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地震「駭客」揭示了海洋變暖的規模

2020-09-19 DG範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海底地震聲波測量海洋變暖的方法。

研究人員說,該研究的原理是聲音在溫暖的水中傳播得更快。

該小組研究了印度洋在10年內因震顫發出的聲音數據。

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洋變暖,科學家們看到了聲波的速度在增加。

他們的新方法顯示印度洋的年代際變暖趨勢遠高於先前的估計。

對於氣候科學家而言,掌握有關我們海洋變暖的準確信息至關重要。

他們了解,溫室氣體在我們的大氣中捕獲的能量中約有90%被海洋吸收。

但是在多個位置和多個深度進行精確的溫度測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部署了約4,000個稱為Argo浮標的自主設備,這些設備可捕獲溫度信息,這極大地幫助了我們,但我們的知識差距很大。

對於深度超過2,000m的水域中的情況尤其如此。

但是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非常不同的方法,該方法利用了海水中聲速取決於溫度的現象。

這個想法最初是在1970年代末提出的,並使用科學家產生的聲波進行了試驗。

但是,由於擔心這些聲音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以及成本上升,這一想法被放棄了。

新方法涉及使用在水下地震發生時自然產生的聲波。

科學家檢查了2004年至2016年印度洋發生的4,000多次地震的數據。

隨後,研究小組尋找了成對的「中繼器」,即起源和功率幾乎相同的地震。

通過測量這些緩慢移動的信號從印度尼西亞到整個水域到達迭戈·加西亞島的一個監測站所花費的時間,他們能夠計算出整個海洋在十年期​間的溫度變化。

加州理工學院的吳博士說:「聲波從蘇門答臘到迭戈加西亞,大約需要半小時。」

「蘇門答臘和迭戈加西亞之間深海的溫度變化使這半個小時的旅行時間變化了十分之幾秒。

「由於我們可以非常精確地測量這些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深海平均溫度的微小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約為十分之一度。」

該系統具有一些優勢,因為它能夠提供從蘇門答臘到迭戈·加西亞的3,000公裡路徑上的大規模平均溫度,從而減少了局部波動的影響,從本質上講這使它更精確。

該方法也很便宜,因為它使用的是已經收集的數據,並且對溫度超過當前2000m限制的溫度敏感。

科學家在他們的研究中表明,他們研究的十年中印度洋的變暖幅度大於先前的估計。

但是,本文有一些重要的警告。

吳博士說:「重要的是要強調,這是適用於這個特定地區和這個特定十年的結果。」

「我們需要在更多的地區和不同的時間範圍內應用我們的方法,以評估全球對深海趨勢是否有系統的低估或高估。

「朝這個方向得出任何結論還為時過早。」

為了使這個想法在全球範圍內可行,科學家將需要使用更多的水下接收器。

目前,研究小組正在使用由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運營的水聽器網絡收集的數據,該組織正在偵聽水下核爆炸。

吳博士解釋說,這些水聽器從每年全球發生的10,000次淺層海底地震中接收許多信號。

「所有這些數據都包含有關深海溫度變化的信息-它只是在等待我們提取它。」

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用地震測量海洋變暖
    圖片來源:Pixabay氣候變化正使海洋不斷變暖,因為溫室氣體積聚了過多熱量,而其中90%被海洋吸收了。這種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海洋物種並影響氣象規律。最近的研究有望利用聲音,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監測海洋溫度。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吳立新院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點評文章,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 1 為什麼要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洋環流?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海洋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古代海洋中的氧氣含量對氣候變化具有驚人的彈性。 科學家們利用地質樣本來估計5600萬年前全球變暖時期的海洋氧氣含量,並發現海底缺氧(缺乏氧氣)的「有限擴張」。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 人類活動不只導致氣候變暖 還會引發地震
    英國杜倫大學的一個地質學專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採礦等人類活動與地震發生及震級的關聯性:人類活動並不只是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引發地震。光是採礦活動就引發了37.4%人為造成的地震。水壩蓄水池的注滿,石油和天然氣的抽取,地熱能生產,只是被證明可引發地震的現代工業活動的一小部分。隨著越來越多的工業活動類型被認識到可能會引發地震,荷蘭石油與天然氣公司NAM委派我們對所有人為導致的地震展開全面的研究。我們所發現的可能孕震的工業活動種類之多,令許多科學家倍感驚訝。工業活動的規模越大,其所引發的地震也越嚴重。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報訊 根據聯合國3月31日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從冰川收縮到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的自然系統留下了顯著印記。該報告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的影響,並強調將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重要性。
  •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SILAS BAISCH/UNSPLAS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研究人員展示了從一種基本被遺棄的測量全球海洋變暖方法(即海洋地震測溫法)所得到的新收穫。本研究的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很有希望會擴大我們觀察海洋暖化的速度和模式及其對氣候變化作用的能力;他們用此方法測試了東印度洋,揭示了超越先前估測的長達10年的暖化趨勢。
  • 海洋溫度變化會改變全球變暖「步調」?
    未來,溫室氣體繼續排放將導致氣候系統所有組成部分發生變化。21世紀全球海洋將繼續變暖。熱量將從海表傳向中深層海洋,並影響海洋環流的變化。  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從海洋上做文章頗為重要。  在黃剛等看來,弄清楚不同洋盆海溫的變化對全球變暖加速和減緩的貢獻有助於理解全球變暖加速和減緩發生的原因,從而更進一步弄清楚最近的全球變暖減緩現象是否已經停止,未來是否會發生全球變暖減緩現象。  科學界在此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百年尺度上全球變暖率是多年代際時間尺度上變暖率的一個平均值。
  • 海洋三所研究成果提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新認知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顏金培課題組在南大洋海冰消融對氣溶膠釋放與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分辨氣溶膠走航觀測技術,首次完整研究了南大洋羅斯海區域海冰消融過程對海洋氣溶膠釋放的影響,揭示海冰消融會大幅提高海洋氣溶膠的釋放,從海冰覆蓋到消融,海洋氣溶膠的釋放量增加超過30%,海冰融化導致的氣溶膠釋放量增加,有利於減緩極區氣候變暖,為極區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提供了新的認知。  與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不同,氣溶膠是另一類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物質。
  • 地球氣候的自然變化方式,以及我們是否應該對全球變暖負責
    ,那我們如何能確信自己應該為全球變暖負責呢?古氣候學家們對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也做了詳盡的研究,以下是主要的10種氣候自然變化方式,以及它們與當今氣候變化的對比。太陽周期規模:0.1到0.3攝氏度的降溫時間:每隔幾個世紀會有30-160年的太陽活動衰減每隔11年,太陽的磁極翻轉,造成以11年為周期的太陽明暗變化。但這個變化幅度非常小,對地球氣候影響不大。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相比於海洋而言,對陸地生態系統三疊紀-侏羅紀之交重大生物事件的探究相對薄弱,特別是針對處於東特提斯洋的東亞地區陸地生態系統響應的研究甚少。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 科普小百科:海洋與氣候變化(組圖)
    氣候變暖使海水增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升、海水酸化、 大洋環流結構改變以及海洋災害加劇;氣候變化也使得海洋食物網結構變化,部分種群在群落結構的演替和種間競爭中失去優勢、生物多 樣性被改變、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退化。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科學家揭示地球氣候變化和碳循環原因:太陽或是幕後黑手
    2月10日,據外媒報導,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影響全球氣候和碳循環的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數百萬年前引發地球歷史上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的原因。
  • 地震可能是北極迅速變暖的主要原因
    北極地區現在已經處於全球變暖的最前沿,這裡脆弱的氣候深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最近MIPT的研究人員為北極的迅速變暖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在發表於《地球科學》的論文中指出,北極氣候變暖可能是由一系列大地震引發的。 全球變暖是文明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
  • 研究稱氣候變化或引板塊運動 增大地震可能性
    氣候談判的新「黑色註解」如果說地震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懷疑的態度。但最近法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引起板塊運動,進而增大產生地震的可能性。這一研究報告13日經媒體披露,三國科學家稱,長期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引起地球板塊運動,從而刺激地震的發生。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在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顯示氣候系統變暖是勿庸置疑的,全球大氣平均溫度和海洋溫度均在增加,日前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有全球表面溫度儀記錄以來(1850年以來)的12個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過去12年(1995~2006年)中的11個年份。