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溫度模型的缺陷表明,氣候變化或比預期糟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海洋溫度模型的缺陷表明,氣候變化或比預期糟

  據外媒報導,由法國和瑞士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近日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海洋溫度估計方面存在缺陷。這一發現表明,海洋在過去1億年中可能比記錄上顯示的要冷得多,這意味著最近海洋溫度的上升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顯著和令人震驚。

  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Anders Meibom解釋說:「我們星球有70%以上是由海洋覆蓋。它們在地球氣候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好地了解當前海洋溫度的變化能更準確地預測當前氣候變化的後果。」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開發出越來越多的複雜方法來跟蹤我們的海洋溫度。從一個基於全球監測站的Argo浮標到全新衛星技術,每天都能更清楚地了解氣候變化如何使我們的海洋變暖。

  為了估計數百萬年的海洋溫度變化,科學家們傳統上測量了在有孔蟲微小海洋化石中發現的氧同位素(oxygen-18)的存在。一般認為鈣質殼中發現的oxygen-18含量隨時間而變化不變。這些測量表明,現在全球海洋溫度比1億年前高出約15攝氏度(27°F)。

  新研究表明,這種測量技術是存在缺陷的,並且表明存在於有孔蟲中的oxygen-18的水平實際上可能隨時間而變化。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暴露於含有oxygen-18的高溫人造海水中來證明了這一點,通過化學分析發現它實際上能夠吸收同位素。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Sylvain Bernard表示:「似乎是完美保存的化石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意味著迄今為止對海洋古溫度估計是不正確的。」

  科學家聲稱此前通過化石記錄中確定15攝氏度溫度變化可以通過稱為重新平衡的過程來解釋。這是指在沉降期間發生的高達30攝氏度(54°F)的溫度升高,導致有孔蟲與周圍的水重新平衡。

  Meibom表示:「現在要重新審視海洋的古溫度,我們需要仔細量化這種重新平衡,這已被忽視了太長時間了。為此,我們必須研究其他類型的海洋生物,以便我們清楚了解在地質時期沉積物中發生的事情。」

  在運行新的計算機模擬之後,該小組建議,目前的古溫度估計已被誇大,過去1億年中的海洋溫度實際上可能更加穩定。這項研究還表明,如果全球海洋溫度在過去1億年中實際上相對穩定,那麼我們目前的更精確的測量數據將會更加令人不安,這表明在過去一個世紀裡,這一數字上升了將近1攝氏度。

  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責編:張歌、李鐳)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海洋升溫快於預期
    【新華社微特稿】中美兩國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海洋變暖的速度快於預期。報告作者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全球變暖就在眼前,已經引發一些嚴重後果。這毫無疑問」。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導,顯示全球海洋自1960年以來升溫,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3年所作預估。報告說,人類向大氣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間接積聚更多來自太陽的熱能,其中超過90%的新增熱能繼而由海洋吸收,促使海水升溫。升溫加速「標誌著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
  • 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古代海洋中的氧氣含量對氣候變化具有驚人的彈性。 科學家們利用地質樣本來估計5600萬年前全球變暖時期的海洋氧氣含量,並發現海底缺氧(缺乏氧氣)的「有限擴張」。
  • 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深處未能倖免,或將影響海洋生態
    熱容是任一物體在溫度升高1℃時所吸收的熱量。海水的熱容量很大,其巨大的熱容對地球氣候狀況具有重要影響。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上大量的海水吸收了進入氣候系統的大約93%的熱量。這些巨大的熱量會對海洋產生影響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們探測到南大西洋最深處已經出現變暖趨勢。
  • 研究數據表明南極西部冰原升溫速度遠超預期
    據英國廣播電臺在線版12月23日報導,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南極伯德站觀測數據發現,南極西部冰原溫度的升高比以前預期的快近兩倍。這是首次在南半球夏季找到氣候變暖證據。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 全球氣候變暖加速-格陵蘭島冰蓋的損失速度快於預期
    冰蓋質量平衡比對演練(IMBIE)團隊組合了26個獨立的調查,以計算1992年至2018年格陵蘭島冰蓋質量的變化。總共使用了11個不同衛星任務的數據,包括冰蓋體積、流量和重力變化的測量。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調查結果表明,格陵蘭島自1992年以來已經損失了3.8萬億噸冰,足以將全球海平面推高10.6毫米。
  • 氣候變化或使「落葉季」提前
    圖片來自pixabay.com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猜測,在持續的氣候變化下但歐洲近期開展的一項有關樹木的大規模研究表明,這種趨勢正在改變,實際上,隨著這些樹木生產力的提高,落葉時間可能會提前。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樹木生長會受到樹木組織儲碳、用碳能力的限制,而上述結論正是建立在這一事實之上。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中。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國際氣候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變得更穩定了,可後果卻更可怕了
    呼籲大眾警惕: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海洋生態、氣候和環境的造就了巨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其實,在本周一的時候,國際氣候科學家們就最新的海洋研究論文的發表時,就已提出新的觀點:全球變暖,已讓海洋變得更加穩定,但卻增加了其表面溫度,開始大幅度地減少了它們原本可吸收的碳排放量。
  • 科普小百科:海洋與氣候變化(組圖)
    氣候變暖使海水增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水酸化、 大洋環流結構改變以及海洋災害加劇;氣候變化也使得海洋食物網結構變化,部分種群在群落結構的演替和種間競爭中失去優勢、生物多 樣性被改變、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退化。
  •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氣候系統模型表明:「雪球地球」或因陽光輻射嚴重匱乏所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31 07:58
  • 氣候變化衝擊!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南極西部冰層的減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氣候周期混合的直接結果。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
  • 氣候變化:地震「駭客」揭示了海洋變暖的規模
    對於氣候科學家而言,掌握有關我們海洋變暖的準確信息至關重要。他們了解,溫室氣體在我們的大氣中捕獲的能量中約有90%被海洋吸收。但是在多個位置和多個深度進行精確的溫度測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部署了約4,000個稱為Argo浮標的自主設備,這些設備可捕獲溫度信息,這極大地幫助了我們,但我們的知識差距很大。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在不可逆轉地將搖搖欲墜的氣候系統推向令人恐懼的方向的背景下,我們聽到了許多這樣的轉折點。但是,打擊這場危機,我們也有可能引發其他複雜和相互關聯的系統中的巨大變化:工業,社會和經濟。 因此,研究人員研究了可能引發一系列有益變化的潛在誘因,以幫助迅速遏制我們的排放。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奇聞:神秘氣候之謎被解開,21世紀的地球溫度近十萬年最高!
    原來科學家們解決了一個有爭議但關鍵的氣候變化謎題,支持了氣候模型,並證實,根據最新的全球氣溫年度數據,地球比至少1.2萬年,甚至可能比最近的12.8萬年都要熱。這個謎題被稱為「全新世溫度之謎」,它描述了一場關於全新世期間溫度如何變化的爭論,這個時期描述了地球過去11700年的歷史。雖然一些以前代理重建表明全新世平均溫度在6000年達到頂峰,10000年前,地球冷卻之後,氣候模型表明,全球氣溫已經上升在過去的12000年裡,藉助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等因素。
  • 氣候變化九問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海洋溫度變化會改變全球變暖「步調」?
    未來,溫室氣體繼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發生變化。21世紀全球海洋將繼續變暖。熱量將從海表傳向中深層海洋,並影響海洋環流的變化。  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從海洋上做文章頗為重要。弄清多年代際時間尺度上不同洋盆海表溫度變化原因及其對全球變暖率的影響,可以幫助提高百年尺度上全球變暖率的預估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