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
「太陽」是太陽系中心的天體,同時也是整個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質量最高天體,因為這個原因,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都被太陽的引力支配,圍繞著太陽不斷的旋轉運動。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判斷,太陽系大約在46億年前,在一片分子雲中誕生,並且很大的概率是因為一個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爆炸釋放出的能量正好擊中分子雲,才促使了太陽的誕生,雖然太陽已經穩定的存在幾十億年,但是在數百億年後,太陽還能存在嗎?太陽系的最終結局又是什麼?如果太陽「熄滅」人類應該怎麼辦?
首先,從位置上來看,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第三旋臂——獵戶旋臂上,在整個銀河系中,和太陽類似的恆星有很多,對於星系來說恆星只是基礎的組成單位,而銀河系本身是本星系群的一部分,本星系群大約由50個和銀河系相似的星系組成,在本星系群上,還有更大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因為宇宙本身在不斷膨脹,很多星系都在不斷的遠離銀河系,但是「仙女座星系」除外,大約40億年後,銀河系就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最終融合成為一個全新的星系,太陽系在這碰撞中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會成為新星系的一員,向著宇宙中的引力源繼續移動。
說完了太陽系在位置上的結局,再來思考一下太陽系本身的結局,在宇宙中存在很多恆星,也不斷有新的恆星誕生,所有恆星都有自己的「壽命」,一般情況下,體積越大質量越高的恆星壽命就越短,而太陽這樣偏小的恆星壽命較長,大約可以維持「主序星」的狀態100億年。
太陽的體積和質量很大,之所以可以維持穩定,是因為內部的引力平衡和核聚變反應,但是在長時間的聚變反應後,恆星內核的氫元素會被大量消耗,最終無法維持整體的穩定,這個時候恆星的「壽命」就等於走到了盡頭。
因為恆星之間的大小差距很大,不同質量的恆星在走到生命盡頭時會有不同的演化方式,首先恆星會因為引力失衡開始膨脹,變成「超巨星」,體積更大釋放能量的速度更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丟失自己的質量。
原本質量較高的恆星度過超巨星階段後,會形成超新星爆發,然後發生引力坍塌變成「中子星」或者是「黑洞」,而太陽這樣較小的恆星會逐漸變成行星狀星雲,星雲逐漸冷卻後,會留下一顆「白矮星」。
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恆星的質量大幅度降低,引力也會不斷降低,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會逐漸脫離太陽系,水星,金星和地球,可能在太陽成為紅巨星的時候就被太陽吞噬,而其他行星和小行星會逐漸脫離太陽系引力,被宇宙中的其他恆星系俘獲,或者是孤獨的在宇宙中流浪。
就算恆星變成一顆白矮星,它仍然擁有很高的溫度,目前科學家已經在銀河系中發現了數十萬顆白矮星,這足以證明宇宙中一直有大量的恆星死去,也不斷的有恆星誕生。
白矮星可以維持這個狀態數十億年,在這個過程中它的溫度會不斷降低,直到在某一天演化成為一顆「黑矮星」。
黑矮星
黑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的最終結局,主要成分是碳和少量的氧,黑矮星已經完全冷卻,不會輻射熱量,也不會發光發亮,它會孤獨地漂浮在宇宙中,如果不和其他天體發生碰撞的話,就能永遠存在。
因為目前的宇宙還很年輕,就算是宇宙中誕生出的第一批恆星,也只演化到了白矮星階段,137億年的時間還不足以誕生出黑矮星,但是在未來的幾十億年後,太陽也走到自己生命終點時,宇宙中可能就存在許多黑矮星了。
太陽系的結局和人類的結局
太陽系的最終結局就是,只剩下一顆孤獨的黑矮星,八大行星在太陽走到生命終點後,一部分會被膨脹的太陽摧毀,一部分會被其他恆星的引力影響,離開太陽系的範圍內,最終只剩下太陽的殘骸漂浮在宇宙中。
那麼,人類應該何去何從呢?
首先,太陽走到自己生命的終點還有幾十億年,在這段時間內足夠人類發展科技,離開太陽系了,人類文明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地球,不斷尋找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系,不斷探索新的恆星系,就是人類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