話時,他人可通過竊聽器從通信線路中的成千上萬個電子中分出一些電子,使其進入另一條線路,從而實現竊聽,而通話者無法察覺。甲就可以把沒有被竊聽的密鑰傳送過去,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可以實現安全量子密鑰分發,實現不可破譯的保密通信,也就達到了絕對的信息安全。三 中國量子通信的發展情況 中國的量子通信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量子的學習和研究,其中在2001年至2005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相繼建立了不同級別的量子秘鑰分發實驗室。
  • 美媒:中國團隊成功模擬64位量子線路 突破限制
    參考消息網7月1日報導美媒稱,量子計算機是基於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運行的計算機。不同於經典比特,量子比特可同時處於「0」和「1」的疊加態,因此由量子比特構成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同時計算和存儲更多數據。添加額外的量子比特可以使量子機器的計算能力成倍增長。
  • 中國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32 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僅傳輸了 32 釐米。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
  • 中國科大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信號消息: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
  • 最高保密級別線路投用 量子通信產業具備投資確定性
    近日,滬杭幹線正式全線接通,上海與杭州兩地之間將會實現量子安全級別的視頻電話、語音電話、文件傳輸業務。這是全球首條商業化應用的量子通信通訊線路。該條線路總長度達到260公裡,總投資規模達到1.7億元。這一通訊線路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量子通信將會進入產業化時代,也拉開了其產業市場化運營的序幕。
  • 量子通信應用漸次落地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子霖)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強調量子通信技術的研發應用,到工信部公布的2016年重點實驗室名單中出現量子傳感技術重點實驗室,再到發改委主管的中國信息協會旗下量子信息分會宣告成立,量子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關注。
  • 墨子號: 樹起量子通信中國標杆
    開啟全球量子通信時代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取得的一系列科學實驗成果,在獲得國際上盛大讚譽與好評的同時,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時代之門。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現,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此前,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北京時間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 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量子通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類真的可以實現安全的信息傳送嗎?這到底是夢想,還是現實?2016年的8月16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記者注意到,在10月21日舉行的國新辦有關會議上,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也明確表態,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先發優勢。上層的高度重視再度將量子信息技術產業推到了輿論關注的聚光燈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 量子信息周報:美在全國推廣量子教育;加拿大將發射量子通信衛星
    加拿大將發射量子通信衛星美國Loft Orbital公司於8月4日宣布獲得一份太空飛行器平臺合同,將為加拿大的量子通信實驗安排發射任務。Loft Orbital公司與加拿大航天局量子加密與科學衛星(QEYSSat)任務的主承包商的霍尼韋爾公司籤署合同,但合同條款未披露。
  • 量子通信新進展,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日媒關注:中國量子計算機突破展現實力
    日媒稱,在新一代高速計算機「量子計算機」開發領域,中國的存在感正在提高。據《日本經濟新聞》12月13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繼美國谷歌公司之後,第二個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這是一項利用特殊問題的基礎性成果,儘管未來還是未知數,但給人留下了中國研究實力提高的印象。
  • 亨通光電量子通信布局長三角、京津冀
    近期,美國白宮網站近日發布一份《美國量子網絡戰略構想》,提出美國將開闢量子網際網路,消息引發了量子通信產業鏈業內的廣泛關注。據記者近日了解,亨通光電(600487)目前已規劃與承建 「長三角量子保密通信環網」 「京津冀量子保密通信環網」。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目前,量子通信應用方式包括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鑰分發是原理上絕對安全的通信手段,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聽又不留下痕跡。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湧現出一批高新技術重大成果。
  • 「京滬幹線」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示意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經過兩年多不間斷運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穩定性、安全性均得到了驗證。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報導了這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