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歲北極蛤:生長紋記錄每年海洋氣候變化數據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長壽」和「死亡」看似對立,但是最近它們卻在一隻蛤蜊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前一陣子,各個媒體紛紛報導: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一隻活了507年的北極蛤死了。而比「老壽星」死亡更加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這隻北極蛤竟然是被科學家弄死的。報導指出,研究者們想了解它的實際年齡,硬是撬開它的殼,令它一命嗚呼。這讓許多人對老蛤蜊連聲哀悼,並譴責研究者們鐵石心腸。而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則稱他們沒有為了研究老蛤蜊的年齡而殺死它,那樣太諷刺了。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蛤蜊的年齡應該如何計算?這隻蛤蜊的「獻身」僅僅是因為它足夠老嗎?

  507歲蛤蜊到底怎麼死的時間退回到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達·文西還在畫「蒙娜麗莎」,第一次有記錄的天花正在新大陸蔓延,而我國則正好處在明朝,與此同時,本文的主角在深海中降生了。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深海裡,歲月靜好,直到2006年。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2006年,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前往冰島研究氣候變化,他們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島海底捕撈到許多空貝殼和存活的北極蛤,然後冷凍(一種採集樣本的標準程序)帶回實驗室分析,在冷凍運輸途中蛤蜊們在船上死亡。

  參與了當年捕撈的艾爾·沃納梅克說:「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北極蛤高齡幾何,於是就把它們送到了實驗室。」隨後,英國慈善機構「幫助老人」斥資4萬英鎊委託科學家研究這些動物的確切年齡及其在海底的生長過程。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蛤蜊貝殼檢查其年齡時,研究人員意外發現其中一隻蛤蜊可能已經有405歲了,是世界上已知最年長的動物。

  科學家將其命名為「明」,因為它最早生活的年代恰好屬於明朝。現在,他們重新檢查了「明」的殼,發現由於之前計算失誤,它的實際年齡應為507歲,比之前測算的還要大100多歲。

  前後計算為何差出100歲這隻蛤蜊實在是太老了,也許老得連它自己都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那麼科學家們又憑什麼計算出它的年齡呢?

  記者首先想到的是依靠蛤蜊的體積來判斷其年齡。但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教授告訴記者,同種蛤蜊一般個頭越大年齡越大。但是一旦它們長到一定年齡,體積增長的速度就明顯下降。如果你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蛤蜊,你很難從個頭分辨它是100歲還是300歲,因此靠體積判斷蛤蜊的年齡是不可靠的。

  那麼什麼才是洩露蛤蜊年齡的線索呢?「樹有年輪,貝殼上也有年輪,樹的年輪可以反映樹的年齡,而蛤蜊的年齡也可以依據貝殼上的年輪計算出來。」包教授說,由於環境、餌料等的變化,貝殼的生長速率不一致,積累的成分也不一樣,所以可形成年輪,也叫生長紋。但是貝類的生長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每過一年就長上一條。由於不同水域的水溫、水質條件頻繁變化,很多貝類一年可以生長出很多生長紋,但每一年的生長紋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可用生長紋來計算年齡。北極海域的水文條件相對穩定而嚴酷,適合貝類生長的時間也較短,因此其年生長紋就很明顯,所以能夠用來精確地計算年齡。「明」就生長在北冰洋水域,因此研究者可以通過計算其外殼生長紋的數量來確定其年齡。

  至於為何前後兩次「明」的年齡會有100多歲的差異,包教授認為,科學家第一次應該是從外殼紋路計算「明」的年齡的,但是由於它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包括磨損、附著物等原因導致其外殼表面生長紋不太清晰,且部分紋路太過狹窄難以區分,因此造成了這100歲的誤差,而此次科學家選擇撬開它的外殼觀測殼內部紋路,從而獲得了比較準確的年齡。

  我們如何能確定這次英國科學家得到的年齡是正確的呢?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英國班戈大學的詹姆斯·斯庫斯說,「明」的新年齡已經通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來證實,這種方法幾乎不會出現錯誤。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學家羅伯·維特巴爾德也表示:「這個年齡已經通過多種方法證實了,所以我們非常肯定他們現在得到了正確的年齡,如果有誤差的話也不會超過一兩年。」

  北極蛤長壽的秘訣為什麼這隻北極蛤能活那麼久?包教授說:「首先是遺傳的問題,北極蛤屬簾蛤目,其本身壽命就很長,以往也發現了很多壽命超百歲的北極蛤,同時也和環境條件有關係,北極蛤生長在水溫寒冷的北極深海。」在「明」之前,一隻1982年在美洲水域中發現的220歲的北極蛤一直保持著吉尼斯最長壽動物的官方紀錄,而非官方的最長壽紀錄則屬於一隻保存在德國博物館的374歲的冰島北極蛤。科學家們認為北極蛤長壽的秘訣在於其細胞代謝過程的緩慢,但是卻不知道它為何如此緩慢。

  班戈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正極力尋找有關「明」長壽的線索,他們認為北極蛤可能已演變出極為有效的防禦系統,可阻止通常發生的破壞性衰老過程。研究小組成員克裡斯·理察森在一份醫學報告中說到:「如果北極蛤的演化創造了一種抵抗衰老的成功模式,那麼研究這些現實生活中的瑪士撒拉(《聖經》中的長壽人物,據傳享年965歲)們的組織,會幫助我們了解衰老的過程。」

  斯庫斯指出,即使「明」是我們已知的最年長的動物,但是事實上對於廣泛分布於大洋深處的北極蛤科的蛤蜊來說,它是世界上最古老蛤蜊的概率是「極其小」的。事實上,不難想像有些人午餐時就可能吃掉一個跟「明」一樣古老的蛤蜊,因為北大西洋的北極蛤是蛤蜊濃湯的主要食材。

  蛤蜊如何將氣候「編入」貝殼科學家們對蛤蜊這種生物相當有興趣的原因,除了希望可以從它們身上找到年齡變化的秘密外,還因為從它們身上可以知道海洋環境演變的歷史。

  就像樹的年輪一樣,蛤蜊的生長線也隨著環境比如水溫、鹽分和食物的豐富性而發生變化。包振民說,貝殼的生長速率和組成成分與環境條件有關係,貝殼積累了不同比例的各種同位素可反映海洋水溫變化和環境條件,如利用氧的同位素比值就可以較準確地計算出當時海洋水溫的變化。因此,「明」貝殼上的紋理不但是人們斷定其確切年齡的依據,也使其成為記錄環境變化的活標本。

  據科學家介紹,「明」的貝殼只有在夏季才會生長。在海水溫度較暖並且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明」的貝殼上每年都會長出厚度約為0.1毫米的一條紋理。因為「明」貝殼上每條紋理的厚度取決於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人們可以以此為依據,了解當時海洋的生態環境以及氣候變化。

  正是由於北極蛤能活很久,並且會將氣候記錄「編入」貝殼中。因此參與本次研究的研究者們希望通過對這些蛤蜊殼的研究重建過去數個世紀的環境變遷。斯庫斯說:「通過這次研究我們可以得到每年的海洋氣候變化數據,而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也沒能得到北大西洋的氣候變化數據。」

相關焦點

  • 英科學家發現507歲北極蛤標本 是全世界已知最年長動物
    2006年,英國班戈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前往冰島研究氣候變化,他們在大西洋北部的冰島海底捕撈到許多空貝殼和存活的北極蛤,然後冷凍帶回實驗室分析。科學家發現有一隻北極蛤可能已經有507歲,是世界上已知最年長的動物。
  • 400歲的格陵蘭鯊魚走紅網絡,只有北極蛤壽命能超過它!
    研究人員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確定了它的年齡,大約400歲。資料顯示,所有動物中,只有北極蛤的壽命超過了400年,之前有報導稱發現過507歲的北極蛤。近日,一條「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火了。有博主曬圖稱:「這是一隻400歲的格陵蘭鯊魚,最近在北冰洋被發現,它從1627年起就一直在海上流浪。」隨後,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
  • 驚現400歲大鯊魚 它從明朝活到了現在
    如果有鯊魚奧運會的話,格陵蘭鯊有望創造連續參加一百次的神奇記錄。而在所有動物中,也只有北極蛤的壽命超過了400年,之前有報導稱達到了507歲。在上世紀30年代,魚類生物學家們總共標記了400條鯊魚,唯一的成果就是發現了這些鯊魚大約每年長長1釐米,然而在確定年齡方面,當時的科學家們對之一籌莫展。在這之後很久,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史蒂芬森(John Steffensen)試圖從格陵蘭鯊的的脊椎骨中尋找可以判斷年齡的依據。
  • 它是最長壽多細胞動物,年齡高達507歲,卻一不小心被科學家弄死
    它是最長壽多細胞動物,年齡高達507歲,卻一不小心被科學家弄死這種動物出生在中國明朝萬曆年間,所以專家學者為它創造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明」,「明」的真身實際上是一隻北極蛤,截止到目前為止,它是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多細胞個體動物,據說已經足足活了
  • 流言揭秘:龍蝦真能活到100歲嗎?
    而且,金氏世界紀錄是1977年在新斯科舍(Nova Scotia)附近海域捕捉到了一隻重44磅6盎司的美洲龍蝦,也就是大約20千克,估計這傢伙已經活了100多歲。金氏世界紀錄沒有記錄這隻龍蝦的長度,但是美國海軍曾經測量到一隻4英尺長的大傢伙,可能也不會比它小多少。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海洋專家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四所中小學宣講地球知識
    半島記者 孫桂東為慶祝第50個世界地球日到來,2019年4月25-26日,來自自然資源部北海局、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青島市貝殼博物館的海洋宣講團的四位海洋專家,走進西海岸新區四所中小學舉辦了8場別開生面的講座,觀看「世界地球日」沙畫視頻,先後為800餘名中小學生進行了生動有趣的地球知識宣講。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這些海裡的動物,隨便就能活過100歲,人類和它們真是不能比
    被圈養的波士頓龍蝦在不受疾病影響的情況下,可以活到100歲。和同屬其他生物相似,它的壽命格外長,長成成體後幾乎不會衰老,據文獻報告最大年齡為205歲。,為北極蛤科北極蛤屬下的一個種。北極蛤的外殼可以長達60釐米,殼厚又堅硬,又生活在地下,幾乎沒有天敵。北極蛤並不意外地作為化石被科學家發現,現存最古老的北極蛤標本曾活到了507歲。
  • 北冰洋發現400歲的格陵蘭鯊魚
    2016年,科學家根據放射性碳測年法確定這格陵蘭鯊魚的年齡約400歲!據報導,格陵蘭鯊魚被發現生活在北極,很可能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測量了它的體型,估計它可能早在1505年就出生了。眾所周知,它生活在攝氏度-1度和10度的溫度下。Metro報導稱,這種鯊魚能遊到7200英尺(約2195米)深的水下,體重超過一噸。
  • 氣候變化致北極部分海岸線以每年30米速度消融
    受氣候變化影響,北極海岸線正以每年隨著氣溫的升高,具有防護作用的冰層不斷消融,越來越多的北極海岸暴露於海水和大風的侵蝕之中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 ...極地海洋與氣候變化創新團隊發表南極冰架年崩解、月崩解新數據集
    深入研究崩解過程、精細評估崩解質量,對於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冰蓋及海平面的影響至關重要。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極地海洋與氣候變化創新團隊成員運用多源遙感數據,分別提取了年崩解、月崩解事件,通過計算得到了南極冰架年崩解、月崩解數據集,均發表在《全球變化數據倉儲》上,它們的出版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 海洋溫度模型的缺陷表明,氣候變化或比預期糟
    原標題:海洋溫度模型的缺陷表明,氣候變化或比預期糟   據外媒報導,由法國和瑞士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近日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海洋溫度估計方面存在缺陷。
  • 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火了:出生於明朝末年
    今日,一條「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火了。有博主曬圖稱:「這是一隻400歲的格陵蘭鯊魚,最近在北冰洋被發現,它從1627年起就一直在海上流浪。 ​​​​」隨後,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按照上述年份,這條鯊魚出生於中國明朝,比美國歷史都長一個半世紀。
  • 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火了:出生於中國明朝
    今日,一條「400歲的格陵蘭鯊魚」火了。有博主曬圖稱:「這是一隻400歲的格陵蘭鯊魚,最近在北冰洋被發現,它從1627年起就一直在海上流浪。 ????」隨後,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按照上述年份,這條鯊魚出生於中國明朝,比美國歷史都長一個半世紀。
  •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 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
    海洋一所發布千年全球海浪數據可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對外公開發布了千年全球海浪數據。該數據來源於海洋一所自主發展的包含海浪的第二代氣候系統模式FIO-ESM v2.0,是國際上首套來自於完整氣候模式的長時間海浪數據,其空間可覆蓋全球海洋,時間可覆蓋過去百年、現在和未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