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前往冰島研究氣候變化,他們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島海底捕撈到許多空貝殼和存活的北極蛤,然後冷凍帶回實驗室分析。科學家發現有一隻北極蛤可能已經有507歲,是世界上已知最年長的動物。
作者:周文瀚
圖片來源:新華社
科學家命名這隻標本為「明代」,因為它出生的年代正好是中國的明朝。北極蛤屬簾蛤目,生長在水溫寒冷的北極深海,其細胞代謝過程極為緩慢,所以往往能長命百歲。
北極蛤是美國東北人愛吃的蛤蜊濃湯的主要食材,不難想像,美國人大口喝湯的時候可能已經消滅了諸多「百歲壽星」。
蛤蜊濃湯(New England Style Clam Chowder)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傳統食物,據說是300 多年前乘坐五月花號前來的最早一批英國移民傳入的做法, 據說是英國或法國漁民的做法,勞作一天後把把吃剩下的麵包、海鮮等一鍋煮,慢慢演變出各種濃湯的做法。這種濃湯跟接近羹,是用牛奶、奶油、黃油做底,加入配料蛤蜊肉、土豆和洋蔥燉熟,看上如呈乳白色,最傳統的濃湯會加入麵包末來增稠,現在一般用麵粉讓它變得更加醇厚粘稠,也可以加入切成細丁的芹菜、胡蘿蔔和紅酒醋調味,然後把做好的湯汁盛在特製的酸麵包「碗」裡,厚厚的麵包外皮堅硬不會泡軟,裡面則鬆軟吸收了湯汁的味道,可以挖下來一塊塊配著濃湯一起吃。
南歐人也愛吃蛤蜊,在西班牙旅行時常見當地人吃白葡萄酒燴蛤蜊,義大利人也常吃蛤仔(Vongola verace)和金星蛤(Venus gallina),前者的殼是棕色,帶有不規則的同心凹槽,後者則是圓形,帶點土紅色,是很多是從土耳其進口的養殖產品,主要作為披薩、義大利麵的配料,也可以作烹飪成菜吃。
現在中國人常吃的蛤是小個頭的「菲律賓蛤仔」、「黃蜆子」和大個子的「文蛤」,有時候都被稱為「蛤蜊」,這是人們對多種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和蛤蜊科動物的俗稱。菲律賓蛤仔俗稱花蛤、蜆子,貝殼上有明顯的紋路,因為生長迅速,適應性強,離水存活時間長,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1990年代以來各地大量養殖,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各地海鮮餐館常見。
黃蜆子學名叫「中國蛤蜊」(學名:Mactra chinensis),是簾蛤目馬珂蛤科馬珂蛤屬的一種,在中國、朝鮮、日本海域常見。其殼肉呈黃色,在東北亞海邊是常見的海鮮之一。
西漢《淮南子·道應訓》記載有個人盧敖到「北海」的最北邊遊歷,在「蒙谷」上看到一位隱士蹲在龜殼上吃蛤蜊,對外人的到訪不感興趣,不問世事,以後成為人們引用的典故之一。著名史學家陳寅恪也曾在1940年抗戰期間自嘲「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
北宋官二代王鞏寫的《清虛雜著補闕》提到宋初首都開封沒有吃蜆蛤、蛤蜊的習俗,後來五代時期曾割據吳越的錢氏家族從杭州搬遷到開封居住,其中錢惟演更是做到宰相的高位,這位浙江人懷念家鄉的河鮮海味,曾到開封附近的蔡河特意尋找蜆蛤吃,還喜歡吃浙江親友送來的蛤蜊醬,帶動了首都官僚對於海味的認知和欣賞,那以後開封市場漸漸就能買到海味了。《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飯館中有賣炒蛤蜊菜品的。
南宋首都臨安自然常能吃到蛤蜊,《夢粱錄》記載飯館中有酒鮮蛤、蛤蜊淡菜、米脯鮮蛤、鮮蛤等幾道菜品。詩人、宮廷琴師汪元量曾寫過一首詞《鷓鴣天》提到吃蛤蜊的事情;
瀲灩湖光綠正肥。蘇堤十裡柳絲垂。
輕便燕子低低舞,小巧鶯兒恰恰啼。
花似錦,酒成池。對花對酒兩相宜。
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
南宋偏安江南,人們在溫柔鄉裡卿卿我我。可惜這般好時光沒有持續多久,南宋皇帝就在蒙古騎兵圍攻下頭像,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上燕京,屈辱的經歷讓他的詩詞風格也變得沉鬱,寫了許多記載國亡前後所見所聞的詩歌,時人稱許是「宋亡之詩史」。
明代人屈大均曾在詞裡寫過華南人送別時吃「紫蟹」、「黃蜆」,清代郭麟曾在《桂枝香·黃蜆》中以「俊味江鄉堪數」來稱道丹東臨海地區盛產的黃蜆子。海邊漁民有「涼水蠣子熱水蛤」的諺語,牡蠣在春季性腺發育飽滿而又未繁殖所以最肥,所以要稱天氣還涼的時候捕撈食用,蛤蜊恰相反,在夏季8月發育,秋高氣爽天熱時吃最為鮮美。
由於連年捕撈量增加以及受海水汙染、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中國的野生蛤蜊產量近年來逐年減少。從2013年開始,中國科研人員即對中國蛤蜊實施人工育苗,然後將養殖的幼貝衝洗出池,放流到海灘適宜其生長的自然海域,試圖恢復這種海洋資源。
(原標題:蛤蜊:埋頭吃蛤不聞天下事)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